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学生:学程派(二)

 朱家角人 2023-07-06 发布于云南

图片

梅兰芳、程砚秋

梅派与程派

从小以为梅派与程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流派,后来又听说程由罗瘿公介绍给梅,成了梅的徒弟。但一直以为这只是当年的一个形式吧!应该说:梅与程的天赋嗓音不同,唱法各异,难以发现二人的唱有什么类同之处。但一次探讨,我才发现程是真的向他的梅老师学过唱的,梅与程有难以发现的“相同”之处。

当时我是在专门研究梅派的包幼蝶老师书寓中学梅派。包幼蝶老师根据梅大师中年最佳时期的唱法编写了梅几乎所有剧目的曲谱。在这些曲谱中包老师找到了下述规律:

梅派“二黄倒板”的最后收尾时只能有“一个起伏”32”,不能有“双”;而在西皮小倒板的最后收尾时,应有二个起伏“76”“76”。

但是在梅派的众多弟子中,有很多似乎不知道这个规律,有时把二黄倒板的收尾中用了两个“起伏”:32 32;在西皮小倒板的收尾中,有时也只听到一个“起伏”76。习惯听梅派唱腔的人,听了这种不规范的唱法很不舒服。在梅派的众多弟子中,完全按以上规律的演唱似乎不多。出人意料的是,我在程砚秋大师的演唱中发现了包幼蝶老师归纳的“梅派唱法”:二黄倒板收音只一个起伏“32”;西皮小倒板收尾两个起伏“76”“76”。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程大师是按照梅大师设置的规律来演唱的,言下之意,不说自明!

当然,梅、程两人之唱,可能每次都会有些差別。不过,知道了这一规律,这样的唱法听了舒服,也印证了两人的师生关係。

 程派的延续

图片

程砚秋

非常非常害怕写这个命题!不知道我会不会发表这篇东西?所以啊,我不敢称这篇“东西”为文章!

大家也看到我命题这篇所写的东西为“程派的延续”,而不是“程派的发展”!也许我应该说是“程派的发展”,似乎程派是“发展”了,但却没有被“延续”。

请原谅我,我就是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一百年来,程派形成了,四大名旦的表演在那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一百年后的今天,四大名旦所创造的辉煌,应该说还有所继承吧?一百年啊!也不容易呀!回顾一百年后的今天,別的流派就不谈了,梅派的表演依然存在,除梅葆玖等的《大唐贵妃》外,其他新剧目似不多见,但新演员的演唱也基本上保持在梅派的范畴中。可以说,梅派的表演“从灿烂归於平淡”,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也就是从“派”逐渐向“流”发展了。

图片

我一直说:“流派流派”, “流”是大河,汹涌澎湃,为各派之源。“派”是“支流”,“派”来源于“流”。但在新的变化之中,每个“派”都建立了自己的特色,风景这边独好!一百多年以前,王瑤卿是“流”,应该说是“王流”,不是“王派”,是“梅尚程荀”各派的“源流”。京剧经过一百年的沧桑,一百年中的旦角演员,其所学多数是从“梅派”开始的吧?

我本人先学过梅派,第一次去“程迷之家”,感到不好意思,说了“对不起,我以前唱梅派!”。那知好多程迷之家会员都笑了:“没什么不好意思,我们以前都唱过梅派”。这几十年,不管专业的演员,还是业余的票友,学唱多数都是从梅派开始的,先以梅派的唱为基础,再向其他流派发展。那不就是说:梅派现在似乎是各派之源头了?“梅”是从“一个派”走向了各派之“源”,成为“流”了?从“风景这边独好”的“支流”转向了各派之源——“大河奔流”了?所以,如今有些演唱者觉得梅派唱的“特色不如其他流派明显”也不为奇了。以“梅派”为基礎,把咬字、运腔学好了,也可以再唱其他“派”!

图片

 这一百年来,听听前后梅派演员的唱,从梅兰芳大师本人到如今的小朋友,他们的唱法变化大吗?从下一代(第二代)言慧珠等开始,一直到小朋友巴特尔等等,他们唱的是“梅”吗,象吗?你可以说“某人的梅味不足”,但回答应该是“是”,当然是!反过来看看另一流派“程派呢”?你说呢?你说啊?你倒是说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