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忆春节拜晓煦余氏宗祠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3-07-05 发布于广东

文/景桥先生  每周一文 温暖同行  全文2299字,阅读约需分5分钟

温馨提醒:景桥“乡愁”系列暖文已结集出版——《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当当网、京东、天猫及部分新华书店有售!

时值端午,族中伯父来电,言告故乡晓煦余氏宗祠业已竣工,于五月初六举行典礼。

是日,锣鼓喧天,狮龙齐舞,合族同贺。

据说来了一千多人观礼,午宴摆了一百多桌,堪称晓煦山一脉数十年难见之盛事。

因琐务缠身,我抱憾未归,却在宗亲群内反复地刷着现场视频和照片,千里之外,见证家族文化复兴,冰冷的手机屏传来温暖的喜悦,与有荣焉。

我亦觉得,典礼时点选得好,恰逢传统节日端午,全体中华儿女一道追源溯祖、共葆家国情怀,这不正是家国的同心同频、共振共鸣吗

我的心,也不禁飞回到今年春节回乡拜祠堂的那一幕。

事实上,晓煦余氏宗祠自2016年策划选址,于2022年底主体工程均已告竣。

也就是说,今年春节,这座祠堂,已成为了返乡游子打卡的必选地了。

而三年未曾回乡的我,到家的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和父母一同前往参观祭拜。父亲还言之凿凿,早些年,族中确有过年“拜祠堂”的讲究的。

宗祠选址于一处风水宝地,座落在晓煦山干门坳。这里曾经是集体茶厂、村部、村小,不过随着城镇化的浪潮席卷,都已化为历史。

坳,顾名思义,四面群山叠翠,祠前路通八方,可谓承山脉之灵气,沐日月之光华。

到得祠前,只见一座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的建筑,扑面而来,大门口红色长柱上刻着两副楹联,中间挂着一个大灯笼,上端题写着“余氏宗祠”四个大字,气势非凡。

石大门是敞开的,就像一位痴心的母亲,等到着漂泊的游子投入怀抱。

轻步入祠,款款而行,先后穿过大门、屏风石,再经戏台、前堂、中厅,便抵达了后堂,先祖神位即设在此处。

神位最上是三位先祖神像,分别为“由余公”“天凤公”“受一公”,栩栩如生、不怒自威。

再往下是先祖牌位,一眼望去,血脉偾张,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力量从心底腾起,心生亲近温暖之感。

晓煦余氏一脉,是受一公膝下子孙,迄今已绵延二十余代六百年,瓜瓞绵绵,族众已逾四千。

父亲从某一列,找到了祖父母的牌位,高兴地指给我看,并感慨祖父母操劳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现在进了宗祠享香火,也算苦尽甘来,令人心慰。

事实上,每一个家族大抵都是如此。祖辈勤耕苦作、省吃俭用、积攒家业,图的就是后继有人、子孝孙贤、香火不断。

神位前摆放了免费的香和纸钱,香炉里余热尚存,显然前面的人刚祭拜不久。

于是,点香、烧纸、三叩首,父亲念念有词,告慰先祖,祈求庇佑。

闭合的祠堂里,声音震荡回响,仿佛鸣奏在心上脑间,历史和现实、先祖和后裔,隔着无限时空共鸣,血脉也似乎觉醒,涌动在身体中,令人不由自主便庄严肃穆、心潮澎湃。

之后,便是细品那一副副承载家族历史、祖训、文化的楹联了,这也是我平素参观的喜爱之一。

这些楹联,均是由家族中的颇具文才的人所撰所书,既有学者、教师,也有半耕半读的农人,如我的几位同村伯父,均有佳作。

而书写之人,据说还是一位国家级书法家。

如果说整座宗祠以巍然形象给族人以敬畏,一副副楹联则以恳切言词予族人以熏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些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楹联,似长辈的一句句家训良言,微言大义,藏着这个家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如前述门面立柱联,仔细咀嚼,加以印证,便对家族历史有了清晰脉络:

族脉流芳远,西域开源,雍域封疆,九域绵延三楚地;

新安阀阅长,万峰启爨,晓峰分灶,双峰璀璨八贤堂。

上联说清楚了余姓源起脉络,即西戎(西域)→秦国(雍域)→全国(九域)。

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

春秋时,有周武王后人姬由余,避乱于西戎(西域),后奉西戎王命出使秦国。秦穆公为由余才能折服,遂用计拜其为上卿,终而开疆千里,位列春秋五霸。

而由余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形成了“由”姓和“余”姓。

由此可知,余姓发祥于陕甘,于汉时迁入安徽歙县新安一带,成为名门望族,故余氏又称新安世家,祠堂曰“新安堂”。

早年,我的一位叔父还戏言:“说起来,我们还是周天子的后代呢,血脉无比古远高贵”。

知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我等不到了》里感慨说:

“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我猜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是从安徽流徙到浙江来的。

那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

即使仅仅从甘肃武威一带的踪迹算起,从他们到我们,一路生死经历,也真称得上动天地、泣鬼神。”

下联则道出受一公一脉,元末自江西迁入湖南后的繁衍历史,先落脚于临湘万库里(万峰,总祠),后有一支迁到晓煦山(晓峰,分祠),这才有了“双峰璀璨”。

而“八贤堂”典故,则源自先祖余靖。他是广东曲江人,北宋名臣,官拜工部尚书,以敢直言著称。

余靖在广州任过知州,被当地老百姓将其与另七名主政过广州、政绩斐然政声清誉的官员并称“八贤”,建有“八贤堂”纪念。

北宋仁宗年间,余靖还与欧阳修等四人并称“四谏”,余氏后人也建有“四谏堂”。

此次晓煦余氏宗祠的戏台柱,就有一副楹联曰:

四谏流芳,功奠文明昌国运;

万峰储秀,祥开晓煦灿中天。

我虽于楹联钻研不深,躬逢盛事,不免跃跃欲试,尝撰一联,后经族中精通对联的伯父斧正,成稿曰:

千秋晓煦山,积善崇仁纳余庆;

一族新安脉,谋身报国涌贤才。

上联灵感取自《易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又暗合我族姓余、古文中余指“我”之意;

下联则寄予我一直推崇的家国天下情怀,既自勉,亦共勉。

逐一品读,半晌过去。

期间,又有数户族人开车前来,携老扶幼,虔诚祭拜,涌动的是那血浓于水的情愫。

在《晓煦余氏宗祠重建碑记》一文中,我曾说过:”夫祠堂者,乃祖宗精魂栖息、家族史志承载、后辈慎终追远之固定场所也”。

在宗祠,我们知晓人生来处、缅怀先祖恩泽,砥砺初心、慰藉乡愁,持正感恩、尽孝尽忠,无形之间,治愈了游子的沧桑之心,灌注了永不忘本志闯四方的前行力量。

这,或许就是宗祠生命力长盛不衰的奥秘和魅力吧!

阅读链接(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晓煦余氏宗祠重建碑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