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新韵出现之前,写格律诗基本依照《平水韵》,用韵很严格,只能押平声韵,而且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而写词一般用《林正词韵》,该韵将平水韵中很多韵部进行了合并,如将平声“一东”、“二冬”合成一个韵部,去声“一送”、“二宋”合成一个韵部等,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写词用韵难度。 ![]() 那是不是可以说词的用韵一定比格律诗的用韵宽松? 其实并不是这样,在某些地方(或者说大部分地方)词的用韵确实比格律诗宽松,但在某些地方词的用韵要比格律诗严格。 词的用韵和诗的用韵比,到底哪些地方宽松、哪些地方严格?读完本文便会恍然大悟。 ![]() 先来看看词韵比诗韵宽松的地方。 第一,就是上面所说词韵进行了合并,韵部大大减少,词的用韵选择余地大了许多。第二,严格来讲,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而词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而且押仄声韵的词牌非常多,比如《渔家傲》、《洞仙歌》、《青玉案》、《贺新郎》等。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很明显,这首词押仄声韵。 ![]() 第三,格律诗不允许换韵,而词则可以换韵,例如《清平乐》,甚至有些词牌的特色就是通过频繁换韵增强艺术效果,例如《菩萨蛮》。唐朝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中4次换韵,且平、仄韵互换,这在格律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 第四,某些词牌可以平仄通押,例如《西江月》,而在格律诗中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明朝杨慎的《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平仄通押”和第三条中所说的“换韵”是完全不同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首《西江月》和上首《菩萨蛮》的用韵之不同,区别一目了然。 ![]() 以上四点就是词的用韵比格律诗宽松的地方,那哪方面词的用韵比诗的用韵要严格? 我们知道格律诗只分平仄,仄音不必分上、去、入三声,即使写仄韵的非格律诗,押韵也不必分出三声。 但词的用韵要分上、去、入三声,这三声不能通押,例如仄韵《满江红》,韵脚全部为入声字,不允许出现上声字和去声字,即使它们同样属于仄声。 南宋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韵脚全是入声字,短促而紧凑,增强了这个词牌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