分享

历史教学|教学反思•李王辉:精研备讲,功在日常——记2023.6.21示范课教学反思(上)

 青年读书说 2023-07-05 发布于陕西
 精研备讲,功在日常 
——记2023.6.21示范课教学反思(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23年6月20日临时接到学校任务,因有外省交流访问团来我校参观学习交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需要我上一节示范课。刚听到任务时,瞬间“一个头两个大”,脑海在思索着“我讲什么?”才能不耽搁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突然,我想到了上一周正在做的一个关于高考开放型试题“评析”类的解题方法指导的半成品课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改。具体做法如下:

核心素养引领,我将主题定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导向下“评析”型题目解题方法——以2023年全国乙卷42题、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题、2012年全国课标卷·41题为例。

灵感来自于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42题,让我联想到2019年全国课标I卷42题以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中的内容为材料,以及近期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所讲到的2012年全国课标卷41题“冲击—反应”模式,以上都是关于“评析”观点,具有同一性,但是各自的时空和设问要求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开放型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而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生命线。加之,刚刚结束的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42题关于中国古代“民德”问题,问法“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正好与评析型题目相吻合,可以说是11年前12年的升级版。

42.(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近期刚刚结束搬进高三楼以来的第一次月考,试题讲评还未讲完,整合借着这次示范课的机会与试题讲评相结合。从班级的学情出发,开放型题目以及41题材料题中,学生一直对于审题不够精准,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到位。于是,本节课立意以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为导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主观型试题审题和解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主观型材料题目的解题能力。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问题为导向,落实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开放型试题的审题能力,从题型定位、时空框架、设问视角、文本解读以及回归教材五个方面入手,以四个问题为抓手,问题1:三则材料呈现形式?问题2:你解读材料的有哪些基本视角?问题3:三则材料所在的时空框架及对应的历史时期?问题4:你对三则材料设问的解读有哪些视角?一个讨论为高度升华,【讨论 】谈一谈你对“冲击——反应”模式的认识。其中课前几分钟的预习中有学生对于“问题3”的“时空框架”和“历史时期”提出了如何理解。时空框架是指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而历史时期是特定的某个时间段。课前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也给我带来了短暂的思考。第一,设置问题时问题语言的精准和易懂性。第二,考虑学情学生的理解,在设计一课前可以将设置的问题先找个别学生看一看能否看懂。第三,问题设置的梯度与难度紧密结合,这一点可能还是需要课堂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至少这是努力的方向。通过校外停课和课堂实践,“问题教学法”确实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思考性和合作性,而这一核心是考察老师能够提出有效性的问题,确实是可以打磨锻炼的一个方向。随着这两年听名师的课和自己上的公开课、示范课和校外课增多,愈发感悟到好的课堂是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更是有问题的存在,有“问题”的课堂才能够先称之为合格课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育人价值。本节课前半部分以问题导向,提问回答完成计划的三个审题视角。在对2012·全国课标卷·41题的文本解读中,以学生作业中典型案例,采取自评—他评—师评,三种评价视角,雷鹏博和程向扬同学的自评分别从赞成和反对两个立场观点,展示了论文的结构构成和内在逻辑、历史语言叙述和表达以和历史情感高度的升华,向同学们提醒审清题目、抓住题目文本、解读题目意图和叙写历史表达需要注意史论结论。白溯然和王一冰同学分别对上面两位同学的文章进行解读和点评,强调了答题的基本规范和格式要求,历史基础知识和史实运用,教材语言对备考复习的反哺作用和重要性以及注意小论文叙写的连贯性,要注意运用每个史实和结论之间的过渡承接语。其中程向扬和王一冰同学在展示和点评中自然而然生成说出“家国情怀”的语言,这一点令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一节课堂中学生能够在课堂节奏中,通过自我点评感悟到素养的升华,真正能够体现出学生主题作用和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育人价值,自然生成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显课堂的高度。四位学生的表现给了我继续探索有意义和有高度的课堂教学强大的内驱动力。最后,通过四位同学的点评,我引导学生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挖掘,历史论文叙写的内在逻辑性,史论结合的紧密度和解释的多角度以及思维方向的多元化,总结升华的高度要有历史理论性的构建,历史价值性的总结和历史情感的叙述和表达。顺承这学生自评和他评,在师评中也突出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过渡到追本回源,再读教材,引起和强化学生对教材的重要性。

追本回源,再读教材。将教材变学材,我向学生展示了岳麓版教材和新教材中能够支撑赞成、反对和另有观点的教材语言,如下:

赞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 在思想界流行开来。
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但这一机构一直由洋人把持;设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岳麓必修I第52页
反对: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纲要上96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由独立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岳麓必修I第51页
另有观点:
“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望,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人的梦想。然而, 弱国无外交,欧美列强在和会上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于是,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岳麓必修I第64页导读

通过向学生展示并解读教材语言,强化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和运用,教材中指向性明确的历史叙述与我们这道题目的观点相一致,并且有非常精准和典型的论述,教材语言是最直观最具有说服力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进而再次拔高,我向学生展示如下:

本题所涉及的岳麓版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的导读,在这一导读第二段明确表述“冲击”正好与本题的“冲击—反应”相对应,而下面的第3-5段正好是论述和总结升华。这一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即是非常好的一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放型试题论题。下面第12-16课则是最好是的史实运用的调动,统编教材的第五单元标题“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也是非常好论题题目,还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单元标题和导读、课标题和导读及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由此而迁移到教材中每一个子目标题、阅读与思考、图片及知识拓展等栏目内容。作为最后一届旧高考还要再注意新旧教材的结合和相互借鉴,尤其对新教材中新的观点、新的历史叙述和表达以及补充的史实都要引起我们在一轮复习备考中的重视。我们要坚信,教材是块宝,处处值得挖,用心钻研它,收获一定大。

未完待续(见下篇文章)......



青年读书说·读书会第一期|张书逸:哲学是时代上的精华——《思想的力量》读后感

历史教学|学生评课·白溯然:历史公开课评析——6月21日听李王辉老师历史“评析”型题目解题方法课后的感想

青年情感|高2024届高三启动仪式发言·王一冰:九驭功成  灞水腾龙

德育分享|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德育案例|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弹簧”作用 ——年轻班主任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NO.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