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帝视角”的舞台再现

 熙越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以前读书时,常考到put in other’s shoes这个短语,“让自己穿上他人的鞋子”,意为“假设我是他”。阅读医案,就是穿越时空,不断登上医案所处的舞台,以旁观者甚至“上帝视角”来审视整个过程。医者的诊疗,哪些出彩,哪些遗憾,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可以做得更好……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处理。

白塞病,可自行百度,这里不多着墨于此术语,仅就医案内容进行分析。

医者在书里记录了两则“白塞病”的医案1,时间也几乎重叠,病理病机也雷同,只是医者的诊疗有所区别,但正是这处理的不同,使得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此病的真相,以及推演出可能的更为正确的处理方式。

先看第一则医案。可向下滑动阅读

白塞病(一)

辛某,女,47岁,居民,住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005年6月13日初诊。

辛之婆母张媪者,素体多病,常就诊于明,相识已久,晚年信佛,心地善良。婆媳雍和,胜于母女之密,辛病甚急,就近就医,辗转数处,历二月而病势有增无减,惊闻辛患白塞病而询之于明?明曰:“未见其人,难作定论。”片刻辛乘车而至曰:“初为重感,头身痛而发热恶寒,医以抗生素类静脉滴注无验,疑为病重药轻,乃倍其量而滴之,随即腰与右腿剧痛,又与之'腰部封闭’,针孔出血,压之不止。当即出现呕吐,汗出淋漓,四肢厥逆,急转绵阳市中心医院抢救,收入肾病科病房。汇集消化、风湿等科之精英参与研讨。”后结合实验室检查及病理诊断报告,确诊为为白塞病。

其人中等身材,面色萎黄,巩膜微黄,舌红苔腻,步履维艰,问其所苦,答以“右侧痛甚”。视之,右跖骨近小趾处凸一硬块1cm×1cm,微红拒按,循踝而上,小腿内侧有一横切口,缝合之痕尚存,即摘取活检之处也。伤口四周红肿欲溃,轻抚痛甚,更见多处凸起之结疖不红亦痛,点线不均,痛不可扪。腰仍痛,针孔犹见,小便微黄。脉见濡数。综析始末,乃湿热毒邪内蕴所致,清热解毒以挫湿热鸱张之势,软坚散结以防腐溃之变,方与仙方活命饮加味:

银花20g防风15g白芷10g当归20g陈皮10g甘草3g赤芍15g象贝10g天花粉20g乳香8g没药5g穿山甲3g(炮)皂角刺10g紫花地丁20g白芥子15g猫爪草20g

二剂水煎,每剂分六次,日三服,饭后服。

6月17日复诊,步履显著改善,跖骨端之肿块消退过半,摘取活检之伤口红肿全消,不红而痛之小疖似有似无,舌色红稍浅,苔腻由密而稍疏,脉象稍有减缓。患者心怡而叹曰:“能获此效,始料未及……昨日已办就出院事宜,费用截至23日,前医恐有他变之虞故尔。”医患严谨,无可厚非。今湿热毒邪虽挫,尚须软坚散结,方与孔定消瘰汤加味:

枳实20g炒山楂20g甘草3g连翘20g黄芪20g黄精20g土茯苓20g夏枯草30g蒲公英20g败酱草20g猫爪草20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

二剂水煎,每剂分六次,日三服。

6月22日三诊,跖骨端之肿块全消,扪之犹可,按之仍痛,多处小疖消失,舌色微红,苔退不足五成。仍需清热化湿,解毒软坚,方与甘露消毒丹加味:

木通15g石菖蒲8g薄荷15g滑石10g茵陈15g射干10g藿香15g象贝10g连翘20g白蔻10g猫爪草20g夏枯草30g皂角刺10g(炒)紫花地丁20g

二剂水煎,服法同前。

6月27日四诊,湿热之象已平,自觉与常人无异。湿热毒邪虽解,而内蕴既久,深邃之络未必舒畅,尚须益气活血,通络荡瘀,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g地龙10g赤芍15g归尾2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8g丹皮30g水蛭8g连翘30g白芷10g知母25g白芥子10g伸筋草10g

二剂水煎,服法同前。

7月1日五诊,神清气爽,久未晨练,近又重舞。嘱勿过度,仍需清淡膳食。渐次向愈,仍须逐瘀通络,潜阳软坚,冀狙已去之邪于塞外,畅气血之通道以肃于内,方与桃红四物汤加味:

桃仁10g红花8g生地28g赤芍15g归尾20g川芎10g银柴胡15g枳实20g甘草3g白芥子15g延胡索15g牡蛎30g炙鳖甲20g伸筋草10g

二剂水煎,服法同前。

7月4日六诊,自信安然无恙,晨练尽兴而兼感,症见头疼身酸,活检之痕之两侧,小腿外侧分别新见1cm×1cm红色结疖,其痛如前,且右跖骨端微痛而不至红肿,未见多处欲发之兆。法当透风于外,渗湿于下,上下分消,以宣通湿热,方与当归拈痛汤加味:

当归25g羌活15g防风15g升麻6g猪苓15g泽泻20g茵陈15g黄芩10g葛根30g苍术15g白术15g苦参10g知母15g甘草3g

二剂水煎,服法同前。嘱其徐徐散步以替晨舞,清心以宁心志,淡甘以运脾,此疾变化多端,若欲不再复发,慎勿操之过急。

7月8日七诊,诸症悉退,几近常人,诚服前之叮嘱,坚定必愈信心。峰回路转如斯,沉起痼散可冀,复与仙方活命饮加皂刺、败酱、薏苡仁。

尔后,坚守清热解毒、攻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大法,或间以养阴,或疏肝利胆,或芳化醒脾,或淡甘益胃,调理月余而痊。

文中明确写道,初起为外感,“头身痛而发热恶寒”,但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表,反而经误治而邪不得出,致热郁血分,而耗血动血,“针孔出血,压之不止”;气机出入异常,而反上逆,致“出现呕吐”;热蒸津泄,致“汗出淋漓”;热深厥深,致“四肢厥逆”。

首诊刻下,从面色、症状、舌诊等可见气分湿热,血分瘀热互结。医者的诊断是正确的,认为此乃“湿热毒邪内蕴所致”,须清湿热,及软坚散结等。

但第一方就上活血化瘀的“仙方活命饮”恐怕还是着急了些,本应先大力清解气分湿热,以冀之后血分亦能透热转气。虽然仍用了些清热祛湿之品,但力不专,占比过小。(我在这里想到了赵绍琴在此种情况下最常用的“升降散”加减。)

接下来的第二三方倒是皆以清湿热为主,尤其第三方。第二方仍嫌黄芪黄精用得稍早。但第三方仅两剂服用四天后,医者就转而用上了“补阳还五汤”,与第一方的问题类似,虽佐以清热燥湿之品,仍是操之过急了。

又两剂后,来了个更着急的“四物汤”加减,还加了鳖甲等。除了银柴胡有清热作用外,其余大多不是辛温便嫌滋腻。正气是扶起来了,但首诊以来的湿热之邪始终未得清肃。才有了第六诊的“头疼身酸”及“新见红色结疖,其痛如前”等症状。

如果联系病人的初起症状,可以发现,治疗到这里,前后二十来天,又重新出现了类似于初起症状的“头疼身痛”,那么除了湿热未清,我们也可以看作是“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最初未得解的表邪,又欲出于表。

好在医者这里终于用上了在我看来此则医案里,相对最为妥帖的一方,“当归拈痛汤”加减。此方从多个路径全方位清热祛湿,风药散热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苦寒清热燥湿等等。自此病情终于步入坦途,前后约两个月,得到痊愈。

作者在病情稳定后说此案“峰回路转”,但恐怕只是诊疗重点稍有偏颇而致的必然发展。若以“上帝视角”模拟重来一遍的话,正确的诊疗顺序应是宣表解郁清热化湿为先,活血化瘀补气滋阴在后,可稍佐对方,但不失自身重点。

如果说,在阅读第一则医案后的总结,仅是推测的话,那么紧接着的第二则医案便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推测。

白塞病(二)

张某,女,57岁,农民,文盲,住绵阳街子乡农村,2005年7月16日初诊。

其女随行,陪同候诊,及其号至,主述口唇干燥奇痒,频频以舌舐之。

去春曾经中心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今春复发,曾去华西医院,化学检验、血液分析,均在正常值边沿,以其高低不多,未作定论。继又住入绵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缓解之后不足一月,复发如故。所费现金,远超举家两载收入之巨。追溯旧疾,曾有胆囊细砂结石,血压150/104mmHg,耳鸣心烦,夜眠不安。再细问则一无所获……以其发病之时,正值厥阴风木行令,属寒热错杂,热胜风生之证,取乌梅丸(汤)化裁:

乌梅10g黄柏10g黄连8g茵陈15g桂枝10g细辛3g川椒1.5g党参20g当归20g远志15g枣仁20g钩藤40g蝉蜕10g龙骨40g牡蛎40g

三剂水煎服,每剂分六次,日三服。

7月23日复诊,唇痒大减,但又口腔灼热欲溃,脉弦数,血压136/90mmHg,嫌椒、桂、辛之温燥,急宜布慈云以降甘露,方与甘露饮加味:

天冬20g麦冬15g生地25g熟地20g黄芩10g石斛20g茵陈15g枇杷叶20g甘草3g枳壳10g青黛8g蝉蜕10g地肤子20g钩藤30g

三剂水煎,服法同前。

7月30日三诊,口腔未溃,口唇下沿又见烧痒而痛,头昏胀疼,几近初诊之况,血压又升至150/104mmHg,恐肝热盛而风木动,方与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钩藤30g杜仲20g川牛膝15g益母草30g夜交藤30g茯神15g石决明30g天冬20g麦冬15g蝉蜕8g僵蚕15g地肤子25g地骨皮40g

三剂水煎,服法同前。

8月7日四诊,血压降至136/90mmHg,新见眼胀而痒,视力模糊,苔腐舌绛,全身瘙痒,肤红而斑疹隐隐,小便黄赤,心烦不寐。湿热深入营分,急宜清营泄热,方与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20g生地25g玄参20g淡竹叶20g天冬15g银花20g连翘20g丹皮30g蝉蜕8g土茯苓20g地肤子25g滑石10g甘草3g

三剂水煎,服法同前。

8月14日五诊,痒疹透露而肤痒甚,湿热犹存,全身瘙痒,下肢肿胀欲溃,急宜凉营分消,以防溃蔓,方与习明一扫光汤加味:

水牛角20g丹皮30g滑石10g甘草3g蝉蜕8g木通15g银花20g连翘20g白鲜皮20g土茯苓20g苍术10g黄柏10g知母20g苦参10g地肤子20g神曲20g

三剂水煎,服法同前。

8月21日六诊,肤痒减退,肤热如潮,复感暑热,下肢胀痛尤著,亦宜清热解毒渗湿,方与龙胆泻肝汤加味:

胆草15g炒栀子10g黄芩10g银柴胡15g生地25g前仁15g泽泻20g木通15g甘草3g青黛10g水牛角25g石膏30g葛根40g秦艽20g

一剂水煎,服法同前。

8月25日七诊,血压升至140/100mmHg,诸症依然如故,急宜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方与建瓴汤加味:

川牛膝15g地龙15g白芍20g夏枯草30g海藻30g生地25g山药30g柏子仁10g赭石25g龙骨40g牡蛎40g豨莶草30g海桐皮30g青黛8g白茅根80g三剂水煎,服法同前。

9月3日八诊,血压降至134/88mmHg,但高热大作,骨节烦疼,下肢静脉显露,痒疹密布全身,其色紫晦,巩膜红黄而痒,口腔溃烂而疼,通宵不眠,家人惶恐……始同行细问何病?明曰:“此乃今之白塞病也。古有相近似之症状,尚无等同之病名……1937年首见于土耳其,1948年高发于日本,1957年我国有此报道,今已散见于世界各地,对人体可见十一种损害,反复无常,法无定法,方无定方。”患者与其家人,早已详知其病,之所以隐讳其名,惟恐医者闻而生畏之故也。聆听此覆,始深信无疑,遂将数次住院之始末……一一详叙,无力再荷巨额之苦,恳浼续治。湿热蕴结既久,血随热势而波动,细络随湿邪之浸淫而起伏,多种损害,与时递增,患者之心可以理解,医者之慎人所不知。试拟疏利膜原以达表里,冀热退以平燎原之势,方与达原饮加味:

银柴胡20g草果仁6g槟榔15g知母20g厚朴10g甘草3g白芍15g黄芩10g青蒿15g秦艽20g葛根30g天冬20g麦冬15g地骨皮30g

二剂水煎,服法同前。叮嘱静养,慎勿再感外邪,严禁辛燥之食。

9月10日九诊,高热全退,诸症悉平,始坚信恬惔调养之嘱。转危为安,求之难得,反复性之大,损害脏器之广,既已知之,务必持之以恒,高热虽退,仍须解毒活血,通滞化瘀,方与仙方活命饮加味:

银花20g防风20g陈皮10g当归25g白芷10g甘草3g白芍20g浙贝母8g天花粉20g乳香5g没药4g穿山甲3g(炮)皂角刺10g(炮)败酱草20g天冬20g麦冬15g石斛20g青黛10g

二剂水煎,每剂分六次,日三次饭后服。

尔后,循例一(辛案)之法,随症遣药,调治二月而安。

由于两则医案同时期发生,医者并没能将第一则的经验教训用于第二则,反而因初起被病家隐瞒真实病名而误治更甚。

从医案后半段可知,病人在首诊之前已诊断为“白塞病”,且几经住院治疗未果,转而求治于作者,但并未如实相告病情。

虽然医者起初并不知病人具体病名,症状体征亦记录不详,但仅从“口唇干燥奇痒”以及高血压、“耳鸣心烦”、“夜眠不安”等来看,属热无疑。因而首方用的辛椒桂明显是错的,这点是作者在医案以及文后按中,坦然承认的。

“唇痒大减”,是因为首方里有疏风解表药,但由于整体过于温热,导致复诊时的诸多症状。

第二三方,医者虽意识到了需要清热,但一再用过多养阴滋腻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就明确表达过,邪少虚多,才能以重用阴药,而邪多虚少的,须清热为主,比如用苦寒。

由于养阴药用得过多,又用药较杂,导致病人湿热过盛,并波及营血,出现“苔腐舌绛,全身瘙痒、肤红而斑疹隐隐…心烦不寐”等症状。作者意识到要“清营泄热”,但生地天冬玄参等仍嫌稍早,此方更适用于出疹后期,而此时热势正盛,纯粹的宣表清热化湿才能将其挫败。

第五方不杂了,但苦寒仍少。第六方苦寒多了些,但“肤热如潮、胀痛尤著”的情况下,40克的葛根似乎还是不太对。顺便提一下,作者在明显热盛的温病中,仍多用葛根的习惯,这点在医案集里较为明显。

由于“诸症依然如故”、血压始终不降,第七方用上了诸多镇肝息风之药,但好像仍是把清热的重点给疏忽了。因而到了第八诊,血压是稍降了,但“高热大作,骨节烦疼,下肢静脉显露,痒疹密布全身,其色紫晦,巩膜红黄而痒,口腔溃烂而疼,通宵不眠”,除了首方外,虽非抱薪救火,但清热药夹杂淹没在诸多药中,实在是螳臂当车,热势到此时已是发展到鼎盛。

第八九方就我看来仍未完全中的,之所以由此开始慢慢转入坦途,恐怕与第一则医案同理。疾病初起于表邪,经过误治表邪内陷、郁而化热,最终仍从其来路而离开,即郁热在第八诊时已出了七七八八。

相比第一则,这则郁热更重,且由于并未及时有效精准地处理,先是经四个月“调治而安”,又断断续续以“清燥救肺汤”加减善后,再“一年始痊”。

结合两则医案,可见此症(至少这里的情况下),始终须以宣表解郁清热化湿为要务,即便用血分药,也是在有利于透热转气的前提下。养阴补气等视病后扶正需求再定,温热药更是绝少必要使用。

两则医案皆选自白习明《中医临证指南》

熙言:
有些事不必认真 有些事必须认真
分清两者不弄反 这是真正的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