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五)

 德润斋 2023-07-05 发布于四川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风格分析

在前一章中。通过对青铜器铭文装饰美化的演变与地域性特征的分析比较。

宏观地了解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风格的形成背景及其在战国文字中的地位。

章节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具体析战国中山国文字的书写风格。详细阐释战国中山国文字风格里中山三器铭文的价值和地位。

中山国在地理位置上夹于赵国、齐国、燕国之间。悠游于诸国之间。

文章图片1

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它在文化艺术发展上的动力。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融合的生活方式。

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呈现出强悍粗放的北方文化与婉约清丽的中原文化的“中和”体。

使它与烙守陈规的中原诸国相比。更加显示出活力与进取精神。

战国中山国文字章法特点分析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文字的章法布局的不同。将中山国的文字分为三种风格。

文章图片2

端庄修美的风格、介于端正修美与疏朗风格之间的中间风格、疏朗风格。在战国中山国文字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中山三器铭文中的中山王好盗壶铭文。

因为在这一件器物上。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即端庄秀美的风格。

一至二十二行铭文异于后文的带有疏朗风格倾向的端庄书体。器物圈足“物勒工名”的相对自由的疏朗风格。

文章图片3

尤其是好盗壶一至二一一二行铭文与二十三至五十九行铭文及中山王馨鼎铭、中山王馨壶铭的字体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

而线条微妙的变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独特美感。在这里笔者将其暂月归于带有个性书写的端庄风格。

一、中山三器的端庄修美风格

完全端庄秀美的风格

  1. 中山王馨鼎铭文、中山王馨壶铭文和好盗壶铭文二十三至五十九行在章法布局上工整、行距和字字之间的距离。

均衡、完美而紧凑。一气呵成在字体结构上。没有多余的空白。完全没有一丝放松的感觉。

文章图片4

结体紧密收敛。字形修长。长宽比例较为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

有些字体结构完全对称。更显端庄整齐划一的布局方式让观者有着屏息而观的紧张感。仿佛同样进入神圣了而严肃庄重的祭祀庙堂。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先祖的仰视与尊崇。

其中好盗壶的一至二十二行与二十三至五十九行的文字。结体与笔法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文章图片5

舒盗壶的二一三至五十九行文字的结体、章法与笔法都与中山工馨鼎、中山工磐壶铭文基本上相同。呈现出端庄修美的风格。

2.倾向于疏朗风格的端庄修美风格

好资壶的一至二十二行铭文图一线条纤细劲键。章法均衡。结构紧凑。整体上与二十三至五十九行呈现出相似的端庄修美风格。但文字的结体、笔法上明显不同。

一至二十二行铭文中出现了结体比较松散的文字。且字形土发生了由纵长向宽扁的变化。

文章图片6

这种变化致使其章法布局不像二十三至五十九行铭文那般均匀整伤。文字布白有大有小。流露出战国晚期青铜文字书写较简、较草率的笔意。一至二十二行铭文的线条刻划圆锐兼有。

但较二十二至五十九行文字而言。笔划稍显圆润。锐气渐衰。曲线装饰也不似二十三至五十九行铭文及中山王馨鼎、壶铭文那样婉转华丽。

笔划转折多方折。呈现出理性的节制。是带有疏朗风格倾向的端庄书体。

文章图片7

介于端庄与疏朗的中间风格

除了端庄修美的风格外。中山国青铜铭文还出现了介于端庄修美风格与疏朗风格之间中问风格。这种风格的铭文端庄严谨。文字大小一致。呈方形。字句之间的距离均衡有序。

但与中山三器比较起来缺乏装饰美特征。与结构松散不规整、笔道浅细的“物勒工铭”铭文相比具有端庄严谨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中山土辱墓出土的兆域图铭文、王墓礼器上的“物勒工名”铭文如中山王好盗壶圈足铭文前十三个字。贵族王室兵器铭文中山侯锁铭等。

文章图片8

兆域图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版长厘米、宽厘米、厚约厘米。版面用金银镶错出一幅陵园的平面布置图。图中对陵园建筑的各个部分和相互距离注了尺寸。

并附有一篇中山王馨的王命。总观整个图形的轮廓为横长方形。各个部分和所注文字的位置。

左右互相对称。结构严谨一丝不苟。兆域图中的标注与图中王命诏文为模铸阳文。

文章图片9

共字。标在图线上的文字。有的还压在镶嵌的银片之下中山王的诏命位于上部丘突出的横线之下。

王堂及两后堂图线之匕字头向右。共行。每行字。共字。铭文章法规范。字句均匀。

字形呈方形。结体较中山三器铭文疏松。笔划粗细均匀。曲线中蜿蜒变化减少。逐渐取直。

文章图片10

与中山三器相比较。兆域图铭文失去了华丽的装饰美感。然结构之规范沉稳。笔划之圆润厚重

使器铭仍有别于民间用字。不失王室官方的雍容华贵与庄重。与西周的丰胰圆润多妩媚则更为沉稳、质直。

厚重的契刻文字—好盗壶圈足铭文与十三年壶铭文兆域图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版长厘米、宽厘米、厚约厘米。版面用金银镶错出一幅陵园的平面布置图。

文章图片11

图中对陵园建筑的各个部分和相互距离注了尺寸。并附有一篇中山王馨的王。

总观整个诊找一工誉兔入含夕琦枣︸彗等塔片白喳飞区镶咬兰迁'二想惬朋少亲劝。

罗弓娜冷冰弓必个村妥白扮。图形的轮廓为横长方形。各个部分和所注文字的位置。

左右互相对称。结构严谨一丝不苟。兆域图中的标注与图中王命诏文为模铸阳文。

文章图片12

共字。标在图线上的文字。有的还压在镶嵌的银片之下。中山王的诏命位于上部丘突出的横线之下。

王堂及两后堂图线之匕字头向右。共行。每行字。共字。铭文章法规范。字句均匀。字形呈方形。结体较中山三器铭文疏松。笔划粗细均匀。曲线中蜿蜒变化减少。

逐渐取直。与中山三器相比较。兆域图铭文失去了华丽的装饰美感。然结构之规范沉稳。

文章图片13

笔划之圆润厚重。使器铭仍有别于民间用字。不失王室官方的雍容华贵与庄重。与西周的丰胰圆润多妩媚则更为沉稳、质直。

  1. 率性自由的疏朗风格此外。中山国文字中还有一些文字呈现出自由草率的疏朗风格。

率性自由的风格其结体松散。线条细厚并存。提按共有。非规律性布白增添了书体的自由动感。

呈现出疏朗放松的风格。和中山王兽鼎、壶铭文紧密而秩序的章法结构完全相反。

文章图片14

随意自由的字体引起字距、行距的多变化。如十一年壶铭文图一、十年右使壶铭文图一、好资图一十一年壶铭文图一十年右使壶铭文壶圈足铭文后字合文字以下图表。

还有跟铭文不同的载体守丘刻石文字图一也可以参考。率性疏朗风格也是十三年壶铭文和卦盗壶圈足铭文非常相同。

铭文风格和铭文内容都很接近。只有合文字“辨十三”和“九”字的存在区别。

文章图片15

好资壶圈足铭文比十三年壶多有了两个字以上三种风格。李明君在《中国美术字史图说》一书中将其分成俗体、雅体、正体。

并将中山王墓出土铭文与曾侯乙墓出土的铭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这三种虽存在书写的风格差异。

但在本质上具有同等价值。很难在它们之间划出一条绝对的界限。三者之间既共存又独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文章图片16

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促进了文字的繁荣发展。对于这种分类方法。笔者感觉不是很严谨。

青铜器铭文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侮个人对其审美鉴赏的角度不一样。审美感受也不尽相同。自然对雅与俗的概念界定范围也是不同的。如曾侯乙墓编钟铭文图一装饰性很强。

文字呈现出华丽的气派。但是不能简单的说这就是“雅”的。作为当时的贵族的审美意识也是不统一的。

文章图片17

图一守丘刻石贵族的审美不一定是雅的。为了强调自身的权利、财富而进行的极致的装饰可能是华贵的。

但在笔者看来相较于中山三器铭文而言曾侯乙墓的编钟铭文由于装饰过盛而流俗。

同样楚国王子午鼎里面的铭文装饰瑰丽奇诡。带有很强的巫俗之气。同样不能以一“雅”字盖之。同样也不能以线条的润或者涩来进行雅俗之分。比如甲骨文。其线条虽枯涩。

文章图片18

但就其用途而言。它不能说是民间用字的俗体。雅体、正体、俗体的划分也当结合铭文的载体、功用、使用范围、甚至书写者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

对战国铭文来说不能依照雅正俗体进行牵强的划分。正体。笔者认为它应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普及性、稳定性。

比如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六国文字。推行小篆。使小篆成为普及性的文字。

文章图片19

具有统一的书写风貌。为全民认可。在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异形是最大的特点。

在这里提出正体的概念。笔者认为不是恰当的。中山国王馨墓出土的铭文的书写风格带有强烈的差异感。

这种差异不是雅、正、俗的差异。是由其功用所带来的风格差异。体现了贵族阶层与民间文字使用目的的差异。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的每一种字体都体现出了不同的境界美。

文章图片20

笔者就其所呈现于表面的特征而进行文字风格划分。

中山国青铜器铭文字体差异分析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受青铜器的用途与功能、文字载体材质、文字书写者、刻写工具以及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显现出书体风格的差异。

文章图片21

一、中山国文字载体的差异

墨书文字用墨书写在玉石与木板上的文字。书体起笔收笔有明显的笔锋。且字体相对较严谨。

文字厚且润。呈现出毛笔书法的美感。但与青铜长铭比起来稍显随意。东库出土的墨书木条。系有一细绳。

一面墨书“宝重郭停石”四字。两侧面各书一“左”字中山土唇墓中出土的玉器中有几一·件玉饰上有墨书文字。

文章图片22

其中有两件写有“桓子”即桓公。是其王相遗物。其墨书文字笔法与侯马盟书近似。但书写较工整。笔画较侯马盟书质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