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考虑到无机物种类较多,知识繁杂而琐碎,不可能一一进行研究,因此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研究时,对每一类物质都沿着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顺序展开,并有效地利用了实验手段。 第一课时从物质分类视角、氧化还原视角、金属活动性视角研究钠的化学性质,主要渗透“变化观念”(变化的条件)与“证据推理”(理论与实验证据)的核心素养;第二课时主要通过比较学习,学习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主要渗透“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第三课时也主要通过比较学习,结合物质的“用途—性质”等角度,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主要渗透“变化观念”(四重表征与转化途径)与“科学态度”的核心素养。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①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②结合实例认识钠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侯氏制碱法)。 【学业要求】 ①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钠与水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②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制备、分离提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检验(焰色反应)等简单任务的方案; ③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④能依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常见方法; ⑤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制碱法)。 【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建构。 【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