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说写作2:虚构与虚假

 词语寄居者 2023-07-05 发布于浙江

胡说写作之虚构与虚假

很多同学头脑中都有一个固有的观念认为作文的人物和内容必须是真实生活存在的,认为只有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人或事才能写进作文中去,否则就是虚假的,然后对所谓“虚假”的作文嗤之以鼻。这就涉及到作文评判的几个关键词语的辨析:真实、虚假、虚构。我们写出的作文可以不接受生活真实性检验,它既非生活真实,也非故作虚假,它是艺术虚构的。
我们同学对“真实”概念的偏激认知,严重歪曲了文章“真实”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文章中 “真实”的含义更为广泛。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对“真实”做了极好的解释:“真”是真情,是本质;“实”是实况,是外貌;实是真的基础,真是实的提高;真比实更重要,可是离开实也很难得到真。由此看来,我们同学时过于追求“实”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真”。那么什么是“真”呢?一种是指生活的本真,也就是如实反映生活的原本面貌,不走样,也不夸张。另一种是指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切,可以呈现为情感的夸饰,情节的虚构,认识的强化等。有时作文中的事件是假的,但表现的人情是真的。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敞开为止,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这恰恰是指内心情感的真实,并没有指明事件一定要真实。如果一味追求文章是生活原本的刻板反映,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去直接面对生活而要读文章书籍呢?闻一多针对这种情况更是强调:绝对的现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对一味追求表面真实的作文可谓痛心疾首啊!
王尚文教授也表示:文学的本质是虚构,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它所表现的与事实相同的那种真实,而在于一种文学的真实,也就是美的真实。英国作家王尔德也指出:“谎言”,即关于美而不真的事物的讲述,乃是艺术的本来的目的。所以,写作文不是对生活忠实地记录而是对生活素材的加工、组合、重构,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让读者沉浸在情感的河流中。但作文中的材料细节一定要是真切的,因为描写要十足逼真,而作品的整体不必真,有时也不可能真。人的行为可以虚构,但情感一定是真的。如果情感是虚的,那么作文一定是假的。如果有人执着地认为《西游记》是虚假和胡编乱造的,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毫无文学修养的人。
孙绍振教授说:“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作者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作文要和生活拉开距离,在表达情感时就要带上一点想象,让它更美好一些,变成另外一种陌生的样子出现在读者面前。用极度变形、夸张的手法,把现实梦幻化,把生活艺术化,梦幻和艺术不是胡来,不是用沙子搓成绳子,不是用树叶做成火箭,是把水烧开变成蒸气,是把米发酵变成酒。
作家麦家也谈到:“虚构不等于虚假,这些虚构的东西其实比真实的现实还要真实,还要博大,还要深刻。”因为现实中的外在形象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人们看不到真相本身,通过虚构,剔除了许多干扰因素,就将事物的本真凸显出来。因此,虚构是刺穿外在真实达到本质真实的过程。
特级教师黄厚江在他的著作《从此爱上作文课》中写道:“表达真情实感并不是原始情感的实录,它和适当的加工并不矛盾,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真也不是简单地等同生活或内心感受的原版记录,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真人真事。”完全是生活的照搬,也可能是“假”;完全虚构,也可能“真”。真情实感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美丽的,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达。任何由外在概念出发的写作都不是真情实感的表现,任何无节制的自我宣泄都是缺乏责任的自私表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