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祁钰和于谦,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兵权,为何朱祁镇能轻易复位

 茂林之家 2023-07-06 发布于湖南

自从“土木之变”之后,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掳走之后,他的声望就一落千丈。虽然英宗生母孙太后和她的后妃们多方筹措银子,企图以银子赎回英宗,但是朝野上下都知道,这纯属“妇人之念”,并无实际政治作用。从头到尾,谁也不敢提出从国库中拿钱来“赎买”英宗。

孙太后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立了朱见深为太子,还下了一道旨意,让英宗陛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执掌朝政大权。

而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之后,朱祁钰的个人威望更是达到了巅峰,皇位也因此而稳固了下来。在后世,朱祁钰被称为代宗,朱祁镇被称为英宗。

作为一个在京藩王,没有任何根基,刚登基的时候,他做得还算不错。

他拉拢了一大批老臣。比如,胡濙、王直等几个朝堂上的老臣,都得到了提拔,待遇也得到了提升,甚至,还允许他们提升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借助于谦在军中的功劳,以及声望,很快就将于谦作为核心的一批青年才俊提拔到了高层。这些人都是代宗皇帝陛下任命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朝中旧臣的势力。

拉拢皇族。他对英宗陛下的母亲孙太后恭敬有加,却没有杀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直到英宗陛下被关进了南宫,代宗陛下也没有下定决心杀了英宗。相反,英宗在南宫时,所生下的子嗣,都是代宗册封的。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心软,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必须要顾及天下皇族的颜面。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代宗皇位越来越稳固,从试探到换掉太子,虽然手段并不高明,但代宗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象征

自从代宗之子朱见济登基为太子之后,朝野上下才安定下来。在朱见深和朱见济这两个问题上,人们已经不需要再去纠结,也不需要再去选择英宗和代宗之间的立场了。如果朱见深依旧是皇位继承人,那么等他登上皇位,岂不是又要给他的父亲英宗正名了?会不会把景泰朝的旧臣全部清洗?但现在,他已经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了。

另外,1450年8月15日,朱祁镇回到北京,明景帝带领文武百官到东安门相迎。因为朱祁镇曾经向景帝保证过,他不会再当皇帝,所以景帝才把他封为太上皇,让他住在南宫里。

从此以后,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如同囚犯一般,被景帝派来的探子日夜监视着。而景帝更是严禁朝中大臣与他来往,每日只需吃喝拉撒便可。

不过,朝堂上还是有不少人对朱祁镇忠心耿耿,毕竟他在位这么多年,也提拔过不少官员,对他感恩戴德之人大有人在。其中最为怀念的便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些在景帝朝并不受待见的官员。他们在英宗的时候,权势滔天,如今却被人冷落,自然是怀念英宗的时候,所以才会在暗中使坏,各怀九九。

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件事发生了。景泰四年,景帝之子尚未登上皇位,便病逝了。景帝膝下无子,有大臣建议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继位,但景帝一怒之下,将所有上书的大臣或鞭笞致死,或抓进大牢。这让英宗时代的文武百官与景帝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一些原本还在观望的文武百官,也开始倒向朱祁镇。

朱祁钰之子死后,朝中人心惶惶,想投机的人越来越多。

“夺门之变”又被称为“南宫复辟”,太上皇朱祁镇在被囚禁七年后,再次夺回了皇位。在这其中,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朱祁钰执政期间,他们都受到了冷落和打压。1457年一月十六日,朱祁钰病重,徐有贞和他的同僚们以为这是他们翻身的机会,决定孤注一掷。

南宫复辟的主谋就是徐有贞,可是他一个破落的文官,根本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大事来,于是,他就联合了宦官曹吉祥、石亨、王骥、张鞁,结成了一个同盟。因为从古至今,文官、宦官、武将,一直都是敌对关系。老谋深算的徐有贞,之所以能够联合宦官和武将,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

不得不说,徐有贞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他的计划非常完美,虽然时间仓促,但却非常的成功。

他对时间的把握很准。偏偏选在朱祁钰即将大行之时,那些书呆子们还在议论太子之位的人选。好不容易确定了朱见深继位的意见,却要推迟一天,等到第二天的朝会上表。徐有贞当机立断,提前行动。如果再晚一天,也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他拉一些重要的人下水。曹吉祥,宫中太监,负责收集情报,确保情报不外泄。石亨,负责京城守卫的重臣,在他的府邸中,也有一些精锐的护卫,在关键时刻,可以派上大用场。张鞁是京军统领,统领京城外的兵马。老臣王骥,镇守南宫,原来是为了监视朱祁镇,但在徐有贞的劝说下,在宫变时,他亲自披挂盔甲,带着自己的子孙参战。内宫、内城、外城,四大要害之地已被控制,这样一来,想不成功都难。

他考虑到了所有的因素。先把曹吉祥送到宫中去和孙太后接触,取得她的认可,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帮书呆子根本就没想过太后的存在。另外,还说服右都督张鞁,暗中调兵遣将,以防不测。最终,石亨拿到了城门的钥匙,确保了大军能够准时入城。

总而言之,徐有贞运筹帷幄,各大势力相互配合,每一步行动都衔接的天衣无缝。除了南宫那道厚实的大门,他们再也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碍。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进紫禁城,皇城中的守卫见到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敢多问什么。

于谦虽然位高权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绝对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势谋取私利!

于谦很有才干,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威望更高!但是,他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力量:没有党羽,也没有把亲信安插到朝堂上的重要职位上;于谦没有私敌,也没有打压过朝堂上的敌对。他要保住自己的清白!

因为为人正直,见多识广,所以,他很不合群!

于谦可没有私党!没人能帮他监视和控制政敌!比如石亨,比如徐有贞,比如曹洁祥,这三个人,已经在夺门之变上折腾了一个多月,但是,于谦却是一无所知!这也为政变的策划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了在一起,共同谋划的机会。

于谦最大的优点就是清白,是因为他不在朝堂上排除异己,才会被人诬陷,最终丢掉性命。

于谦堂堂正正!他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他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深得朱祁钰的器重,而不是因为他擅长阴谋诡计。

夺门叛乱的时候,于谦亲眼看到朱祁镇坐在大殿之上,太监曹吉祥高呼“太上皇复位”!当时,于谦手握重权,可以说是有理可据,甚至可以镇压。毕竟,朱祁钰还活着,太后娘娘也没有公开宣布,朱祁镇的复辟。只要于谦一口咬定朱祁珏依然是皇帝,那曹洁祥他们也就别想翻身了。就是因为于谦在这场风波中的袖手旁观,才让夺门之变如此顺利。

于谦一心只想为国为民。

当时的情况是,朱祁钰所立的太子朱见济跟他所立的皇后杭皇后先后驾崩,朱祁钰本人更是重病卧病在床,随时都有可能死在床上。

于谦很清楚,朱祁钰死了,朱祁镇就是下一任皇帝。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人,于谦选择平稳过渡,不是为了给国家带来灾难,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

“夺门之变”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无非是手握重权的武将太监,勾结大臣,进行了一场豪赌,幸运的是,他们赢了。

不过,在这种“好运”之后,却是因为景泰朝中后期的人事更迭而造成的。

一念英雄百尺楼,人间无地可封侯。不知于谦身何在,犹说当年夺门秋。自从“土木之变”之后,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掳走之后,他的声望就一落千丈。虽然英宗生母孙太后和她的后妃们多方筹措银子,企图以银子赎回英宗,但是朝野上下都知道,这纯属“妇人之念”,并无实际政治作用。从头到尾,谁也不敢提出从国库中拿钱来“赎买”英宗。

孙太后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立了朱见深为太子,还下了一道旨意,让英宗陛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执掌朝政大权。

而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之后,朱祁钰的个人威望更是达到了巅峰,皇位也因此而稳固了下来。在后世,朱祁钰被称为代宗,朱祁镇被称为英宗。

作为一个在京藩王,没有任何根基,刚登基的时候,他做得还算不错。

他拉拢了一大批老臣。比如,胡濙、王直等几个朝堂上的老臣,都得到了提拔,待遇也得到了提升,甚至,还允许他们提升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借助于谦在军中的功劳,以及声望,很快就将于谦作为核心的一批青年才俊提拔到了高层。这些人都是代宗皇帝陛下任命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朝中旧臣的势力。

拉拢皇族。他对英宗陛下的母亲孙太后恭敬有加,却没有杀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直到英宗陛下被关进了南宫,代宗陛下也没有下定决心杀了英宗。相反,英宗在南宫时,所生下的子嗣,都是代宗册封的。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心软,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必须要顾及天下皇族的颜面。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代宗皇位越来越稳固,从试探到换掉太子,虽然手段并不高明,但代宗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象征

自从代宗之子朱见济登基为太子之后,朝野上下才安定下来。在朱见深和朱见济这两个问题上,人们已经不需要再去纠结,也不需要再去选择英宗和代宗之间的立场了。如果朱见深依旧是皇位继承人,那么等他登上皇位,岂不是又要给他的父亲英宗正名了?会不会把景泰朝的旧臣全部清洗?但现在,他已经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了。

另外,1450年8月15日,朱祁镇回到北京,明景帝带领文武百官到东安门相迎。因为朱祁镇曾经向景帝保证过,他不会再当皇帝,所以景帝才把他封为太上皇,让他住在南宫里。

从此以后,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如同囚犯一般,被景帝派来的探子日夜监视着。而景帝更是严禁朝中大臣与他来往,每日只需吃喝拉撒便可。

不过,朝堂上还是有不少人对朱祁镇忠心耿耿,毕竟他在位这么多年,也提拔过不少官员,对他感恩戴德之人大有人在。其中最为怀念的便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些在景帝朝并不受待见的官员。他们在英宗的时候,权势滔天,如今却被人冷落,自然是怀念英宗的时候,所以才会在暗中使坏,各怀九九。

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件事发生了。景泰四年,景帝之子尚未登上皇位,便病逝了。景帝膝下无子,有大臣建议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继位,但景帝一怒之下,将所有上书的大臣或鞭笞致死,或抓进大牢。这让英宗时代的文武百官与景帝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一些原本还在观望的文武百官,也开始倒向朱祁镇。

朱祁钰之子死后,朝中人心惶惶,想投机的人越来越多。

“夺门之变”又被称为“南宫复辟”,太上皇朱祁镇在被囚禁七年后,再次夺回了皇位。在这其中,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朱祁钰执政期间,他们都受到了冷落和打压。1457年一月十六日,朱祁钰病重,徐有贞和他的同僚们以为这是他们翻身的机会,决定孤注一掷。

南宫复辟的主谋就是徐有贞,可是他一个破落的文官,根本没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大事来,于是,他就联合了宦官曹吉祥、石亨、王骥、张鞁,结成了一个同盟。因为从古至今,文官、宦官、武将,一直都是敌对关系。老谋深算的徐有贞,之所以能够联合宦官和武将,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

不得不说,徐有贞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他的计划非常完美,虽然时间仓促,但却非常的成功。

他对时间的把握很准。偏偏选在朱祁钰即将大行之时,那些书呆子们还在议论太子之位的人选。好不容易确定了朱见深继位的意见,却要推迟一天,等到第二天的朝会上表。徐有贞当机立断,提前行动。如果再晚一天,也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他拉一些重要的人下水。曹吉祥,宫中太监,负责收集情报,确保情报不外泄。石亨,负责京城守卫的重臣,在他的府邸中,也有一些精锐的护卫,在关键时刻,可以派上大用场。张鞁是京军统领,统领京城外的兵马。老臣王骥,镇守南宫,原来是为了监视朱祁镇,但在徐有贞的劝说下,在宫变时,他亲自披挂盔甲,带着自己的子孙参战。内宫、内城、外城,四大要害之地已被控制,这样一来,想不成功都难。

他考虑到了所有的因素。先把曹吉祥送到宫中去和孙太后接触,取得她的认可,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帮书呆子根本就没想过太后的存在。另外,还说服右都督张鞁,暗中调兵遣将,以防不测。最终,石亨拿到了城门的钥匙,确保了大军能够准时入城。

总而言之,徐有贞运筹帷幄,各大势力相互配合,每一步行动都衔接的天衣无缝。除了南宫那道厚实的大门,他们再也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碍。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进紫禁城,皇城中的守卫见到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敢多问什么。

于谦虽然位高权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绝对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势谋取私利!

于谦很有才干,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威望更高!但是,他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力量:没有党羽,也没有把亲信安插到朝堂上的重要职位上;于谦没有私敌,也没有打压过朝堂上的敌对。他要保住自己的清白!

因为为人正直,见多识广,所以,他很不合群!

于谦可没有私党!没人能帮他监视和控制政敌!比如石亨,比如徐有贞,比如曹洁祥,这三个人,已经在夺门之变上折腾了一个多月,但是,于谦却是一无所知!这也为政变的策划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了在一起,共同谋划的机会。

于谦最大的优点就是清白,是因为他不在朝堂上排除异己,才会被人诬陷,最终丢掉性命。

于谦堂堂正正!他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他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深得朱祁钰的器重,而不是因为他擅长阴谋诡计。

夺门叛乱的时候,于谦亲眼看到朱祁镇坐在大殿之上,太监曹吉祥高呼“太上皇复位”!当时,于谦手握重权,可以说是有理可据,甚至可以镇压。毕竟,朱祁钰还活着,太后娘娘也没有公开宣布,朱祁镇的复辟。只要于谦一口咬定朱祁珏依然是皇帝,那曹洁祥他们也就别想翻身了。就是因为于谦在这场风波中的袖手旁观,才让夺门之变如此顺利。

于谦一心只想为国为民。

当时的情况是,朱祁钰所立的太子朱见济跟他所立的皇后杭皇后先后驾崩,朱祁钰本人更是重病卧病在床,随时都有可能死在床上。

于谦很清楚,朱祁钰死了,朱祁镇就是下一任皇帝。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人,于谦选择平稳过渡,不是为了给国家带来灾难,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性命着想。

“夺门之变”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无非是手握重权的武将太监,勾结大臣,进行了一场豪赌,幸运的是,他们赢了。

不过,在这种“好运”之后,却是因为景泰朝中后期的人事更迭而造成的。

一念英雄百尺楼,人间无地可封侯。不知于谦身何在,犹说当年夺门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