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四圣医学解丝集【前言】

 四圣医苑 2023-07-05 发布于广东

前  言

《四圣医学解丝集》是笔者学习《四圣心源》和《四圣悬枢》的心得体会记录。

《四圣心源》和《四圣悬枢》(下称《心源》和《悬枢》)是黄元御先生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梳理、概括之后,重新作出的精练、简要的演绎,是四圣医学的代表作。《四圣心源》侧重讲内伤杂病,相当于《金匮要略》;《四圣悬枢》侧重讲外感疾病,相当于《伤寒论》。两者的内在医理是一致的,所以,先生在《伤寒说意·卷首·风寒解》中示:“解风寒外感,则知气血内伤。仲景《伤寒》立法,非第为外感之金书,而并为内伤之玉诀。……解此则内外同归,主客一致,十病九全而不止也。”《心源》和《悬枢》对于后人学习《伤寒》《金匮》,乃至于学习《内经》《难经》来说,都具有其他医书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

比如,它们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讲“医理”。这些宏观医理,概括起来是“天人同气”“阴阳相依”“中庸之道”。这三者,在先生著作中,或隐或现而又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其中,“天人同气”启发学人在面对疾病,尤其是面对未曾看过的疾病时,可以通过“援物比类”的思维方式,借助自然现象、气候特点等,类比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阴阳相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阴阳”作为万物的统称来讲,正如“阴阳”存在依存关系,万物也存在相互联系,且存在某些主要联系。每个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将受到与其有主要联系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其二,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恰当而客观存在的另外某个参照物,与该事物构成“阴”“阳”关系。事物只有在与其参照物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有其强弱、高低等属性的判断意义和可能。“中庸之道”则是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道理。

又如,它们从微观层面,一针见血地讲“病理”。《四圣心源》讲鼓胀:“鼓胀者,中气之败也。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是为水胀。”讲噎膈:“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四圣悬枢》讲温疫:“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讲寒疫:“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讲痘病:“痘病者,寒疫之伤营血也。……寒伤大人,则为寒疫;小儿则为痘证。”讲疹病:“疹病者,温疫之伤卫气也。……风伤大人,则为温疫;小儿则为疹病。”众多精辟见解,是其他医书难得一见的。

再如,它们从临床层面,提纲挈领地讲“治法”。先生不讲“方”(药方),不套“方”;他讲“法”,传“法”。《四圣心源》治疗阴虚的地魄汤,“此补阴之法也”;治疗吐血的灵雨汤,“吐血之证……用……自是不易之法”;治疗水胀,“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治疗目病,“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四圣悬枢》讲温病之治,“温病卫闭而营郁,法当清营热而泻卫闭”(《太阳经证》);“仲景论温……究竟温病治法,不离汗泄两义,但须清凉滋润而已”(《汗泻之法》)等等。关于“法”,《四圣心源·杂病解下·霍乱根原》有一句非常典型的话,“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翻阅医书的时候,把药物组合当成“法”来看,学人就是在云端;把药物组合当成“方”来看,学人就是在井底。先生孜孜不倦、再三教导,是希望学人能有云端的境界和云端的视野。

融汇宏观的医理,精研微观的病理,领悟临床的治法,在此基础上,再投入精力认真学习《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必定大有收获。如果能再通读几遍先生的其他著作,我相信,任何学人都能取得累累硕果。

                                                                                     陈圳煜

                                                                                2023年7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