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读《遥远的救世主》

 智者1111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文 | 玉玺

图 | 玉玺

<一>

拿到《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还是一年前。

我有一个坏毛病,天生反骨,越是网络铺天宣传什么,我就越是质疑什么,尤其是在有几分把握的“书”域。所以当第一次在抖音上看到《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的推销视频时,我有一种莫名的蔑视,“如今,书香还盖不过铜臭?“

不过,这种极端的自视,被王志文终结了。特别是看到他游坐在早摊小市,喝豆浆吃油条时的“与世无争”,我的偏见有了变化。倒不是因为追星王志文,而是发现眼前的这个“丁元英”,似乎真的有“道”。于是,连刷数个视频,被剧中的丁元英,“摄魂”。

印象中,特别是看到五台山问道那一幕,未曾相识却奇怪似曾相识,不敢妄言自己那一瞬间,开悟。但至少反骨被击撞,痛感中生出一丝爽感:这是本好书,得“会会”这个丁元英了。

<二>

《遥远的救世主》有500多页,前400页在2022年就看完,剩下的100多页一直留在上个周末。

不是忙,而是自然的留下、停下。从最初想了解丁元英的那种“迫切”,到如今的一种“冷淡”,我变了?

当然我没变,也没有“真冷淡”,而是到了了解丁元英的另一个阶段,从感性转入理性,保持着距离,远远的观瞧,收获更多。于是,这500多页的蛋糕,不能一口吃掉,留足时间,慢慢咀嚼已经入口的那些味道。

“有些人只能定位在普通朋友的位置上,才有意义。距离近了,这点意义也就毁了。所以,中庸圆融,在合适的地方,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三>

其实,我的内心也是有一种畏逃。

嘴里贪多的味道,已经让我难以下咽。那些“道”,透支了我很多精力,难以理解,难以咀嚼。所以,也是怕了,缓缓,再张嘴,去吃下一口。

一分的胃,吃不了十分的饭。好好珍惜眼下的饱腹感,才会幸福。

另外,还有畏逃:不愿、也不敢直面芮小丹的死亡。

坦然说,不知为何,我预料到了她的消亡。也没什么神秘的能力,只是一种感觉:如此“天选之人”,唯有死亡才能让她永恒、永生。不然,任何结局都支撑不起她的存在。

不知,我是否属于心灵黑暗和邪恶的反派?

故事继续,下一页可能就是“永生的时刻”。所以,我犹豫了,迟迟不敢翻开。这趟“得道”苦旅,暂且搁置。

<四>

“得道”苦旅的重拾,发生在上周末。

就是那么突然的顺手拿起书,然后用了两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结束了这一年多的亏欠。

心境的变化,源自哪里?不知道,但这种改变,着实吓到我了。

读到芮小丹开枪自杀的那一刻,我没有一丝痛感,反而莫名的解脱,享受堵在胸口上的那块陈年巨石“被搬走的快感”。

这100多页,读的一马平川,即使出现了“多个消亡”,也激荡不起我内心半点波澜,心中暗暗为丁元英“叫好”:后续几个亡魂,你处理的好妙。

关于芮小丹的结局,我一直希望找个合适的语言“盖棺定论”,找来找去,回到原点,原来答案一直藏在书里。

“生老病死,有谁因为怕就躲过去了?”

“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句话,可以解读为:解脱。其实死亡也是生的一部分,只是我们从未敢承认。如同人会感冒,但不怕感冒,因为已习以为常,无所畏惧。

第二句话,可以解读为:得道。世界万物皆在它固定的宿命里轮回,繁华过后,尘终归尘,土终归土。

这不是一种悲观,而是一种人间清醒。

<五>

合上书,扔掉,书已在心中。

怎么去解读丁元英?我心有万言,但只字不愿多谈,因为我还没那个资格。引用书中丁元英写的那首诗,斗胆略加修改,以示我意:

本是粗中人

偶做堂前客

腹中半卷书

无意话逍遥

所以,就把这一年多来,从书中摘录的趣句,与大家供享、共享,愿有所获。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有一种自卑感,老是格格不入,就想找个地方,一个人待着,没有主义,没有观念冲突,相互之间谁都不妨碍。过去做不到,现在有俩钱了,有可能了。”

“这个年纪,执着出人头地并不难,难得恰恰是不执着出人头地。”

看似是丁元英的一种自嘲、调侃,实则是一种,我们俗人踮起脚尖都很难企及的高维世界。

“愚昧对于智者来说,是一种社会资源,可以利用这种资源,掠夺更多。但或许多了,心里就不是滋味了。”

这句话好有趣,也好奇怪。“弱肉强食”或许并不是一种错,生于“物竞天择”的世界里,这种“不公平”或许会加速世界的进化。

但嘴里的亡魂多了,为何心里又会不安?心理成本增大?这也是一种“道”吧。

“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只能认识、遵循、不可思议,不可以思'意’,由不得思'意’。”

“所有'道’都有规矩,'道’本身就是规矩。”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这仿佛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苦苦追悟,却不得的,到底是什么?什么左右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又在背道而驰什么?

“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不靠自己。”

“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不是扶贫,而是罪。饱了眼福,苦了贪念,又往地狱陷了一截。弱势群体得到的输血越多,自身的造血功能就越差,就越接近死亡。所以必须先解决自我造血问题。”

“地狱之门无非是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精神痛苦。”

我们“之所以不幸福”的疮疤,在进一步被丁元英撕扯。

可悲的不是我们接近了真相,看到它的残忍,而是对于这一切的“无能为力”。

“我拼命挣钱的原因是,知道自己还没面子。”

“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的机会。”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这就是救世主。扶贫的本质在一个扶字,扶心,扶智。如果你根本就没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都没用。”

“人的心态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寻找答案,更是在寻找信心和希望。”

“想干成点事就记住两句话:别把别人不当人,别把自己太当人。人啊,千万别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多少。”

当然,已有人在我们之前,觉悟了。看清了疮疤下的脓肿,然后对自己下了死手,让自己,先与我们,成为了救世主。

“人性的法则:当人一旦从危险里跳出来,他就不再去关注这个事物的危险了,他的目光会全部落在这个事物的利益上,这就是人。

“除掉对手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好,如果是为了给自己掘墓,那就不再有意义。”

丁元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人性的故事,这本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话题,他却阐述的娓娓道来,我们也听的“通俗易懂”。有没有那么一刻,有种恍惚:我们就是丁元英嘴下的那个,人性暗黑者。

“你能给我什么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别剥夺我什么。”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以诚相待。”

“潮起潮落是人一生,常有的事。”

“让事情保持本来的面目还是比较好。”

“随缘惜缘不攀缘”

“手里空空,我拿什么端着?”

很庆幸,丁元英还没有对我们彻下死手,透过书缝,给我们留下了一丝人性的美好。

“这种人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与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都觉得低俗、自卑,你最终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但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字:逃。”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周遭找不到同类。”

“类不同,价值观就不同。两个世界不必相互关注,也不必非要听懂。”

芮小丹,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

“芮小丹,值这个规格的不是你,是丁元英。”

坦诚说,我一直在努力,试图用自己的浅薄之力,去探清丁元英,“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现象人’。能撑起斯文,又不失癖性。是代佛说话的觉者,也是'过往传统’的掘坟者,一面为佛,一面为魔?”

最后一句是我自己的妄言,勿要跟偏。

“中国的文化属性是沉淀了几千年的问题,绝不是一时一地的一次讨论就可以有觉悟的。人们今天讨论,将来还会因为别的事情继续讨论下去。”

“很多东西不必当下明白。”

是啊,有些事情,现在想不明白,就想不明白吧。

<五>

我究竟说了些什么,到底有没有读懂丁元英?

我也不知道,不自信的说,没有!道行尚浅,不敢论天阔。

但我并非无用之人,无所收获。还是留下了几段小悟:

《遥远的救世主》虽虚构出一条路,但却成为了现实中很多人真实走过的路,所以才能聚敛很大的一个精神族群,我也在这个族群里,站在它的精神山上,愈发成为自己。

什么原因?

或许是,“同等品级的精神对话,着魔一般的精神遇见,便会产生散着光的精神淬砺。看似分歧,背后实则是更强大的吸引,最高层级的反证产生了新的自觉”。

于是,借着丁元英的光,我第一次真正的明白:我为什么是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

曾囚困于“自己为什么不被世人接受”,如今“我就是世人”。渗透于沙漠,蒸发于旷野,弥散于世界之中。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