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药不同量的两个经方

 经方苑 2023-07-05 发布于辽宁

   上篇文章我在末尾提及到了“何谓原方”的问题,今天让我们举例说明!
   小半夏汤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生姜半夏汤
   半夏 半升  生姜汁 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这两个方子乍眼一看就是所谓的“原方”,不都是生姜、半夏吗?然而仔细去研究二方却可以发现其中的意义却十分不同!
   我们知道生姜、半夏作为仲师的经典“方根”在许多方子中经常出现,比如最经典的小柴胡汤、葛根加半夏汤、越婢加半夏汤等等,首先从“药证”角度分析,生姜行水饮、温中散寒且具有止呕作用,而半夏在《本经》中更是记载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简单来说半夏味辛性燥,除湿浊,蠲痰饮!因为生姜、半夏二者比例的不同所构成的“药势”不同,所以相对应的适应“证”也就大异!

   拿小半夏汤来说,半夏用到了一升,这比小柴胡汤中半夏的用量整整多了一倍,除了“当归生姜羊肉汤变化”(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以外,这个方子中的生姜用量应该算是第二多方子了(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及部分方中寒多时均加姜为半斤),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半夏一升换成两应该大约是半斤多,而生姜也是半斤,所以此方二者的比例大概就是1:1,所以此时的“药势”应该是比较平均,温散化饮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小半夏汤的适应证应该是患者体内“水饮内停”引发的相关症状,如“不渴”、“呕”、“秽”等(可参《金匮要略》: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2.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3.小半夏汤。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另一条的生姜半夏汤与之大为不同,半夏较前减少了一半,仅为半斤,而生姜却变成“汁”
作为一升(大约200毫升),以200毫升水为例,大概就是200克,而按照一两大约等于现在15克来推算,古时的一升水大概就是13.3两,我们要知道生姜汁肯定比水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方子里的生姜和半夏比例一定是超过了上面1:1,甚至可以达到2:1,这个方子有意思的是先煮半夏,先煎半夏的意义应该是去其“燥性”,之后再兑入姜汁,姜作成姜汁后味道辛辣,所以行水饮的力量比较强,这里二者并用的后偏于降逆、行水饮,所以可以治疗因气机不降,内蓄痰饮引发的: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等症状!


   通过两个方子的细微对比我们可以管窥到经方思想的精密之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