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京剧学泰斗”刘曾复的交往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京剧学泰斗”刘曾复的交往

吕铭康

刘曾复

我在少年时期,由于酷爱京剧花脸,喜欢看一些报刊登载的各种京剧脸谱,关注到作者是刘曾复。于是,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位熟悉京剧的画家。后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才知道他是对普通生理学电生理学、整合生理学均有研究生理学家,也是生物控制论、生物医学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我成年后痴心于码字写作,又得知刘曾复说过:医学是我一生的事业,京剧是一生的爱好。而他先后担任过北京戏曲艺术学院顾问、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导师、余叔岩孟小冬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参与撰写《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京剧史》,并为戏曲研究机构鉴定过大量京剧早期唱片、照片和文献是公认的京剧学泰斗级人物。因此,我就更加想当面能向刘老请教京剧艺术了!自2000年初次见面至2011年春节,我们共面谈了三次,其间也通了几次电话,畅所欲言受益匪浅。当然,我们的话题是京剧。不料,他老人家于次年的2012年不幸病逝,享年98岁。遗憾之,无以复加。

记得我们初次见面是2000年盛夏,当时我奉命出差北京采访,得知西城区有家京剧票房要召开成立会,我应邀参加。而在座的就有我渴望已久的刘曾复老先生,这可真是如愿以偿了。他还当场清唱了一段老生戏,底气充沛字正腔圆,原来这位著名医学生理学家,还是名副其实的京剧研究专家,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到了2003年“五一”过后,“非典”刚刚结束不久,我又来北京采访,就托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的年轻朋友娄悦带我到北京塔院,登门拜访刘曾复。当时,我的右脚还崴伤骨折,走起路来是步履蹒跚一瘸一瘸的,好不容易才到了刘老的家。进门不久,他就神神秘秘带我进了里屋掀开床单,搬出一台12寸电视放在地下,又用录像机给我放了一段电影。我看了一会,就问我是谁演的、什么戏?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杨小楼的《挑滑车》,他连忙点头称是,并且予以高度赞扬。他接着又是故意偷偷地告诉我:这是新闻电影记录制片厂的朋友,给他复制了出来,非常的弥足珍贵!

接着,刘老非常畅快地回答了他主业和副业的问题。他1914年出生,始终在北京生活和工作。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进入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研究实习,从此开始了生理学的研究生涯。他说:我不是个好学生,但是在清华的几年学习让我大有收获。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搞学问一定要勤于研究,要把科研作为基础,不能照本宣科。”1962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当教授的奉调来到刚刚创立的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担任生理教研室主任,一手开创了首医大的生理学教研工作。刘老是北京生理科学会的第一届理事长,出版过《控制理论与生理控制系统》《生理和生物化学系统分析》《解剖生理学》等多种医学专著,曾担任过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和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系名誉系主任。做生理学家才是他的“本职”主业,但他一生看戏却足足有90年的历史了4岁那年,他第一次被抱进戏园子看梅兰芳的《麻姑献寿》、余叔岩的《八蜡庙》开始,他就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是天天听四大须生、天天看四大名旦。他可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戏迷,他工余叔岩的余派老生,并且唱得极好。他父亲和著名武旦九阵风岚秋是至交,一见还是小孩的他就叫他好好练练腰腿,学会了阎的刀枪把子直到25岁,刘才拜在著名老生王荣山名下。混迹梨园行多年,也没少跟着学唱,自认有两把刷子没想到给人家一唱,王先生说啦,你呀,比不会还不会,就一外行!在王荣山的悉心指点下,刘曾复从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学起,终于达到了连内行都要挑大拇指的水平。

正听得情绪高涨,而到了午饭时刻。刘老本要请我和娄悦到饭店用餐,但考虑我腿脚不便 就让饭店送来肉包,确实盛情难却。当时,他提议我能留在北京帮助整理一些京剧材料,而因我即将退休,还在青岛广播电台主持着京剧节目,确实不敢轻举妄动;再之在北京吃住也难以解决,只好无限遗憾地予以谢绝。

刘曾复与我和儿子吕幸(2011-2-16)

后来,儿女都在北京工作生活,我2011年来京过春节,听说刘曾复暂住在城里的女儿家,就请娄悦过完元宵节的216日下午带路前往探望拜个晚年。这次我们主要就是谈他的从艺生涯,并送上我出版的《青岛与京剧》。刘老非常热情接待了我与同来的儿子、女婿。他回顾说:这辈子可没少登台。对于别人的邀请,他只有两个要求:一不要钱,二不登报。因为是公认的戏包袱,演员凑不齐的时候,戏班往往会想到了他。过去唱《玉堂春》的《三堂会审红袍潘必正就不太好找,一般演员嫌没戏不愿意演,但还不能真找外行来演,否则跟蓝袍刘秉义的差距就太大了——每到这时,刘曾复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在刘老的记忆里,他至少穿过四次红袍其实我觉得挺好的,就在台上一坐呗,也没什么事。的最后一次登台是1962年,那是九三学社和梅兰芳剧团的一次联合演出,地点是全国政协礼堂。刘老和朱家溍都是九三学社成员,那天的大轴戏是朱家溍和梅葆玖的《霸王别姬》,最初打算和李慧芳唱《三击掌》。可安排的人觉得不过瘾,商量着想把戏改成唱工繁重的《武家坡》。因李慧芳的调门太高,就改演轻松一些的《汾河湾》。演出非常成功,可从那儿之后,刘就正式告别舞台了。四大须生奚啸伯还经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的推荐,请教过刘曾复《取帅印》这出老戏的唱法呢!

除发表了不少有关京剧史料的文章外,还撰写了一本《春晖荐戏文选》,文中详述了京剧唱、念、做、打的表演,列举了12出戏,如讲唱的《上天台》、讲念的《一捧雪》、讲做的《卖马》、讲打的《南阳关》等。201311《刘曾复京剧文存》学苑出版社出版。这些都是中国京剧艺术非常珍贵的资料。

至于刘老擅画京剧脸谱,他说他看了一辈子戏,堪称京剧杂家,其中又有两项钻得特别透彻——余派老生和京剧脸谱。刘曾复从小喜欢画画,又和名净钱金福的儿子钱宝森是至交,得到了钱氏脸谱的真传,从小在戏园子泡大的他,对于其他几位净角大师郝寿臣侯喜瑞裘桂仙以及金少山等人的脸谱艺术也是了如指掌。早在1961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漫谈运用戏曲资料与培养下一代》一文中就写道:“医学院的刘曾复教授研究脸谱有20多年,掌握了各派勾法的特点,我曾借读他的著作,确有独到之处,将来在这方面的整理研究工作,可以向他请教。刘老绘制的424帧京剧脸谱还曾被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博物馆收藏。刘老研究了一辈子脸谱,关于脸谱的专著也出了好几本。前几年,一个有心人将刘曾复所有的脸谱画稿收集起来,在香港出了一套脸谱图录,售价在万元以上,依然受到收藏家和脸谱爱好者的热烈追捧。1990年,燕山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一本四百多图的《京剧脸谱图说》,是一部极有珍贵价值的脸谱资料。

我们正聊得正欢,可惜已近黄昏,无奈赶紧离去。其间,我们幸好照了一些照片。谁想到这是我与刘老的诀别!一年后——2012627725分左右,刘老以98岁高龄因食道癌仙逝。

2023514日 青岛 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