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医文献对针灸治疗中风病记载,颇为周详。如《针灸大成》说“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刺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步行无力疼痛,针灸昆仑。”《针灸摘英集》说:“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刺水沟、颊车”。《玉龙经》说:“中风半身不遂,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取合谷、手三里、曲池、环跳”等穴。现代医家在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和创造了很多针刺方法,如电针、头皮针、水针、眼针、巨针等。 近年来,国内对针刺防治中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不但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对针刺治疗中风机理的探讨,亦日趋深入。兹择要分述如下。 一、体针疗法 (一)辨证施针 中风病的辨证施针,应根据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危。而选用不同的治法和穴位。一般而言,中脏腑的闭证,治宜平肝熄风,降火豁痰,启闭开窍;脱证治宜回阳固脱。对中经络及后遗症,治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注重肢体及言语等功能的恢复,以及症状的消除、改善。 1.中脏腑的治疗 (1)闭证:取督脉、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选人中、十二井(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丰隆、劳宫穴均用泻法,功在平肝熄风,降火清热,豁痰开窍,取督脉之要穴人中,泻之能改善督脉气血的运行,可收启闭开窍之效;刺十二井穴出血,以决壅开闭,接通三阴三阳之气,协调阴阳使之平衡。此即《内经》所胃“血实者决之”的意思。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以降肝之逆气,平肝潜阳,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失和,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故取阳明经的别络丰隆,以调理脾胃,蠲化痰浊,“荥主身热”,劳营为手厥阴心之荥穴,泻之以清心泻热。 (2)脱证: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壮数宜多。取关元,气海,神阙(隔盐灸)。取本方意在滋阴固脱,因任脉阴脉之海。根据“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阳互根的原理。如元阳外脱必从阴中以救阳。关元为任与足三阴经之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是阴中有阳的腧穴;气海又名田,为任脉之脉气所发处,系生气之海,脐为生命之根蒂,神除穴位于脐中,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灸此三穴,以回垂绝之阳,使阳气来复,则无外脱之虞。 2.中经络及后遗症的治疗 (1)半身不遂:治疗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法可分三期,首先针刺健侧经穴,用泻法,以通其阻塞;中期则健、患侧同取,泻实补虚或平补平泻,以疏通经气;后期以补法针其患侧,温经通脉,调和气血,达到损其有余,益其不足,疏通经脉的作用。上肢多取肩锅、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多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绝骨、解溪、昆仑等穴。风病多犯阳经,因阳主动,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的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则肢体运动功能易于恢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肌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故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的不同,分别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作用,促进康复。 (2)口眼喎斜:治疗应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先针后灸,口喝取地仓,颊车、合谷、内庭;眠斜取承泣,阳白、攒竹、昆仑、养老、太冲。手足阳明经脉分布于口面部,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网,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网。口眼喁斜是经脉淤滞,气血不通,筋肉失养所致。故取地仓,颊车;攒竹、阳白、承泣穴为局部近取法,疏通局部筋脉,调和局部的气血;取合谷、内庭,昆仓、养老,太冲穴为循经远取法,以疏调本经经气,使气血调和,肌肉得以濡养,则病可向愈。 (二)随症加减 中风病采取针灸抢救与辨证施针时,除按下述治法处方之外,还可根据病情加减。 1.中脏腑 若神志渐醒,可减十二井穴、人中,以避免强烈刺激和损伤气血,配加百会、印堂、风市和三阴交等穴;牙关紧闭者,加颊车、地仓、合谷等穴;失语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吞咽困难者,加照海、天突;脉微欲绝者加内关、太渊;虚阳浮越,面白颧赤,脉浮大无根者,可重灸命门、气海、肾俞和涌泉等穴;四肢厥冷加足三里用灸法;汗多者加合谷、阴郄,用灸法;大便失禁者加长强、会阴等穴;小便失禁者,加中极、照海、水道、三阴交等穴;鼾睡不醒者,加申脉等穴。 2.中经络及后遗症 半身不遂,上肢还可轮取肩髃、臂臑、手五里、支沟、阳池、后溪等穴;下肢还可轮取风市、阴市、上巨虚、下巨虚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宜配大椎、肩外俞,胸夹脊1~3;下肢宜配腰阳关、白环俞、腰夹脊1~5;肘部拘挛加曲泽、尺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手指拘挛加八邪;足趾拘挛加八风;口眼喁斜还可轮取迎香、颧髎、瞳子髎、四白、下关等穴;流涎加承浆;善怒加行间;多愁加内关;失语加金津、玉液等穴。 (三)长针透穴 长针透穴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肢针感反应迟纯,一般方法难以达到激发经气之目的,而本法取穴少、刺穴深,一针透数穴。这样可使针感强,并使针感保持较长的时间。在取穴上要注意阴阳经的合理配用,并配合行针手法,有利于激发经气,达到宣导气血、祛淤生新,贯通阴阳两经,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加快患肢肢体功能恢复,缩短疗程。治疗方法,采用28号不锈钢针灸针,长度3~8寸,主穴分两组,隔日交替使用。 上肢瘫:第一组取肩偶透臂臑,肩髎透臑会,曲池透少海,四渎透臂中。第二组取曲池透手三里,合谷透后溪。 下肢瘫:第一组取梁丘透伏兔,血海透箕门,足三里透下巨虚,昆仑透太溪。第二组取环跳透殷门,承山透承筋。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口限喁斜:取地仓透颊车、牵正;阳白透鱼腰、攒竹、丝竹空。 (四)针刺手法 中脏腑之闭证属实,多采用泻针手法;脱证属虚。则施以针刺补法,配用灸法;中经络,初起针刺宜泻,久病宜补。中风后遗症多属气血亏虚、肝肾亏损,故宜施以补法,或采用平补平泻法,也可采用泻患侧补健侧的针法。尚有用三期针法者,即首先针刺健侧经穴,用泻法,以通其阻;中期则健、患侧同取,泻实补虚,疏通经气;后期以补法针其患侧,以温经通,调血,达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疏通经脉的作用。 (五)疗效与疗程 针刺疗效的高低,与病程长短,病情经重等有密切关系,中经络者比中脏附者疗效好,病程在30天以内者收效迅速,半年以上者疗效较差。肢体瘫痪的恢复,一般以下肢较快,上肢较慢。其疗程一般10~15次为一疗程,第一疗程多采用每天针刺一次,休息5~7天进行第二疗程,二疗程一般采用隔日针刺一次,疗程多少,视病情而定。 二、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指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治疗中风病后遗症,在50年代已开始运用,特别近些年来,由于电针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和广大工作者通过许多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使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疗效也得以不断提高。 (一)治疗方法
2.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而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事故。 3.中风病处于危重期,血压尚未稳定时,一般不要使用电针。如伴有心脏病者,运用电针时,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防引起心跳骤停。 4.因中风后遗症的疗程较长,长期使用电针治疗,机体易产生适应性,所以运用时应不断改变波形或采用有节律地时断时续的刺激,避免机体对电刺激的适应性。 三、水针疗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用相应的穴位和药物,并将药液注入穴位内,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的功能,改善病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近代根据经络学说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针法。近年来,用中西药液在体穴和头穴上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已取得较好疗效。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部位的深浅度,选用不同的已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取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夏天无注射液等。取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维生素B12等。 (二)穴位选择及药物用量 体穴:选取体针治疗半身不遂的穴位。 头穴:选取头针治疗半身不遂的穴位及区域。 四肢部:上肢选患侧肩偶、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选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每次上下肢各选1~2穴。 中草药制剂每次每穴注射1~2毫升。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射50~100毫克。头面部选对侧运动区和感觉区,注射点在运动区和感觉区之间,面部取地仓,每次每区注射药液0.5~1毫升。 (三)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把针缓慢刺入一定的深度后作上下提插,患者感觉针下有酸胀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缓慢推入,头部注射时,应将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到达该区的长度,然后将针边退边推药。四肢部穴位可轮换取用,四肢部与头部的应交替注射,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10次为一疗程,体息5~7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本文仅供中医专业人士参考学习,非中医专业人士切勿盲目使用! 中医鼻祖扁鹊,上古时期中土人士,姓秦、名缓、字越人。扁为通假字,翩翩飞舞的意思,鹊是喜鹊,合起来就是翩翩飞舞而来的喜鹊。因为扁鹊所到之处都能够给大家带来祛除病痛的快乐,所以被世人尊称为:扁鹊。 秦氏中医,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 、风湿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妇科、儿科以及皮肤疾病等急慢性疑难杂症,结合传世验方以及内病外治法、任督微针通络法,多能立竿见影获得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