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回族吴氏统谱总序(一世荣)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3-07-07 发布于河北
沧州回族吴氏统谱总序(则)
一、比斯民俩黑勒哈马尼勒黑米
感赞超绝大能的安拉创造了万事万物;感赞普慈特慈的真主授命人类为世界之代治者。然真主何以授人类为之代治?皆因人非畜禽草木,博有上尊下爱、继先育后之德也。故历代贤哲莫不以念先祖,循宗德,立家承、明世袭为己任,致力于修续宗谱。
何为宗谱?多有人只知为世袭之记,实一偏之见焉。宗者谓之宗源、宗脉、宗道、宗史,谱者乃为修撰、谱写。所谓修谱,即循一宗之源,明一宗之袭,著一宗之史,扬一宗之德,或曰为赫赫一族理藤蔓、修史记、建名册、筑院落、扬正道也。
论及吴姓,自古颇多源流,吾沧州回族吴氏,古奉天方之教,先祖讳恺,字凯仲,号祚永,祖居安徽徽州府歙县城里,系泰伯宗序第九十四世人。因古谱早佚,生卒年月难以确考,相传于大明永乐间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运判,携眷北迁,落业沧州入民籍,居于大南门外,捋一里二甲,免民行粮。公有五子,讳:荣(仁)、义、礼、智、瑞。义、瑞二公居原籍,荣(仁)、礼、智三公随任于沧。恺公晚年返籍回里,礼公迁居永平府迁安县,后又迁山东省武定府海丰县(今无棣县);智公迁居陕西西安府,不知居所;亦有礼公赴西安,智公迁海丰之说,实无确考。惟荣(仁)公留居沧州,为沧州一带回族吴氏立世之祖确切无疑。
仁(荣)祖生有四子:询、景、清、奈。景、奈二祖失考;清祖受任河南睢州知府,为河南回族吴氏立世之祖;询祖居沧州,生有五子:贵、才、达、通、祥。贵、达、通、祥 四祖无考,才祖子四:安、泰、评、琏,分为四门。长门安祖,惜无后嗣;二、三、四门,枝繁叶茂,以沧为基,繁衍生息,派生数村,延迁各地,国门内外,吴光闪烁,堪为回回民族之大姓望族也。
憾哉!吾族虽大,明创古谱却毁于兵燹,至今落籍濮沧六百余年,传世二十余代,藤蔓缠绵,树大根深,虽各支多有分谱,却从无一部统册,族亲无不思之汗颜也!羞愧之至,吾辈亦曾多议修续大谱之事,然碍于种种原因,皆感多多难事,力不从心。二00六年吾作为河北省民族古籍专家指导组成员,受命编著《河北回族家谱选编》,虽将几部吴氏分谱合而编之,但上未接徽州先祖,下仅至十六世之前,族史浅陋,要记淡然,实难称之为统谱。
感赞真主,欲兴吾门,必降贤能。族妹秀芬,生于捷地,业于京城,虽为闺秀,志胜男儿,独自一人,携带分谱,两度赴皖,寻根溯源,堪为奇女。族弟秀正,文化不高,衷肠可敬,继族妹秀芬之后,携妻赴皖,再度考察,奔走呼吁,真情感人,激起族亲共鸣。随之,吾与族叔秉顺、族兄秀青、秀岭、族弟秀起、秀忠、秀强、亚宾、秀正首商修谱大计,并于二零一一年四月二日受族众之托,吾与族叔秉顺、族兄秀玲、族弟秀起、秀正、德刚同赴安徽,与歙县北岸掌谱人吴铁军先生再次印证核实,并将所有拍摄资料复制整合为《沧州回族吴氏赴皖寻祖考察资料汇编》和《北溪吴氏宗谱》二册,呈请各支代表相聚沧州,议确族源。
族源确认,阖族振奋,统修大谱,呼声高涨,由此创修大谱一拍即合,即定大谱称《沧州回族吴氏统谱》,推举族叔秉顺,族兄弟秀正、秀岭、秀起、秀春、德刚,族侄春青、玉亮、中新,族妹秀芬,族孙恭恕等为骨干,组成“沧州回族吴氏统谱修续委员会”,并请颇有经验之长兄秀青、德平、希来为顾问,由此正式吹响修谱大业之号角。
诺出一语,奋斗不息,三年来各村、各支代表不辞劳苦,广征细访,详采博集;编修人员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反复修订,不厌其烦。族弟秀正自出车、油,到处奔波,族孙恭恕年过七旬,全身投入,遍跑村县,毫无怨言。修续费用,争相解囊,族侄爱军、国军、志刚均出万元以上。真主襄助,正道酬勤,春秋三替,终结硕果。虽迄今尚有些许漏续、拒续之疵,然瑕不掩瑜,实当大喜大贺也。
大谱告竣,知感全聪全明的真主,深谢出资出力的族亲。寥寥数语,缅为一序。再祈安拉的恩赐永降吾族,特赐为大谱尽心尽力的老少两世吉庆。
阿米乃!
一一一世孙丕清大沐敬撰
二零一三年开斋吉日
二、吴氏四门沧州支系门谱序
近接族兄秀清,族弟秀起、秀忠、秀强、亚彬所修吾吴氏四门沧州支系门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尝闻国盛则修志,家兴则修谱,足见此举乃吾吴氏家族大兴之兆也。尤知族兄秀清庚在七十有六,亲自操笔;族弟秀起年逾花甲而奔波采集,实为难能可贵。
族谱者,家族之史、根源之志、辈分之籍也,古为孔、孟、苏轼者兴,教有穆圣裔脉之传,贵在续宗、授德于后人。故大凡立志修谱者,皆德高望重之士、高瞻远瞩之人,可谓德被万世矣!
吾吴氏乃沧州地区回族大姓望族也,前祖讳凯公、字祚永,祖居安徽省徽州府歙县城里。于明永乐初,受任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运判,阖家随任落籍沧州。前祖膝下三子:智、荣、礼三公随任居沧。晚年,永公传爵于子回归故里;礼公迁居永平府迁安县,后受命迁居山东武定府海丰县(今无棣);智公迁居陕西西安府,不知居所;荣祖立世沧州,尊为一世。荣祖子四:询、景、清、奈,唯询公传后于沧州;清公赴任河南睢洲知府,为睢洲吴氏立世之祖,景、奈二公失考。二世询祖子五:贵、才、达、通、祥、其中贵、达、通、祥四公失考,唯才祖子四:安、泰、评、琏,分为四门。自此,人丁兴旺,家族蓬发,远延诸省,近繁数村,虽历代多有热心宗谱之士,实难统理藤蔓。尤经『文革』之劫,古谱多损,迷源失根,辈分混乱,亲情淡漠,凡有识族亲,无不焦心兴叹!
今四门琏祖之后裔,族兄秀清公,族弟秀起、秀忠、亚彬诸公,不避酷暑寒霜,遍访族户,苦寻古谱,动员族亲,弘发善举,立足本门本支,终成此谱,近顺门前葛茎,远助大厦一砖,虽非浩举,然实乃功在千秋!倘吾族各门各支皆效此举,从自门自支做起,溯明源头,理清支脉,详续世系,广载史记,便会一门一支之清,变诸诸之明,何愁大谱不成!
在此门谱功成之际,族兄族弟委我作序,实不敢当,且不敢违,仅赘数语以为贺,更望吾族各门各支广效之,阖族大谱早成之。并乞安拉对他们的善举施于特慈,对吾吴氏家族赐以大佑。勉为序。
二门十七世孙吴丕清熏沐敬撰
00七年十月三十日
三、吴氏家谱序文,凡例《民生堂收存》
沧县吴氏家谱时间无考,谱序最早时间为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后历经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等数次重修,现保存完好。
1、吴氏家谱原序
余家原江南徽州府歙县,大明永乐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远祖荣弟兄三位,荣、智、礼。礼祖迁四安府不知住所,智祖迁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居住。唯荣祖居沧州。此谱得自鞠官屯,故志之。
余家向有此序,顾不知何世所志,敬录辑诸编端,以作续篡之本。亦因之知我家之原来也夫。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夏日榴月敬录
2、重修吴氏家谱序
道旭尝于甲辰年重修家谱,其于先人之行谊,职业,尊卑,等级著之详矣。今又虑吾族滋息繁多涉猎于经史者少,及叩其祖父之名则茫然不知,于是知家之无谱,犹之木无本,而水无源也。余虽不敏谋之族众与诸尊属以及伯叔昆季,浅序谱略,庶族人一见了然,而名号不至紊乱矣。
大清雍正二年八月,候铨县丞八世孙道旭书于留耕堂
3、重修吴氏家谱序
敬普于丁卯年念及家谱已数世未修求全支以修明之亦其难矣,幸有堂叔祖镇东及族叔之鉁与余有同心焉。将八世祖道旭、道纯二本支命余载明厥后又将八世堂伯祖道亨支著于先谱之后,以为族人名号不至紊乱矣,但八世胞伯祖道强后人迁移河南二胞伯祖道焜后人迁于静海县大河庄,余将此二支采而订之,第以道路云遥步力维艰其势有不能及者,岂不痛哉。自得 承诸尊属命,聊修此三支也夫
大清同治六年春二月。十五世孙敬普谨序于方寸堂
4、重修吴氏家谱序
尝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夫族自所以重于修谱者,皆恐子孙于百载之下,世系无考,伦次失序者也。我吴氏自大明由安徽徽州府歙县迁于沧,至今已五百年矣。而其间生息休养,户口繁兴,其本支分派所得以明者,莫不赖于是谱。泷垂髫时,先大父常手授一帙示泷曰此本源之地不可以弗识,阅至缺略处,复动色而叹日:吴氏族谱,几经兵燹而失大半矣,及八世祖道旭公同族众所修之谱固可表彰先世,嘉惠后人,然至今又百余年。吾每欲约会族人复期篡修,不意遇咸丰癸丒粤匪寇沧族人流离礽念未遂。至同治丁卯,有堂侄孙敬普所修谱牒一册,汝其敬存日后重修时,亦易于稽考也,余少长即慨然有续篡之志,比及老大屡阻于无援。至光绪癸已。有族弟玉珊教读南屯,往来甚便。因言及续谱一事,伊欣然而应日:弟久宿此心未遇同志,兄所言实惬我意,是亦天假之缘也,既复悯悲而言曰:吾年方少事属非轻,吾兄弟讵得专乎,此事窃愿谋及族众,且免少不更事之讥,余然其言。因谋诸族叔曾祖玲族伯之鉁,更有书云族兄玉珊族弟广为咨询,采而辑之。其他支迁居别省外县无可稽考者亦不敢以口耳记述,附会牵强,以图炫耀也。姑阙以待补录。越四载事竣,录呈吾父。谨奉庭训为之序,此吾之所以不敢辞,且俾吾执一编披而览之,即老苏所谓:孝悌之心油然而起者实于是乎在而更欲伯叔昆季及以后之来者与我同志,知夫续修之所以难与夫难之当珍重尔!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岁在丙申夏月之吉十五世孙学泷敬序
5、重修吴氏家谱
丙申榴月修谱事告竣。胞兄命之为序,聊述世系之由来耳。我祖原籍古籍古歙。始祖兄弟三人,长荣次智次礼。智公迁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择地而居。礼公迁陕西西安府不知住址。唯荣公于大明成祖时,特授直隶河间府长芦镇盐运分司,遂卜居沧城内仁义坑北。至四世讳评讳分大二两门,而五世祖邦龙更卜居阜民门外牛市街,遂家焉。重赖我祖宗积厚之泽,清白世继代起人文数世间行谊事业,靡不详载于族谱也。但逢明季兵燹,谱牒失传,悲夫!虽八世堂叔祖道旭及敬普族兄两次续篡,今亦少所全存者。且而今生齿繁众,散处纷纭或旦生同白首而相顾不识。至于称谓之失次,名字之互同是不同谱之为弊大矣。珊虽谫陋,念先人一脉之传,何忍听其若是哉!但迁居他乡,查不知其所之者尤不可枚举,珊每欲访而详于谱,第以身履痒门无或腾挪,是吾人一憾事耳!近谋及同族,爱与族叔善祖玲,族权之珍及胞兄书云.族兄学泷协力赞助.凡我族有可考者,采而辑之,其出外及旧谱无稽者,以后来补录也.欲我族伯叔昆季以及子侄辈,庶常常而见,知源,而来也。已知其休明,以俟后之来者与我同志,嗣而修之,庶斯谱之不不朽云。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仲夏之望 十五世孙玉珊敬序
6、重修吴氏家谱
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则治乱兴哀可稽,政治文艺可考,家之有谱。虽户口繁兴不致紊乱,支派分歧不致无绪,正如万枝交柯,叶叶不紊,细流广多,川川得源,此所以谱之重于家者也。且余家之谱自光绪二十二年经孟村十二世叔讳玲公,囷庄子族伯讳之珍公,鲍官屯族兄学泷公火燎高族兄玉珊公,不辞劳苦,挨户采访共修谱七部。迄今四十年余未曾续修。其生息休养户口繁兴难以考查,幸有鲍官屯十七世孙文山于民国十六年热心宗族不避风尘劳苦,年余方将各村谱稿汇齐,议妥石印,庶不致有失续之虞,后因民国二十六年事变未得举行,实为浩叹!适民国二十八年何吕店族侄懋赏来大吴庄教读。与余时常往来,聚首谈心。每谈及吾族之谱四十年来未曾续修,余二人辄为酸心而欲流涕。其间虽有文山一举,不过千钧一发,巩当乱世,谱稿损失,难以竣事。余不揣谫陋,妄敢冒昧,遂与懋赏侄商议续修,当此之际,大吴庄族侄懋庭,懋曾在则,虽年当束发,便概然允诺各修一编,复邀及族弟学麟合修一编以俟将来热心族事者鉴,是以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已冬月之吉十五世孙学程敬序
7、吴氏家谱序
夫续谱一事人云之曰难,余则以为不然。何哉!且天下之事!成于一念之诚,失于一念之忽。是以事之成效。当视其为之诚与不诚耳。设诚心而为之,虽难而易,不诚心而为之,虽易而难。诚观余族之谱,概可知矣。余七世叔祖丕承公,自清康熙时由沧迁孟村迄今计来二百余年。余族之谱连修三次,该支并未登载谱牒。今次余等不揣谫陋,复行函邀丕承公八世孙族叔泽桐公再行考虑,而泽桐公十分热心。虔诚求续。念失续年湮,无法追求,而三夜不寐,沿户询问,不辞劳苦,始得一支谱稿,方知由沧迁孟村者即丕承祖也。余详查老谱牒方知丕承公即七世祖达衢公之号也。当此之际适孟村奉县令拆毁丕承公之八世孙湘亭族叔之旧宅建设学堂,于墙中获得旧纸一束,检而视之,内有丕承公出卖田产契稿一纸,契尾书有余七世祖鸣珂公之号。泽桐族叔熙然而乐,喜悦异常曾带此契稿不远百里之遥而来舍下申明此事。余与懋赏族侄以得此契搞事非偶然,实出天幸,并亦人所梦想不到。盖因泽桐族叔热心宗族,感动真主从中暗佑,使余族老幼生死尽得团聚,岂非我族之一大幸事也?呜呼,数百年之疑案,释于一念之诚,岂不令人感慨而深惜也?想此支数百年来未登载谱牒,失于一念之忽,又可非耳。余谨将老契稿录列序后以作记念,余同懋赏族侄谨以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三 年五月十六日十五世孙学程拜序
8、吴氏起坟序
夫吾人为后嗣者守先人之遗产轻,保先人之骨骸重,遗产失尚可得骨骸失则祭奠无踪。孟子云:上世不葬其亲,见亲尸暴骨露其颡有泚。盖天性使然也。吾氏始祖莹地,落沧城东南隅约有里许,名曰米家堂。余始祖荣公即葬于此。墓旁有碑可考。至今共计坟墓二百余座。当民二十八年春,上宪在津浦路四又建石家庄汽车公路一条。将余祖莹地东边占据东西横十弓余,南北长百弓余,应起之坟墓百余座,限十日内起净。幸有四世叔祖讳泰公之十二世孙履信公绍孚公十三世孙兆喜公(居住孟村)又有四世祖讳琏公之十二世孙海公(居住沧州)学泷公(居住鲍官屯)学泷公(住小吴庄)十五世孙育田公(住何吕店)宝琪公(住沧城外)等公不分昼夜经营披划将百余座坟墓移至祖莹南头,尚不至白骨露天,令人可叹。此事之完成咸赖于以上伯叔昆第侄孙等之力也。又修碑楼二座。此次共用银五百洋元,上宪虽有补助,亦属寥寥,其款仍赖我合族人等热心摊办,不至困难。不意于民国二十九年春,上宪于汽车路西又修大车公路一条占据余祖茔地东西横十弓余,应起坟墓又有五、六十座者,全族人等实属奈难,无法筹措,有绍孚公育田公呈明上宪,恳请另设办法。上宪派员调查,见路东坟墓较少。遂 将大车公路移于汽车公路以东。余祖茔又经一番危险。内中上下用银若干元,并起无数风潮,办事人员亦受多数困难。族人摊款后尚缺洋百余元无着,余与族叔学程公函请小吴庄,山东枣庄作事者叔祖之敏,族叔学琪,何吕店堂侄烋正三人共助洋三十元,又函请在北京作事者孟村族弟兆祥,何吕庄店堂侄烋衡烋普小儿烋屯、堂孙育芳五人,共助洋七十元,方将缺款补足。设无诸位叔祖伯兄子侄孙等资助,则事难成矣,可见孝亲之心人皆有之余之为序堪为后事者之鉴。
中华民国三十年岁在辛已冬月之吉十六世懋赏敬序
四、孟村吴氏家谱(孟村镇吴春清存)序文凡、例
说明
《孟村吴氏家谱》立谱时间不祥清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一九六九年毁坏一九八六年重现并续修原谱尊前祖祚永公为一世,与沧县吴氏谱尊荣祖为一世同辈相差一世。现经修订均按祚永公为前祖、荣祖为一世、与沧县谱辈分统一排列。
1、吴氏家谱序(一)
盖闻百代之仪型基于一代中,十年之教训肇于一年;创始者垂德泽于无疆,承绪者守矩规而费替,肯先人之堂构传后世之箕裘,於以事业绵长,而子孙蕃衔焉,同邑吴氏,渤海之望族也。孝慈继世忠厚传家,瓜瓞云礽葛藠庇荫,前人之手泽常存,绵绵衍后嗣之诗书不废继维承承。但源远者流水,遂支分而派别。人既易而世既流,靖节之词良有以也一人分而途人势,东坡之句大可思也。中简吴公者望重一乡德孚九族绳其祖武治厥孙谋。一源之水也。恐滔,滔而日远其源,一本之木也,恐摇摇而风辞其本。遂重镌夫旧谱,兼详续其劳支,既缮录之无讹复监观之有感。当告竣之日届批对之时,见存者自兴名义之思,见亡者无怠蒿怆之志矣。
内阁中书王式和拜撰道光九年岁次已丒季春下浣谷旦
2、吴氏家谱序(二)
尝考古家乘之作,所以示有别明亲也。有本支斯有分派。世系列谱,使若为某子若为某孙,亲疏远近可展卷而了然不紊,所以族谱之修,宜急不容缓也。不然则将来生齿日繁,异地散处,遂有觌面而不相识者,又何以笃水源本木之义也。
予宗派源流,原籍系安徽省徽州府歙县。由前明永乐间,始祖讳祚永公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分司运判,即阖族北迁之祖也。乐业沧州入民籍授一里二甲,免民行粮。至四世讳宾贤祖此吾本门始祖,迁居孟村,遂家焉从前旧有通谱而多年未修。予虽有志未逮也。道光九年适值小三拨讳书坤字佩箴张二表兄设教于兹。既系至亲,又兼莫逆,遂以修谱之事敬求,即慨然应允 而不辞其劳。,于是捧旧谱呈阅,细加检查。其中错讹者正之,缺残者补之,而重修之事乃成。自兹以后。修谱宜十年为度,世世子孙务体此意,急为修补,遮于先后之世远近之宗支,继继承承相传于弗替云。
十二世孙居敬谨识,道光九年岁次已丑仲春上浣重修
3、重修吴氏家谱序
重来创始必期于成终守先方可以后。天下事大都然也!而家谱为尤重焉。所以,虽经重修,仍须在序。自始祖迁此以来,旧有通谱多年未修。至道光九年予五伯父讳居敬子中简,笃水流木本之义,敬捧旧谱细加补正,而祖谱于以重修焉。
窃思重修之日,远今已二十年矣,族大丁多,积久恐难稽也,人易世疏,庶几今尚可考焉。于是同胞弟华春敬请旧谱详续本支,兼及旁派将千百年之箕裘不替,即数十世之矩矱长新,此祖谱之所以急为重修也。自今以后,展卷而观,恍见先人之德泽,而修谱当务转望后嗣之继承。将见支虽分而可指派虽别而不紊,庶世系终始历百代可考而知云。
十三世孙秀春谨识
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戌季春下浣沐手重修
4、吴氏家谱序
从来世代相沿,必欲绵绵而弗替,宗派攸分,尤以罗罗清楚。此家必有谱,始详前人之履历,谱必有图,仍识宗派之脉络也。缅记吾族旧谱废序已经日久。自吾堂伯讳居敬者仁孝为心,诚敬为念,怀报本追远之意,而上溯袭传;抱承先启后之思,而前嗣德泽。于是或源、或流、或宗、或支,联万殊于一本,以辑为谱书,于今已有年矣。继后吾胞兄名秀春者,缵绪是效,箕裘是怀,乘宗谱之旧章,而重为修焉。特是宗谱之修,岂易言哉?户繁丁多骤难悉载,且其时有外出者;有失考者,有名字未确者。是以谱书虽成,谱图未便即修,不得不姑为阙疑,以俟异日之补序。虽然阅时已云多矣,通业虽在缵承难稽即有姓生之意族属之情岂能毫发无憾哉?然卒不敢听其阙略也。故自道光二十九年序谱而后,将向之所阙,日考月核,朝记夕载,渐积至二十有年,虽未备详可云粗就。隋将所考而知者又序为数门中,填写于谱内并修世系图,按尚友之法递序其支派。子绐厥父,孙继夫祖,历历可求,脉脉可辨,如衣服之有领,若网罗之在纲,阅者了然,闻者豁然。前人之流风宛在,后人之亲疏克明。棠棣是笃皆可于此而滋念,行苇是效,皆可于此而兴怀。葛藠庇根瓜瓞延蔓。孰外事之心致者哉。鸣呼!人生之大端莫若此矣。
睹水源之长流,应亦增感,瞻木本之水固,旋欲生悲。然则为人后者,谁非一脉谁非同族,尚能深霜露之恩,祖武是绳旧章是率,固吾门之幸,亦吾心之所期也。惟此谨识。
同治八年岁次已巳梅月上浣
十三世孙瀛春薰沐重修
5、四修族谱序
窃以元凯竞芳十六族,统于二氏;武周分建四十国,本乎一源,籍非世系精详,孰能审其支派?故自天潢之嗣以至庶门之裔,凡有志于绳祖者,无不郑重夫谱牒而亟于讲明也。吾族旧有通谱,历久未修。自道光已丒从伯祖中简公深恐失坠,爱奉旧谱宗支,复求先世遗文,参互考订辑为成书。至庚戌春,先伯父同先严鸠合族人将前之失序者增之,后之未序者续之,重为修整,以蒇厥事。然此时有外出者有名字未确者不得不故为阙焉,以俟将来。自是而后先严随时访求,每有所得,辄为浮记。至同治已巳春,始展谱书添注于内,更修世系图为纲领,而吾族之谱殆无遗憾。至今又逾二十年,瑞符伯兄命余以续修之事。余不敢辞,于是征诸族人协堂侄维潘(后更名维谦)增序一周编为十八册,照世系图前合后分之式四站以下一门一支,俾后人易于寻阅。非敢云继志述事也,聊以明承先之口衷云尔。
吾祖自歙而来,卜居于沧之南关以后散处不一。大约派出南关者皆属同族。但兵燹而后,势难合修,故我谱之中五世以前虽有旁支后皆未载,五世以后孟村一支始为详书。文不足征,不得不姑为阙略也。
修谱一事上而报本追远,下而收族敬宗,所关非轻。今与族人约,以后凡值修谱,主其事者务须郑重审详条列格式。非极有深见不得擅为更张。支分宗派非有可凭,不得妄为添注。至于挟私删除尤为祖宗之罪人同族如得查出定行重责。
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上浣前三日 十四世其庆谨识。
6、重吴氏家谱凡例
凡谱内各名下列书字号、行数、书职衔、生卒葬地次书配某处某人之女,子女某,并列 于篇。其有年远以及现在外出夫考者,姑阙不载,以俟补录。
凡本族自前明以来,人口繁衍,往有外出后嗣无考者谱中图中并洼明后嗣失考,其无嗣者则于谱中注明『乏嗣』
某第几子,某为某后注明于本生谱内,则承嗣者谱中注继某人之子,某为后或无子立孙,一子两承者,以实书之。至于图中但注『出嗣』字样,其承嗣按图自悉。
凡女儿适某处某人,籍系孙有别县者并为注明爵里。至同郡则但叙某职衔,姓氏,不复书籍。其无考者,姑阙不载。迁居者知其地名则于谱中本名下注明现居何地。未祥者阙。
凡先人德才学问,事迹有见于郡志及旧谱所详,并内行孝节奉旨旌表者,皆总会一篇,以便稽考。
本族由前明至我朝历代所受敕文,词具祥载,其中封衔及名氏并汇为总目,附诸卷首。
凡谱中名字旧有重复,考以古字样改写附诸卷首《此古字某字》庶后人阅之自悉。
凡我族十四世以后皆有五行相生之字立名,十七世从烋(秀)字十八世从堉字,至堉字以后又立五字:恭、俭、修、家、正。
凡我族世代占用名字,自十九世即占用恭字,至二十三世即将恭俭修家正用尽。惟恭字作上字用,俭字作下字用,修字作下字用,家字作上字用,正字作下字用。除此以外又产五字即:崇、文、庆、国、安五字。上四字均作上字用,惟安字作下字用,照此类推,我族名号不致紊乱矣。
五、沧州吴氏家谱综记
1、义行
中衢字鸣珂,明经考授州司焉,惟孝友,慷慨负义。少失怙奉母以孝闻,兄康衢业中落 ,以自置腴田千亩与之。未几,贫如故,复与腴田八百亩,使温饱终身。太守徐可先,州牧李勋以《棣韦天显》表其堂。康熙二十九岁旱,众大困,中衢捐谷六百余石,炊粥于化身庵以账饥民存活者无算,施棺木置义冢以痊疫死者。少参邵嗣尧旌其门曰,《兴仁尚义》,大中丞于成龙旌其门曰:《好义乐施》,晚年齿德弥邵。众举为乡饮介宾。
道旭字宾旸考授县丞慷慨复义。父尝贻借卷数白纸计千金,父殁尽毁之。婶母贫孀无嗣,道旭奉养终身闻者感之。
道纯字霖岩,康熙二十六年由拔贡任陉教谕。性乐施,于弱冠膺家政即以周济为事,每朔望施钱教千,秋间尝按口给粮。其有旧族寒儒义难启齿者,密令子孙按期送之,虽雨雪不少阴。时赖全活者百余家。既殁后人奉行不怠。其在井邑教授生徒以敦实行黜浮华为本。由是廉耻成风,士气鼓励,时文庙倾颓,道纯独捐金三百余为补葺之费。复以岁修不给,又损俸金百余,买田起租,存贮官署。自此岁修无缺。绅士立碑大成殿侧,以志不朽,寿七十五卒。
2、节孝
文焕妻刘氏年二十二夫故守节,孝侍姑舅,训子义方克底成立学院匾旌曰:《贞节流芳》。
咸亨妻刘氏年二十六夫故子生甫三岁,孀居三十四年六十六岁卒。
坦妻胡氏夫故守节孝侍舅姑以侄汝仁为嗣督课甚严已酉年中副车。现任长芦批验所大使。侄汝义幼失怙恃氏教育之如已子,由太学历任蓟运粮河通判。苦节四十三年,六十八岁奉旨建坊并入本州节孝祠。
址妻刘氏年十八于归越三载夫故无子继伯兄子汝健为嗣,侍翁姑以孝闻,苦节三十年,旌表入祠。
震祖妻张氏二十五夫故,无子女,继仲兄子士鹤为嗣,孀居三十七年卒
士琰妻刘氏廿四,夫故。奉姑以孝道教 子有义方,苦节四十余年,学使旌其门『璇闺令范』,雍正五年奉旨建坊,旌表并入本州节孝祠。
懋祚妻张氏年十九岁夫故,元子女,继堂第子为嗣,载郡志。
3、孝友
道亨宇建六,庠生少贫奉母克尽孝道。遭兵燹避难海滨,负粮供母不缀。后母死,哀毁致疾而卒。乡党咸称其孝。
道强字子任,太学生考受县承。性孝友,父督教谨严得亲欢心,父殁事母孺慕尤切,每食必率昆第四人待食于旁侧。弟道纯年最少,不令理家务,俾得专志公文,康熙已丒年,以选拔任教渝。子凯本州稟生,孙汝义现任蓟州运粮河通判。
道焜字用韬,岁贡生候选训导。弟病疯,即拆居同,焜独抚护不怠,族党咸称友于焉。
六、沧州吴氏家谱 题记
沧州吴氏系沧州地区回族大姓望族之一,前祖伟凯公字祚永,祖居安徽徽州府歙县城里。于明初永乐年间授任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运判。携眷赴沧就任。膝下三子智、荣、礼随任居沧。晚年祚永公返籍回里。礼公迁居永平府迁安县,后受命迁居山东武定府海丰县(今元棣)智公迁居陕西西安府不知住所。荣公继任盐运司职,定居沧州,为沧孟一带回族(含部份汉族)吴氏立世之祖。沧州吴氏族谱于清中叶因国之变乱而散失,现保存较好的支谱主要有孟村,沧县(含黄骅市燕吴庄子孟村何吕店沧州市区支系)两部,本谱收入孟村沧县两谱之序言,凡例和综记将两谱世系衔合为一,按照祚永祖为前祖,荣祖为第一世,统一排列辈分按照第四世安泰评琏兄弟四祖分为四门列系。纠正同辈不同世(一尊前祖祚永公为一世,一尊立世祖荣公为一世)和门分排列差错等问题。
摘自族弟丕清著《河北回族家谱选编》。
七、吴氏家谱序
国有史家有谱,水有源树有根,家之有谱虽户口繁兴不致紊乱,支派分岐不致无绪,正如万枝交柯叶叶不紊细流广多川川得流。
吾吴氏是前祖讳祚永公在明永乐年间由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授任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运判。携眷来沧就任,繁衔至今传至二十余世约六百余年,形成沧州地区吴氏回族(含部分汉族)一大姓族大丁旺。解放后由一党的正确领导,优越的社会制度,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更加兴旺。仅吾市区回族吴氏已达数百户几十个支派。吾家原有一部家谱在文革中遭劫流失。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势下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分裂,更谈不上族谱之事。几十年来未有续谱,所以称谓失次,名字互同,近亲远疏,同宗与否说不清,形成子孙不知祖辈之名讳,更不知先祖履历,恐子孙百载之后无考,伦次失序之险,有失吾吴氏先祖孝慈继世,忠厚传家之传统,本族后人我等甚感内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气、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期间有的姓氏开始整理家谱,到处寻根找源,给我等很大启示,感到责无旁贷,重新续修族谱宜急不容缓也。趁前辈尚有几位建在,本世子弟有的尚有能力的情况下尽快整理家谱,以弥补丢失的传统乃我辈当前之心愿也。而此期间正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期,时过境迁以后更难寻找根基。正当一筹莫展无从入手之际,久旱逢甘雨,市民委丕清族弟(本族十七世)著作《河北回族家谱选编》,出版,无意中获得此书真是雪中送炭。经阅后所载吴氏家谱正是所谓吾吴家大门嫡系,其中有我祖父(十五世)之名讳。证明我市区支系确是吴家大门后裔。经过与族叔茂朴及族弟秀华、秀起、秀忠、秀强、亚宾等人磋商后,首先拜访丕清弟,经过他介绍本族谱源是孟村何吕店,黄骅燕吴庄等地提供,说明我吴氏前辈为保存祖谱完整无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在文革动乱期冒着极大地风险。在此我们弟兄感谢这些有功之士,也感谢丕清弟为回族大众做了非常有益的事情。家谱无损传至今世,决非易事,交与后人了解先祖的覆历,功德业绩,是真主所佑,吾祖上之德,后人之福。
我兄弟等人又多方拜访燕吴庄子族叔茂申、茂森及何吕店、鞠官屯、鲍官屯等处,阅读了他们整理的族谱,借鉴他们的方法,根据我们搜集到的材料,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精神开始整理。对原谱中有遗漏或有误的地方进行补充和改正,并续至十九世,为后人留下了精神遗产。望我族后裔承前启后,接受历史教训,务必保存好,并在有暇之时或有条件的情况下继续整理续修族谱,使我家族振兴,不堕先人之志。
另外后人用名应尽量按谱中排列起名以次类推,使我族名号辈分不致紊乱,庶世系终姑百代可考。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误或漏写之处,望前辈和本世弟兄们给以指正、谅解。
00六年十二月 十七世孙秀清敬序时年七十五岁
八、后
本谱十二世以上各宗祖情况是根据孟村族兄丕清及黄骅燕吴庄子族叔茂森、茂申叔处所存吴氏家谱抄录下来,十二世后仅续永年祖支系至十九世『恭』字辈,目前已基本续全。其他支系因情况不甚了解又缺资料,仅将永和祖部分附诸卷尾。敬请我沧州市区吴氏家族伯叔昆季(即吴家大门后裔)用心寻找资料,弥补遗漏部分,及时重修重续,使我吴氏家谱代代相传。
本谱所列沧州城东南米家堂祖茔即所谓吴家大门墓地。我族列宗祖均葬于此。该墓地共占地约百余亩。解放前黄骅,孟村,南皮等地我族后裔,每逢开斋节均来此祭典上坟。该墓地座落地现京沪铁路西,解放路南(现市交运输一场和水泥制品厂厂址大部分是该墓地原址)。该墓地于民国初年修津浦铁路时占用一部,日伪时期修沧石路又点用一部(起坟二百余座),沧城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需要该墓地所有坟墓陆续迁出,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已荡然无存。
本支系人口繁衍较快,仅十七世『秀』辈约有五十多名,十六世『茂』字也有三十多名。由于多年未曾续谱,并且缺乏沟通,在起名号时有的未按谱序排名,难免有重名者,为便于识别,一般在其同名者后加之其父名讳如『秀某』系『茂某』之子。另外『懋』字『烋』字属繁体和古字,现代字典都未列出,一般不熟悉易读错,为此将十六世《懋》字和十七世《烋》字都用通用字《茂》和《秀》代替。
我族自十四代以后皆用五行相生之字立名,即之、学、茂、秀、堉。十八世《堉》字之后文立五字,即恭、俭、修、家、正。至二十三世将五字用尽。惟恭字作上字用、俭字作下字用,修字作下字用,家字作上字用。正字作下字用。除此之外又立五字,即崇、文、庆、国、安,上四字均作上字用,惟安字作下字用。照此类推,我族各号不致紊乱矣。
公元二00八年六月十八日   十七世孙秀起(茂盛子)敬录
九、吴氏续修宗谱序
谱牒之作,所以明昭穆、别亲疏、分支派之统系,启后人木本水源之思也,故古今缙绅之士,咸拳拳致谨于是焉。吾始祖荣公于大明永乐二年以任沧州长芦盐运分司运判,遂卜居于此,迄今已五百余年矣。枝叶繁行迁徒不一,而尚能亲疏分明、世代有序者,皆赖有谱书而世世赓修之力也。余幼时祖父懋茔公农忙得睱邀请族谱世系图展陈于案,令余敬阅,盖欲使明晰吾族谱世系图展陈于案,令余敬阅,盖欲使明晰吾族世代源源流及支派之亲疏,冀后代子孙于一本之思殷殷致意焉。一日尝对谱而示余曰:吾族谱书自明迄清数百年来未尝失修,清朝中叶,因国家之变乱,遂失而无存。经多方询求,始得完本于鞠官屯。
鲍官屯族叔雨村见之如获珍宝。遂不惮烦劳。四出采访,按序整理编排成稿,照旧谱而载先代,增新谱以启后久,当时印刷除付枣梨,别无他求又以限于经济只得仍用手抄,经一年之久,书成九帙,其热心毅力可想见矣。吾族言之喜形于色,而余听之亦受莫大之感触,印象颇真。故至今事隔三十年犹能道之,此次续修,以期间稍久,难免有缺落遗漏之虞。民国二十年,文山族权奉族曾祖雨村公之命。亲赵各处采访,拟再续修族谱,并改定格式,复详及配氏父讳,力求完备。文山叔性行诚谨而富毅力,治家且热心公益。经历数村,费时数月,跋涉数百里,查访始告竣事。排整谱稿无间寒署,虽农忙时亦心抽出休息时间从事工作。以种种原因至民国二十七年全稿始妥成。二十八年春,沧城附近修筑公路,吾族祖茔乐侧坟墓尽划于路线以内,势须迁徒,而限期急迫,刻不容缓。是岁余适任沧县清真寺小学训育主任,闻令之下不胜骇然。本拟请各村族人来城共同筹措进行办法,但路远期猝急不可待。遂就近召请在城族人开会商议醵款雇人赶期动工事体重大,需款甚巨,余力簿才疏,难负重任。每日除授课及办理校务外,又需筹牧,督工,措置一切。及外村族人闻信来城后,余已劳顿不支,卧病数次矣。综计迁移坟墓一百四十五座,经一月之久始告竣工。阖族所凑之款及县署补助金额,除各项开支外,又于我族墓旁建修碑亭两座落成后即恭请阿訇开经祭祖,寸表感痛之余,而心中亦聊可藉此稍自安慰焉。至所余之款拟拔充修谱公弗,已邀得阖族同意。祖坟迄南洼地有坟百余座,皆自东侧移来此,恐世久年远无从辨识,故特叙及。余未能另选吉地将先人坟墓移葬高原,深以为憾。但绌于能力,迫于期限,亦无可如何也。拉杂成篇词意不修,略述梗概,附诸卷末,以备后人有所资考焉,是为序。
民国三十一二月十日
十八世孙堉田敬撰
(吴丕清 提供)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

       敬请各界朋友提供沧州辖区各类家谱信息,为沧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国史、方志以外的)家谱线索。

     沧州名门望族,姓氏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讲座、寻根问祖,家谱核查对接,家史传记代写,家族寻根文化兴趣班,寻根游学,家族宣传片制作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