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经络系统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主要起什么作用

 河洛娃 2023-07-05 发布于河南

前面4篇关于针灸的文章谈到了艾灸的功效和适合艾灸的人群、针灸中相对风险较高的穴位和区域、治疗(多汗症、腰椎间盘脱出)的常用穴位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谈谈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每个部分的作用。

文章图片1

人体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络系统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提供理论体系,也是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治疗方法的重要理论体系。所以,想要学好中医,必须得了解人体经络系统,特别是从事针灸治疗的医生,必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走形、分布、功效烂熟于心。

《黄帝内经》里面有详细的关于经络的记载,书中提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可以把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器官联系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经络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得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文章图片2

《医学入门》记载:“脉直行者为经”,提到经脉是直行的主干,就像一条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主干道,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黄帝内经》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旁支,比经脉细而小,在表,络脉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有联络的功用。

经脉与络脉一起组成一个系统,承担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重要功能。《黄帝内经》记载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再加上络脉的联络功能,从而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分肉腠理以及五官九窍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承担着运行气血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作用,保证了人体各个部位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实现了全身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和谐统一。

当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异常,就会导致相应疾病和不适的出现,通过相应经络理论进行诊断和针灸等治疗,可以恢复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孙络、浮络等组成。其中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各部位之间相互连接,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联络系统。具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分类见下图:

文章图片3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组成: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其所属脏腑、循行位置而命门,如属五脏、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称为手阴经,循行于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足阴经;如属六腑、循行于上肢外侧的经脉称为手阳经,循行于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足阳经。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与六脏(心、肝、脾、肺、肾加心包)六腑(大肠、三焦、小肠、胃、胆、膀胱)相联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和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肺经和大肠经通过表里,胃经和脾经相表里,心经和小肠经相表里,膀胱经和肾经相表里,心包经和三焦经相表里,胆经和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通过经络紧密相连,所以无论是针灸还是应用中药,都可以通过表里经脉的理论进行治疗,比如胃病常常调理脾,大肠疾病常常调理肺,就是根据表里经脉的理论来应用的。

文章图片4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以及四肢,贯穿全身。六条属于脏的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条属于腑的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经脉系统。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具体循行规律见下图:

文章图片5

二、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指的是和十二经脉不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难经》记载:“凡此八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相关的关系。奇经八脉除了任脉、督脉有自有的腧穴外,其他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之中。

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且和正经在人体有多处相互交会,所以奇经八脉有含蓄十二经气血与调节十二经盛衰的作用。当十二经脉和脏腑气血充足时,奇经八脉可以蓄积储存多于的气血,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可以将气血渗灌供应人体。《难经》将十二经脉比作“沟渠”,将奇经八脉比作“湖泽”,形象的说明了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督脉、任脉、冲脉都起自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具体八条经脉的循行分布概况和功能见下图:

文章图片6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称十五络。络脉中浮行于体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十二经别络可以起到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联系的作用,任脉别络沟通了腹部经气,督脉别络沟通了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了侧胸部经气。浮络、孙络遍布全身,有输布气血,濡养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作用。

文章图片7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上下的同名经中分出,延伸散布,再深入胸腹,和各经相属络的脏腑相联系,再浅出体表,多数上行于头项部。

十二经别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循行的不足,进而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还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的分布和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过十二经筋仅仅行走于体表,并不深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十二经筋之间的联系除了在头、面、胸、腹部结合外,还在各经循行于踝、腘、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满处,和周围的其他经脉联结,特别是足厥阴经筋,不仅结合阴器,还可以联络诸筋。

《黄帝内经》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提到经筋的主要作用是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主要补充了经脉在体表循行的不足。

文章图片8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黄帝内经》记载:“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有分部”,说明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

《黄帝内经》记载:“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说明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黄帝内经》记载:“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提到皮部是人体最外部的屏障,当肌表防御功能减弱时,病邪容易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最后到脏腑。而且当内在有异常时,也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在皮部,帮助诊断疾病。

临床上可基于皮部理论来指导使用皮肤针、腕踝针、灸法等治疗手段。

以上介绍了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后面还会谈到更多关于经络、针灸、中医、中药方面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