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方”看伤寒

 经方苑 2023-07-05 发布于辽宁

  今天让我们探讨三个非常有趣的方子!
  小承气汤
  大黄 四两  厚朴 (炙,去皮) 二两  枳实 (大者,炙) 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厚朴大黄汤
  厚朴 一尺  大黄 六两  枳实 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厚朴三物汤
  厚朴 八两  大黄 四两  枳实 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以上三方都由大黄、枳实、厚朴三药组成,只是因为药物比例不同(及煎煮方法),其适应症则大相径庭,真是值得我们深思!
  小承气汤
  大黄比例为厚朴两倍,枳实只用三枚,大黄“推陈致新”,厚朴“除胀满”,枳实“行滞气”,小承气汤是三方中泻下力量最平和的方子,仲景往往在患者大便不通,未知其实的情况下,先用其作试探性治疗,由此可见其“泻下”药力相对平和!


   厚朴大黄汤
   厚朴大黄汤中大黄用量为六两,是三方中用量最大的,而枳实用到了四枚,厚朴用了一尺(大概为二两),从其治疗的适应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来看,所谓“支饮”应该体内的水停留在胸肺阻塞气机进而引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而因为肺气郁闭水道难以为其“通调”,水聚于体表故作“其形如肿”状,此时的主要矛盾应该在“水”的异常停留,而我们知道“肺通调水道”,只有肺气的畅通才能使停留的“水”流通起来,所以我们用厚朴大黄汤治疗,其中使用大黄的意义并不在于“泻下”,而是在于“活血化瘀”,《本经》言大黄具有“下瘀血”的作用,由于水的异常停留,久而久之势必造成血的运行异常,《金匮》所载血分、水分是其义也,所以我们重用大黄其实也就是在变相的“行水”,加之枳实行气分之滞,厚朴降气止喘,三者共用可以使水停得行,胸满得畅也!


   厚朴三物汤
   笔者认为这个方子完全是脱胎于“大承气汤”,用量完全是大承气汤的原方比例,只是去了“芒硝”,此外煎煮方法有了些许不同,我们知道“芒硝”具有去除消积破癥的作用,古人描述其能化“七十二种石”,可见其“消”力颇大,大承气汤中用其的意义在于其咸寒可以“软坚除硬”,而厚朴三物汤中去之的意义应该是顾及它的“寒力”,由此可以推出该患者表现的“痛而闭”应该是总体属于气滞引发,且是偏寒性的,或者患者素体较弱,不耐苦寒之药,其中《金匮要略》的格外一条与其有着类似之处: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最后再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原方?我认为经方体系中只有“原药物”、“原剂量”“原煎煮方法及将息法”才能称为“原方”,经方理论中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任何改动都会影响“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还有几个如上述三方同药不同量的例子也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