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道不远人

 明新老李 2023-07-05 发布于北京

我先来读一下《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户是单扇的门,比如卧室的门;门是双扇门,比如家里的大门。牖是窗户。老子这是要我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啊。“不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之策”啊。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这一段的前半段“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其思想对应第五章老子讲的:“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我们用故事说明。

我们常说道不远人,庄子说得更犀利。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继续追问,庄子说:“在蝼蚁。”东郭子说:“在这么下贱的地方啊!”庄子说:“在屎溺。”就是说道在屎尿中。大家可能会觉得庄子这是在恶心东郭子吧。其实不是,东郭子心里有贵贱之别,庄子没有。另外咱们现在如果生病住院,第一天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验一下大小便,身体运行之道确实通过屎尿可以反映。

那咱们就接着这个看病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马未都讲的,他说是发生在他身边的真事儿。就是他们那里有一个老红军,这个老红军活到九十九了,生了重病。军区领导很重视,老红军啊,整个军区就这一位老红军啊。无论如何要让老爷子活过一百岁。还发话了,只要能让老爷子活过一百岁,记集体二等功。那大家那个重视啊,全军区之力,医治这个老爷子,结果情况越来越差,眼看就不行了。这时候实在没招了,找了个老中医过来。这个老中医过来看了看情况,说:“把给他吃的药都拿给我看。”都拿来了,一大堆。老中医就一个个看,边看边说:“这个停掉!这个也停掉!”一遍看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药不让吃了,要求停掉。

结果呢?老红军就慢慢好了,活过了一百岁。这是马未都在《观复嘟嘟》里说的,他们邻居的事。

这个说明啥呢?“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啊,老子不是说不让咱们出门啊,而是你不能走着走着忘记为啥要出发啊。不是说生病不能治,但是药三分毒,九十九岁一大爷你给整这么一大堆药,他承受不住啊。最后不是病把他杀死,是药把他杀死了。

大家越重视,越是各部门全力治疗,离道越远。

我再讲一个故事,这次不是马未都经历的了,是我经历的。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一个小男孩,七八岁。我是第一次去他们家做客,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小男孩。结果小孩子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一个角落处问我:“叔叔,你来我家做客,那你是不是我爸的好朋友呢?”我说:“是啊,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小男孩就接着说:“那太好了。那麻烦你给我爸说说,让他千万不要让我再拉小提琴了。他如果再让我拉小提琴,我就要跳楼!”

我当时听到后脑袋嗡一下子,真的是把我给震撼到了。首先这个孩子极其聪明啊,你看他和一个陌生人的对话,是很有逻辑的。另外他懂得迂回传递信息,还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多好一孩子,被家长给逼成这样。

后来我不仅是和我这个朋友说,我遇到家里有孩子的朋友我都会说:“千万不要逼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注意,不是不要让孩子上培训班,是不要逼孩子上培训班。

因为逼也没有用啊,适得其反啊。聂耳在户外拉小提琴,太投入了,天下雨了都不知道,后来成为大音乐家。就刚才那孩子,就算他爸爸继续强迫他,他也没有跳楼,你觉得他能成音乐家吗?他不仅成不了音乐家,估计弄的连音乐都不喜欢了。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老子不是不让大家去外求,而是劝大家不要执迷于表象,形式而忘却最基本的道理啊。孩子学书法最关键是什么?是要求他写好,写不好打手掌。不是,孩子学书法最主要是让孩子爱上书法。

我一个朋友从小爱好书法,我们小时候在农村也没有专业练习工具的,他说他们家里的桌椅板凳上都被他写满了字。家长挺开明,没有打他,否则又少一个书法家,现在每年给我写春联,都是免费的,写得很开心。孩子弹钢琴,最主要也是要让孩子爱上弹钢琴。但凡我看到家长逼着孩子练钢琴,我觉得这孩子大概率学不好。我女儿也学钢琴,我们家没有任何人催促过她练钢琴。但在小学四五年级她都是很主动地去弹,并且在我车上听音乐时会冷不丁评价一下,说出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术语。我觉得这状态就不错,说明她能够从弹琴和听曲儿中获得乐趣。

对于孩子兴趣爱好这方面我的四个字就是“着力即差。”这是苏轼的临终遗言,人生的最后四个字。弘一法师临终也是四个字“悲欣交集”,王阳明是八个字“我心光明,夫复何言?”苏轼是在回京师开封的途中,在常州病逝。弥留之际,他的好朋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就是提醒苏轼赶紧想西方极乐世界。苏轼喃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没,但是不能使劲啊。这时另一个好朋友钱济明也凑上来说:“固先生平生履践至此,更须着力。”就是说,先生您一生践行追求的就是这个,最后时刻了,用不上劲也要使劲想啊。苏轼于是说出那四个字:“着力即差。”意思是用力就错了。

这是第一种解释,就是用力就错了,因为佛家是要破除执念的。破我执是罗汉,破法执是菩萨,破空执是佛。也就是见自我,不执着于自己念头,懂得我由法生的,修行果位是罗汉。而进一步懂得万法皆空,能破法执的,不执念于法的,修行果位是菩萨。最后懂得空亦是空,不执着于空的,修行果位是佛。

那如此说来临死执意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不也是一种执念嘛。连这个执念都破不了又怎么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呢?

我个人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差不是错误,差是次一等。比如努力去爱一个人,就比不用努力就是很爱一个人要差一等。努力练好字,就是比写字写到大半夜不觉得辛苦觉得好开心要差一等。好不容易睡着,就比不知不觉睡着了要差一等。

因此“着力即差”绝对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那个意思。而是说不执着。被爸爸逼着学小提琴,以跳楼为威胁还要学那这境界,和聂耳自己在外面拉,下雨了都不晓得,差着十万八千里。

一连讲了几个故事,老子的思想对生活有帮助吗?肯定是有。最后说回来,老子这一章仍然是讲给管理者,不是讲给咱们普通人的。当然,对于孩子而言,家长就是管理者,有时还是暴君。

本章的后半段:“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就是讲给管理者的,可以对应前面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为啥“不行,不见,不为”能明白呢?前面老子解释过,规则规律是有稳定性的。王弼在注解本章时也是提到了前面的第十四章。“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那作为管理者“弗为而成”咋理解?不做咋能成呢?很费解。徐静波老师有一本书叫《静说日本》,喜马拉雅上也有。这里面讲了一个观念,就是日本发生灾情的时候啊,政府官员不能往前凑。要知道日本也是一个多地震,多海啸的国家,政府领导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亲自指挥抢险救灾,这种事没有。

徐静波老师还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一群大学生坐着大巴车到山上滑雪,结果大巴车翻车了,掉进了悬崖,五六十个大学生,全部遇难。这件事太让人悲痛了,当时整个日本都震动了,各大电视台从各个角度进行报道,有的侧重报道救援现场,有的侧重报道死者的生前事迹等等。唯独没有报道领导如何指挥抢险的。

事实上也有法律规定,当地的领导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现。为啥呢?你想想大巴车在山路上翻了,说明山路狭窄啊。现在出事了,消防车,抢险车要尽快捞车救人啊,看看有没有幸存者。这时候领导的车队过来了,这不是耽误事吗?领导到了现场又不可能不说话,一开口。专业的抢险人员是听还是不听呢?他们认为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个事情领导不专业,就不要过来瞎指挥,作秀那更加惹人烦。

据说当时的日本首相在自己微博上发了一个哀悼的信息,电视媒体一律没有给予报道。无独有偶啊,飓风“桑迪”横扫纽约的时候,美国总统是奥巴马。奥巴马提出要去纽约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但当时的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表露难色,最后给婉拒了。

这些事情咱们可能一时半会理解不了,转不过这个弯。但是咱们自己的历史咱们自己知道,不论是口碑极差的隋炀帝下江南,还是千古一帝康熙大帝下江南,还是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爷下江南。那无一例都是耗资巨大,浪费很多民脂民膏啊。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打着考察民情的旗号去的。

打着爱民的旗号为自己捞取面子,伤害民众。老子还是厉害,透彻。统治者的把戏统统看穿。这样说,家长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到底是为了孩子好呢,还是为了自己那点虚荣心呢?这都值得反思啊。

最后咱们整体翻译一遍: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最后整体翻译就是——

道不远人,不用周游四海也可知天下;

不用遍布天下的耳目也能知天道。

越是到处巡视考察,

越是特务遍布各地,

距离大道越远。

所以顺应天道的做法是不扰民,

不到处下达指令,

不凡事亲力亲为,到处指手画脚。

好的,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用。谢谢大家,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