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8 第2部分 语言应用 课时71 修辞手法构成和表达效果——修辞立诚,行“文”致远

 中小学知识学堂 2023-07-05 发布于云南

课时71 修辞手法构成和表达效果

  ——修辞立诚,行致远

复习任务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在运用中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Ⅰ卷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设问、排比

①修辞手法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题,如近三年全国卷题;二是间接考查,放在仿写、句式效果比较,以及古诗鉴赏和文学阅读中,这类题也很多。不过,近几年高考单独设题直接考查,凸显了其重要性。

②就修辞手法本身考查而言,重点是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重点中的重点是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③考查题型有选择题,更多的是主观题。2021年主观题只考了一种修辞手法,2022年变为把两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新高考Ⅱ卷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

比拟、排比

全国

甲卷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

借代、比喻

2021

新高考Ⅰ卷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对偶

全国

甲卷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拟人

2020

新高考Ⅰ卷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比喻

新高考Ⅱ卷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比喻

知识图要

种类

分析构成

表达效果

比喻

把……比作……,二者在……相似;哪类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

生动形象,印象鲜明,表意丰富

借代

用……代指……,属于……借代

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联想

夸张

……词把……扩大/缩小/超前

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对偶

上句……()与下句……()相对,两词在什么词性或什么内容相对;属于……种对

节奏鲜明,语言简练,抒情酣畅

排比

连续使用……词语/句子,构成排比

增强气势,结构紧凑,抒情强烈

反复

……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反复

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设问

提出……问题,做出……(回答)

强调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某句)使用了反问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意愿)

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前备知识——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他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和手段,包括锤炼词语、选择句式、考虑语音搭配、选用修辞手法等。修辞手法,是在长期的语言表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定模式,往往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常规,甚至违反语用准则。如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目,看似违背质量准则;反复,提供多余信息,违背数量准则。其目的在于优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九种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打比方

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比拟:变个脸

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1)拟人:它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的一种比拟。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拟物:它是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根据本体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例如: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人物拟物)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事物拟物)

作用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注意

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拟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微积累]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仿照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的特征写本体(被比拟的事物),重点在;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做代表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注意

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微积累]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且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说大话

概念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注意

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此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此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注意

问题

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是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

()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概念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设问:自问自答

概念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①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②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无疑而问

概念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种类

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微积累]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问中。

二、其他常用修辞手法

()反语:故意说反话

1概念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2种类

(1)讽刺反语:为实现强烈的批评、抨击等目的而运用的反语。

例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拿来主义》)

(2)风趣反语:为达到风趣、幽默等轻松愉快的效果而运用的反语。

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荷花淀》)

3作用

(1)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

(2)鲜明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3)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双关:弦外之音

1概念

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

2种类

(1)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

例如:玉带林(林黛玉)中挂,金簪雪(薛宝钗)里埋。(《红楼梦》)

3作用

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说明:学界也认可把引用、对比放入修辞手法中。)

活动一 辨识修辞手法(选择题)

1(2022·全国甲)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槐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高官显贵。A管弦代指音乐。B桑梓代指家乡。C娥眉代指美貌的女子,此处指杨贵妃。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A.比拟 比喻 夸张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对偶  借代  排比

D.对偶  借代  夸张

答案 B

解析 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观照古今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决定的,而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温合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转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代指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的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答案 C

解析 A项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项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项考查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判定修辞手法贵在精准,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区分易混的修辞手法。易混的修辞手法有:借喻与借代;对偶与对比;排比与反复。这些可以参见前备知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加以体悟。

(2)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同一个句子有时会运用两三种修辞手法,应注意全面判断。

活动二 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

()分析九种常用修辞手法的构成和效果

1比喻

(2020·新高考)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解析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构成比喻的关键: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分析此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先总体点出具有相似性,再从形态、特点等角度分析相似性。此句把车流比作水流,将长而拥堵的车流的形状和黏稠的河水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二者的相似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车流很长,车辆很多,也表现出了塞车严重,车速缓慢。

 1.比喻具有相似性题型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2)…………相似,…………()……(方面)相似。

在分析相似之处时,内容一定要全面,无关文字不写。(结合画线句子或者上下文从局部细节放大分析)(相似性有几点就需要答几点)

2比喻的构成与效果题型

(1)……比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分析效果时,内容一定要全面,无关文字不写。(一定要答出情感是什么、强调的是什么等内容)

2比拟

(2021·全国甲)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解析 要根据文本中修辞手法所在的语句明确语句的陈述对象,从而弄清楚修辞手法涉及的陈述对象,再从该手法的艺术效果分析。一般来说,涉及陈述对象的突出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语言上的艺术效果。画线句中吃好喝好长得好本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壮成长,此处拟作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以人的行为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在句式表达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作者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读者眼前就会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画面,从而使表达更加活泼、生动和形象。

 1.比拟具有转移性题型

(1)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当做人来写,给……赋予人格化的特点(或答……赋予人的特点与情感)。句中用……来描写某物,给某物赋予人格化的特点(或答给某物赋予人的特点与情感)(……是画线句子中的拟人部分)(该条分情况作答)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的特点(分析句中体现拟人的具体部分)(……是画线句子中的拟人部分)

(3)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运用拟人句想要表达的目的、情感等。(该条视情况作答)

2比拟手法在语段中运用题型

(1)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拟写成……,二者在……具有相似性。

(2)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3借代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留住历史的纽带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修村史、扬村风,久久为功,方能将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保护下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构成:“耕耘桑梓”代指农事,“烟火百态”代指农家生活百态。

(2)表达效果:“耕耘桑梓”“烟火百态”以实代虚,把“农事”“农家生活”这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笔简洁精练;引人联想,增添了特有的情味,投射出了村民对家乡农家生活的感怀。(意思对即可)

 ……代指……,两者具有相关性,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联想。

4对偶

(2021·新高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解析 这组对偶,名词剪纸灯谜对名词秧歌花鼓,内容相似,都指传统民间艺术;动宾结构描绘城乡风物对动宾结构传播时代精神,语意相承。该句高度概括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的丰富,意义上的深远;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的美感,极具表现力。

 1.构成特点

“×××”“×××”都是并列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性词组,对仗工整;其中,“××”“××”相对,都是动宾式(偏正式)结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如果是对联,要加一句仄起平收)

2表达效果

形式上,句式整齐,音节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果是对联,要加一句对仗工整)

语言上,语言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富有感染力。

内容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强调了……

5夸张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由于赛道冰面不平整,上面有一层特制的微小颗粒,这时候就该冰壶出场了。运动员可以用冰壶刷刷冰面以改变冰壶与冰面的摩擦力,使冰壶滑行更加顺畅。因此,因为扫冰者无法判断冰壶的路线,这就需要投掷冰壶的运动员通过叫喊来指挥队友的行动,使冰壶的运行更加精准。这些呐喊声虽然语言不同,但运动员到最后都要张开血盆大口,发出一个长长的开口拖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中为了突出运动员呐喊的声音之大,将张嘴的动作夸大成张开“血盆大口”,充分展示了运动员在场上积极拼搏的精神状态。②特点鲜明,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之大/之深/之强…………之小/之弱……

(2)突出了……的特点,启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6排比与设问

(2022·新高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答案)①设问:先用“失败意味着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醒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表达效果。②排比:连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两个修辞,要分别作答。首先分析设问,第一步,明确设问在句子中的具体表现。设问是一问一答,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是问,意味着……”是答。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有意发问,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失败可能产生的影响;给出答案,突出了辛苦的徒劳、未来的艰辛等。其次分析排比,先明确本句排比由三个结构一致的意味着语句构成。再分析表达效果,排比构成的语句,结构匀称,句式整齐,能够增强语势,具有节奏感;同时,在内容上强化失败带来的严重影响;三个句子,层层深入。

 1.排比

(1)构成:“……”“……”“……”都是由“××××”构成的××结构短语共同组成,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

(2)表达效果: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内容上,……,突出了……

如果排比句子中有相同的语句,要将相同的语句写出来,把其他的词性或者结构相同的成分一一列举出来,再写以上内容。

2设问

该句提出了……问题,作出了……的回答,突出了……(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层次分明,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7反复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构成:句子中的“古塔”和“宫殿”分别重复强调了三次,体现了反复咏叹的特点。

(2)效果:①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了所爬的古塔、宫殿之多,与下文的“我累了”照应;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出开封城历史年代的久远以及它灿烂辉煌的过去。

解析 分析反复手法的构成,要指出使用反复的词语或句子,本题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连续两处重复相同的词语,构成反复修辞。反复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反复咏叹,突出强调,如本题描写开封,突出古塔”“宫殿之多,与不知爬了多少台阶”“我累了语境相呼应;同时,反复强化的字又突出了开封城历史年代的久远以及它灿烂辉煌的过去。

 画线句子采用“……(词语/句子),形成连续/间隔反复,强调了……(内容),强烈地表达了……(感情)

8反问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河北正定的常山战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十岁的老艺人张书社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走南闯北,从村镇里的田埂街头、庙会庆典走上了各地甚至国际的大舞台。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哩!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摇曳的雉鸡翎,妩媚多姿;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文对“高照”的描写。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极具魅力。

解析 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从内容表达上看,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突出强调了高照战鼓队的名气大,技艺精湛,在加强语气的同时,也表明了正定高照独具魅力,激发读者的感情。从结构技巧上看,画线句子承接上文常山战鼓,启示下文对高照的描写,过渡巧妙、自然。

 该句把……(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强化……意思,加强了语气,增加了感染力。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分析修辞手法题(主观题)的答题核心能力点有三:一是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二是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三是将修辞手法与文句结合起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

考生的痛点多在第三点效果分析上,要么答不出专业术语,要么只答专业术语,要么效果分析只答出其中一点不够全面,要么效果分析不能结合全段内容来表述,文段内容理解不到位。那么,到底如何进行效果分析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千百年前熠熠生辉、色彩斑斓的艺术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光泽黯淡、体质孱弱,甚至一触即灰飞烟灭在文物工作者们束手无策之际,不少博物馆纷纷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者干脆自己组建实验室,将高新科技运用到文物传承保护、活化利用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构成:把文物说成“体质'孱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效果:生动地说明了艺术品的脆弱。(2)构成:“灰飞烟灭”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引用手法。表达效果:此处引用形象地说明文物脆弱到不能触碰。(3)表达效果:运用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说明了文物修复的困境,为后面文物工作者运用高科技传承保护、活化利用文物做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两个修辞手法,先说各自的构成及效果,后综合说明其表达效果。说千百年前的艺术品体质'孱弱’”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艺术品以人的特征,生动地说明艺术品在时间的侵蚀下变得十分脆弱;而甚至一触即'灰飞烟灭’”灰飞烟灭原本出自唐代佛经《圆觉经》,意思是像灰、烟一样很快消失,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干净。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容曹操的战船在周瑜和诸葛亮的火攻之下瞬间被烧光的场景。而此处引用,则形象地说明文物脆弱到不能触碰,一触就可能解体。此句运用拟人和引用的修辞手法,把文物修复的困难展现出来,为后面运用高科技传承保护、活化利用文物做了铺垫。

1准确理解文段的内容,尤其是修辞句所在上下句的句意及所表达的情感。要把修辞句代入原文语境中理解、分析,这是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的根本。

2.结合修辞手法自身的表达效果。这一点是需要考生记牢的。

3莫忘结构效果,如过渡、铺垫等。这一点要结合修辞句在文段中的位置分析,不是答每道题都必须有的。

对点练案

一、专项训练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神坛”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传统文化大多庄重严肃,但文创产品却能以可爱搞怪的形式,使高高在上的文物走下神坛,深入人心。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神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物走近大众,比作走下神坛。A粉黛代指六宫中的女性。B项把柳枝比作绿丝绦(绿丝带)C项把雪花比作梨花。D项把圆月比作玉盘。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害羞”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金灿灿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的麦穗、红彤彤的绚烂的枫叶等都可以成为凸显节气色彩特征的重要元素。

A.只恐夜深花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害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赋予花人格化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垂泪,赋予蜡烛人格化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商量,赋予云、山人格化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吴钩代指武器带吴钩代指从军出征一事,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古代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深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A.比喻、排比、夸张                        B.比喻、排比、比拟

C.比喻、夸张、借代                        D.比喻、比拟、借代

答案 B

解析 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 C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生活快乐中的谐音,送筷子就是祝对方生活快乐,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A项国势如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赋予山水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谐音,有晴有情无晴无情,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D鸭先知,赋予鸭子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2022·新高考)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辞手法:排比。表达效果: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写出了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解析 修辞格的认定比较简单,重点要注意效果分析。

6(2020·新高考)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③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解析 题干指出比喻具有相似性这一规律,向考生指明分析的方向和侧重点就是相似性;又要求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即告诉考生原文画线句使用了比喻手法,无须考生判断修辞手法。答案内容就十分明确了,考生先要答出本体和喻体是什么,然后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即可。与传统的找出修辞句,分析修辞句的作用不同,这里完全不需要用答题套路,只需要说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这种相似性的合理之处即可。文段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多个笛哨同时鸣响和多人共同演奏交响乐相似;另一个是作者认为交响乐的声音很有魅力,用来作比,说明笛哨的声音也很有魅力。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你好生活》没有陷于琐碎的日常,而是以真实动人的故事、细致入微的生活片段,将宏大的时代命题娓娓道来。为民小学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脱贫攻坚的生动答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输城区的北京怀柔山村,是乡村振兴的名片;散落在稻田间的一座座民宿,是生态优化孕育出的金果银果……正是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的美好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作生动答卷,把北京怀柔山村比作名片,把一座座民宿比作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2)三个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

解析 三个比喻句,弄清各自的本体与喻体,具体展现了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排比,由三个比喻句构成,增强气势,展现出了农村的可喜变化,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了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太平洋岛国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风雨同舟的好兄弟、并肩前行的好伙伴。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我们始终尊重岛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岛国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不干涉岛国内政,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谋取所谓势力范围真心换取真心,尊重赢得尊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设问:采用设问的方式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含有强调的意味。“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提出这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接着自行回答,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排比:回答部分中用两个“尊重”、三个“从不”回答了我们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这五个句子涵盖了中国与岛国交往倡导的国际准则,内容全面而充实,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气势,令人信服。

解析 要明确设问、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指出画线的句子什么地方使用了设问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艺术效果;排比手法的句子是哪些。本句中的排比有两个尊重和三个从不,句式较为整齐,涵盖了国际交往之间的重要准则,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气势上都令人折服。

二、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高尔基说过这样的话: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词汇虽然并不完全等于语言,但它是语言的材料。制作一幅精妙绝伦的彩画,它的颜色所以那么逼真,原因之一,是画家的颜料异常纷繁,仅仅是一项红,可以铺展出不同的色泽。文学的道理也是这样:________瞟他一眼”“盯他一眼”“瞪他一眼”“瞄他一眼”“注视他一眼”“斜视他一眼”……真是不胜枚举

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开列出一大串: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表现生活,传播知识,给予人以艺术美感,等等。但是人们往往会漏掉另外一项,这就是在精确描绘事物上起示范的作用,给予群众以语文技巧的教育。要使文学的各种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家除了具备其他条件外,非熟习语言、掌握丰富词汇不可。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总是像海绵吸水似的,去吸取大量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总是像一座喷泉喷出水柱似的,擅于说出优美动听的语言;总是像卓越的射手似的,精确地射中意义的靶心”……

要做到这一点,我想,语言艺术工作者,应该比一般人对于民族语言具有更加深厚的感情。

9.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其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答案 (示例)写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它的表达所以那么共情,原因之一,是作家的语言分外感人,仅仅是一个词,可以描绘出不同的情感

解析 仿写句子时,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例句的句子结构是动词……,它的……,原因之一,是……,仅仅是……,可以……”;在内容上,例句是画家制作彩画,仿写句子可以选取作家写文章,作家写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它的表达所以那么共情,原因之一,是作家的语言分外感人,仅仅是一个词,可以描绘出不同的情感

10.第二段说明“文学的功能”的语句中,连用了四个“啦”字,试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连用四个“啦”字,不仅表达肯定语气,也使得句子在介绍文学功能时富有层次感。

解析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词可以两三个连着用,连用是有层次的。第二段说明文学的功能的语句中,连用的四个字分别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表现生活”“传播知识”“给予人以艺术美感等方面说明文学的功能,所以,连用语气词,除了表达语气,也使得句子富有层次感。

11.博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类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或描写的比喻。请分析画波浪线部分中博喻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博喻手法的使用,把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能熟习语言、掌握丰富词汇的特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增强了文章表达的气势。

解析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把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比作像海绵吸水”“像一座喷泉喷出水柱”“像卓越的射手,来体现其吸取大量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擅于说出优美动听的语言”“精确地射中'意义的靶心’”的特点,这就把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能熟习语言、掌握丰富词汇的特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增强了文章表达的气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