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熟悉的陌生人——去氧肾上腺素

 兵马俑0617 2023-07-07 发布于陕西

去氧肾上腺素也叫苯肾上腺素,主要激动α1受体激动剂,常用于心输出量正常而需收缩外周血管升高血压的患者,给药起效迅速,相对作用时间较短(5~10分钟)。

图片

图1 去氧肾上腺素分子结构

有人提出,常用的升压药升压效果由弱至强(也称决策链),其顺序为麻黄碱—间羟胺—多巴胺—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去氧肾上腺素常见的使用方式

图片

图片

低血压

图片

该药通过增加全身血管阻力而使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在低血压且SVR低于700(dyne·s)/cm5的情况下有效,如高动力型脓毒症、神经系统疾病、麻醉诱导的低血压。为了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期间出现低血压,可在阻滞前3~4分钟肌内注射本品2~3mg。

 轻或中度低血压  肌肉注射2~5mg,再次给药间隔不短于10~15分钟,静脉注射一次0.2mg,按需每隔10~15分钟给药一次。

 严重低血压和休克  使用静脉输注给药,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每500ml中加入10mg药物(1:50000浓度),开始时滴速为100~180滴/分,血压稳定后递减至每分钟40~60滴,必要时浓度可加倍,滴速则根据血压而调节。

图片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图片

初量静脉注射0.5mg,20~30秒钟内注入,以后用量递增,每次加药量不超过0.1~0.2mg,一次量以1mg为限。

图片

散瞳检查

图片

去氧肾上腺素可激动瞳孔开大肌的α1受体,使瞳孔扩大,作用比阿托品弱、维持时间短暂,一般不引起眼压升高。可做为快速短效扩瞳药,用于眼底检查。

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的比较

图片

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均为肾上腺受体激动剂。麻黄碱为α、β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为: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升高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脑血管血流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麻醉过程可用于防治椎管内麻醉引起的低血压。然而去氧肾上腺素升高血压的同时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降低。麻黄碱的升压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弱而持久,肌注可维持1小时,静注可维持20分钟,毒性较小。

一项关于输注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对老年人蛛网膜下腔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指出,老年骨科患者SA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通过立即输注去氧肾上腺素或麻黄碱来预防。除了维持血压外,麻黄碱输注还可以维持SA后的HR并增加心输出量(CI)。去氧肾上腺素的好处是可以降低心率,但其作用时间短,往往在诊治过程中需要医生投入更频繁的观察。

去甲肾上腺素与去氧肾上腺素的比较

图片

Q1

都是α受体激动剂,为什么病人休克时选择去甲肾上腺素,而不是去氧肾上腺素?

门脉-内脏系统的儿茶酚胺受体分布存在差异:肝动脉和下腔静脉、肝静脉同时存在α、β受体,而门静脉、门静脉前内脏血管和肝内血管只存在α受体。在休克状态时,当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时,内脏血管、肝静脉、下腔静脉同时收缩,无法增加内脏血管-下腔静脉压力差,故无法改善内脏血液回流。

图片

而去甲肾上腺素是α兼β受体激动剂,在收缩内脏血管同时,其β受体的血管扩张作用使得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力降低,从而增加了内脏-下腔静脉压力差,改善了内脏静脉回流,增加有效循环容量和右心回心血量。经过临床对比发现,去甲肾上腺素更能收缩内脏静脉血管,增加内脏血管-下腔静脉压力差,促进血液回流到体循环,增加有效循环容量和回心血量。

Q2

什么情况才使用去氧肾上腺素?

去氧肾上腺素可降低心搏量,因此不推荐把去氧肾上腺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的升压治疗,除非出现以下情况:①尽管使用了2种或2种以上强心药/升压药治疗,同时联合了低剂量血管加压素,感染性性休克仍然持续存在;②已确定是高心输出量状态;③去甲肾上腺素已被确认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原因。

一项关于连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指出,剖宫产(CD)期间SA后的低血压很常见,并且与母体和胎儿并发症有关。去甲肾上腺素输注越来越多地用于预防SA后低血压;然而,与传统的去氧肾上腺素输注相比,其效果仍不清楚。研究结果显示,连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降低了SA引起的低血压的发生率,改善了SVR,同时减少了总体孕产妇并发症。因此去氧肾上腺素输注被认为是CD期间更好的选择,对胎儿益处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Žunić M, Krčevski Škvarč N, Kamenik M. The influence of the infusion of ephedrine and phenylephrine on the hemodynamic stability after subarachnoid anesthesia in senior adults - a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BMC Anesthesiol. 2019 Nov 11;19(1):207. doi: 10.1186/s12871-019-0878-4. PMID: 31711417; PMCID: PMC6849197.

[2]Feng K, Wang X, Feng X, Zhang J, Xiao W, Wang F, Zhou Q, Wang T. Effects of continuous infusion of phenylephrine vs. norepinephrine on parturients and fetuses under LiDCOrapid monitoring: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BMC Anesthesiol. 2020 Sep 7;20(1):229. doi: 10.1186/s12871-020-01145-0. PMID: 32894044; PMCID: PMC7487484.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在评论区留言

提供自己的经验

《麻醉·眼界》杂志官网:

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