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文甫专辑》②:范老的方药经验

 熙越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之前介绍了范老《解毒活血汤的运用》,在此篇就略去这点了,记录范老的其他诸多方药经验。

1、生熟地方

针对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病势稍缓,血量不很多,断续时作,颧红,虚烦,口咽干燥,午后或有潮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滑数。以此方来凉血滋阴,祛瘀止血,组成为:大生地、大熟地、丹皮、参三七、荆芥炭。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孔师母,吐血频频,其色鲜而红,舌质红绛,脉弦而数,胸闷气闭,血府有瘀,瘀久化热,热逼则吐血,自然之理也。

大生地30克 大熟地30克 丹皮9克 参三七9克 荆芥炭3克

二诊:服咋方,吐血见瘥。守前法。前方再服1剂。

2、大黄附子细辛汤

对于寒包火的乳蛾(扁桃体炎),范老创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并自诩为“家方”,组成为:生大黄9克,淡附子3克,细辛0.9克,玄明粉9克,姜半夏9克,生甘草3。(注:纯热证乳蛾不在此范围)

“举凡乳蛾,其舌苔白,舌质微红,及有其他寒包火征象者,皆可用之”。并说“寒邪外束,非辛温不散,清凉之剂安可祛之?而阳明郁热,非硝、黄不泻,仅解毒之品,难以荡涤。”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许君,寒包火乳蛾,苦喉痛,喉已白烂,脉紧,舌淡红,苔白。外有风寒,内有郁热,寒不散则火不去也。

淡附子3克 生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半夏9克 生甘草3克 细辛0.9克

二诊:好多。

淡附子3克 生大黄9克 元明粉9克 半夏9克 生甘草3克 细辛0.9克 牛膝9克 板蓝根24克

书中按:乳蛾即扁桃体炎,常见单侧或双侧扁桃体红肿、化脓,高热不退。一般认为本病多因肺胃之火上升,风热之邪外乘,风火相搏,或是情志内伤,肝胆之火上攻,痰瘀凝滞所致。治疗常用清火泄热,利咽解毒之法。范老则认为,本病不尽属于热毒火盛,而寒包火者亦不少。自拟大黄附子细辛汤以治之,名曰“家方”,用治苔白,舌质不红,脉紧之乳蛾,每一、二剂即收佳效。

3、小青龙汤

范老常以轻剂小青龙汤,开水泡服来治疗肺气不宣。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楼源儒,伤寒,热重,脉沉数,舌淡白,肺气闭结,大小便失禁。

麻黄0.9克,细辛0.9克,桂枝0.9克,五味子0.9克,生姜0.9克,炙甘草0.9克,生白芍1.2克,姜半夏9克,开水泡服。

书中按:伤寒热重,为邪在表之象;而脉见沉数,是里有热之征;大小便失禁,舌淡白无苔,非实热闭证可知,当系肺气不得宣达之故。治上焦似羽,非轻不举,故处方用小青龙汤微辛以开肺痹,以生姜之解表散寒易干姜之守,一味加减,具有妙义。药不煎,泡汁服,尤为神妙。

朱师母,伤风骤时音哑。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太阳之表不解,以致邪内及阴分。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厥阴之脉循咽喉之后。外邪搏之,则肺实,肺实则音哑,用小青龙汤两解表里,使风寒之邪去,则肺自用矣。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之义,小青龙汤用量除半夏9克外,余皆用0.9克。

桂枝0.9克 生白芍0.9克 炙甘草0.9克 麻黄0.9克 生姜0.9克 五味子0.9克 姜半夏9克 细辛0.9克,开水泡服。

书中按:失音之病,病位在肺,关系到肾。因肺脉通会厌,肾脉挟舌本。肺主气,声由气而发;肾藏精,精足能化气,精气上充会厌,则声从声道而出。故云: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上二案均由风寒侵袭,内遏于肺,肺气失宣,寒气客于会厌,开合不利,音不能出,以致卒然声哑。“治上焦如羽”,故用小青龙轻剂,宣肺散寒,疗效甚佳。夜间开水泡服,复被取汗,风邪从汗而解,次晨声音即扬。

4、肺露

药物:猪肺(去血洗净)1具,孩儿参、天门冬、麦门冬、百合、川贝母、阿胶珠、丝瓜络各6克,北沙参、黛蛤散、冬瓜子、生玉竹、茯苓各9克,炙桑白皮、炙款冬花、地骨皮、丹皮、知母各4.5克、炙葶苈子、炙马兜铃各3克,芦根60克,炙枇杷叶12克。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吐血、衄血,干咳无痰,肺痿咳喘,虚损久咳等症。

制法:上药共置于蒸馏器中,加水蒸馏取药露约2000克。

用法:一般每次3060克,隔水炖温后饮服,早晚各1次;或冲入煎剂中服用。

这个蒸馏做露的手法,虽然繁复,临床也不实用,但仍然很有意义。如此所得的露,比普通汤剂更为清润生津养肺。某宝上有各种蒸馏器,以后有机会可以自己尝试做露,未必用范老的方。

5、清震汤

范老惯用清震汤来治湿温。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孙君,胸闷头重,舌淡红,苔白腻,面上一团湿邪滞气,脉象濡弱,此湿陷也。

升麻9克 荷叶1张 茅术30克

嘱煎药时先于药罐内放水一碗,然后将全张荷叶叶面向上,叶蒂向下,塞入罐中,置2药于荷叶之中,内外加水煎之。

二诊:证已大瘥,前方再服一帖。

门人问曰:清震汤药仅3味,师常用之,何见效甚速?答曰:“茅术健脾燥湿;升麻升阳辟邪;荷叶清香解郁消暑,李时珍谓其具有生发之气,并助脾胃。药仅3味,用治湿阻脾阳之证,效如桴鼓。”

书中按:本方出自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用治雷头风。具有健脾燥湿作用。范老尝用之,以治夏秋间湿邪内陷,头重胸闷,舌苔浊腻者,常数剂而愈。

6、藿朴四逆散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林嫂,伏湿化热,用温化则吉,凉药殊不相宜。

藿香9克 川朴6克 柴胡6克 生白芍6克 炒枳壳6克 炙甘草3克

书中按:此案所用方药为藿朴四逆散,具疏滞化湿透达之功。范老常用此以治夏秋间寒热、肢酸体倦、舌质淡红、苔微白腻之伏湿类疟证甚效

7、旋覆花汤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忻某,胸中嘈杂,寸口脉涩。

旋覆花6克 青葱管3条 茜草6克 桃仁泥3克 当归须3克

书中按:此案所用为《金匮》旋覆花汤去新绛,加茜草、桃仁、归尾,是消瘀通络之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中有类似病案记载,如“……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病已入血络。旋覆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此方确实是叶天士常用方,加归须桃仁柏子仁组成辛润通络法。张文选在他所编著的《叶天士用经方》里,专门写了一篇此方的运用。回头有机会,我也会将此书的笔记呈现。

8、苦参七味方(治痢散)

本方实为《医学心悟》的“治痢散”,范老惯称其为苦参七味。原书作者程钟龄的原文为:

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证初起之时。方用葛根为君,鼓舞胃气上行也;陈茶、苦参为臣,清湿热也;麦芽、山楂为佐,消宿食也;赤芍药、广陈皮为使,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也。

范老每用本方治痢下赤白,对白冻多者甚效。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陈阿三,湿热痢疾,里急后重,痢下白冻甚多,苔白腻,用苦参七味方。

苦参9克 陈茶9克 焦山楂9克 葛根9克 陈皮3克 赤芍9克 麦芽9克

二诊:将愈。苦参七味方。

9、保元化滞汤

范老受王清任的影响颇深,此方亦是《医林改错》中的方,仅三味药,“治元虚久痢,有特效”。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周四寿兄,久痢,邪正并虚。

生黄芪30克 滑石9克 白糖2撮

书中按:盖黄芪有升清降浊,固卫阳,排肠垢之效;滑石能宣毛窍,化伏湿,而使邪下行;白糖则和中补虚。药虽仅三味,能统治三焦。若久痢而见胸闷、腹满、舌苔黄厚腻粘,则非本方所宜

10、归芍六味汤(痢下通用方)

据说陈士铎的《石室秘录》里收录不少具有神效的方子,此方即其中之一。原方组成味: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三钱,槟榔三钱,甘草三钱,车前子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矣”。范老惯称其为归芍六味汤。

陈士铎对此方的评价为:此方之奇而妙者,全在用白芍、当归。盖水泻最忌当归之滑,而痢疾最喜其滑也;芍药味酸,入肝以平木,使木不敢再侵脾土;又有枳壳、槟榔,消逐其湿热之邪;又加车前,分利其水湿,而又不耗真阴之水,所以功胜于茯苓也。尤奇者,在用萝卜子一味,世多不解。盖萝卜子味辣而能逐邪去湿,且又能上下通达,消食利气,使气行于血分之中,助归、芍以生新血,而祛荡其败瘀也。少加甘草以和中,则无过烈之患。此奏功之神奇,实有妙理耳。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沈老婆婆,下痢胃绝,切宜忌食,以候胃气。舌淡而润,上有痰阻,故咳而呕。

当归18克 白芍18克 槟榔3克 甘草3克 车前子9克 炒枳壳9克 炒莱菔子9克 吴茱萸3克 姜川连3克 桂枝3克

书中按:范老用此方,妙在重用归、芍,一般用1830克,有竟用6090克而取佳效者。

11、牡蛎泽泻散

仲景此方已鲜少有人用了。范老用此方一般,以桑皮易商陆,半夏易葶苈,药性更平稳,也更易效仿。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王,头面先肿,次及遍身,舌淡,脉滑。

桑白皮12克 生牡蛎24克 蜀漆9克 海藻9克 泽泻9克 瓜蒌根9克 姜半夏9克

12、头晕六味汤(川芎散)

头晕六味方乃《普济本事方》卷二治头痛头晕之川芎散,范老用治脾肾不足,风眩头晕之症,常有良效。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丁右,苦眩晕,恶心欲吐,舌淡,脉弦细,头晕六味全方。

茯苓15克 怀山药15克 山萸肉12克 川芎6克 西党参12克 黄菊花6克

二诊:见瘥。六君子汤全方。

13、痔疮六味汤

此方来源不详,许是范老自创。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张培生,酗酒,湿热郁积于肠间,下趋则痔疮便血。

生地榆30克 生白芍15克 穿山甲6克 茯苓30克 米仁30克 怀山药30克

书中按:本方范老称为“痔疮六味”,具健脾胃,利湿热,止血化瘀作用,是治疗内痔下血的一张经验方。

14、治痔仅两味

甘草梢的清热解毒功效可见一斑,临床须不忘运用。

书中此方相关医案为:

唐晋泉,痔疮,湿热下趋,结而蕴酿,以致不得流通。

生甘草梢30克 生大黄9克

书中按:该案当为痔疮湿热蕴酿之际,肛门灼热疼痛,大便不爽。故以甘草梢清热止痛;生大黄泻热通便,祛瘀消肿。药仅二味,配伍精当。

15、肠痈的用方 

肠痈包括今之阑尾炎、阑尾脓肿等。《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为范老治肠痈之常用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偏于排脓消肿,多治肠痈脓已成者;大黄牡丹汤偏于泻热破瘀散结,多治肠痈脓未成者。民间有皂刺60克,煮糯米为粥,食之,用治肠痈,也有良效。

16、桑叶治血崩

书中此药相关医案为:

戴师母,苦血崩。

西党参30克 生於术24克 炙甘草6克 炮姜炭6克 淡附子9克 真阿胶9克 童便1杯

二诊:原方淡附子易厚附子,加桑叶9克

书中按:附子理中汤加味,是温中益气摄血之法。复诊以厚附子易淡附子,增强温阳益火之力。加用桑叶,则根据《傅青主女科》治血崩不止,用清海丸宁静血海之意。

《傅青主女科》也是我接下来要写笔记的一本,桑叶出现在此书的两张血崩方子中。一是加减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三七、桑叶),一是清海丸(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五味子、麦冬、白术、白芍、龙骨、地骨皮、桑叶、元参、沙参、石斛)。

仅仅这两个方子,就可以看出傅青主的牛逼了。嗯,以后会好好介绍此书。

17、痰厥的治法

白芥子9克研极细末,用黄明胶15克烊化调服,分3次下。“服后吐痰涎五六大碗而解”。

18、风温用麻黄

风温邪犯肺卫,不能透达,用麻黄3克,梨一个,煎服或蒸服。天生甘露与辛开之麻黄同用,温而不燥,润而不滋,取麻杏石甘汤、桑杏汤之法,具“银翘”“桑菊”之用。麻黄与梨同煎,则治咳喘之力更佳,亦范老所常用。特别是对小儿畏惧服药者更宜。

19、白虎汤常以薏仁代替粳米

因薏仁更有泄热渗利之用。

20、清肺救燥汤常以鳖甲代替阿胶

因后者滋腻太过,有碍于肺气宣达。

21、血府逐瘀汤常去桔梗另加三七

因拮梗为舟楫之剂,载诸药而上浮,活血诸品,得桔梗恐有上涌冲激之势。

22、泄利下重用四逆散加薤白30克

薤白煎汁代水,以通阳利气。

书中此药相关医案为:

圆通和尚,腹痛下痢,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湿热痢疾也。清浊淆乱,升降失常故尔。

柴胡6克 白芍6克 甘草6克 枳壳6克 薤白30克

二诊:痢下见瘥。四逆散加薤白30克。

书中按:湿热之邪,壅滞肠胃,气机不畅,传导失司,则见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脉络受伤,可见下痢赤白。方用柴胡、枳壳疏肝和脾,理气导滞;白芍、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薤白通阳温中,下气化滞,治痢功同大蒜。薤白四逆散配伍精当,用治湿热痢疾,每多获效。

23、荆芥炭的运用

产后身热,以荆芥炭4.5克,开水送下,谓之“血晕散”。

24、百合和紫苏叶治不寐

书中以百合一两(30克),紫苏叶三钱(9克),二味煎服,三帖而寐。

范老说: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实取法于陈修园医书。

百合生津养阴安神,紫苏芳香宣郁,实有其理。

24、仲景治胸痹的三方合用

《伤寒杂病论》里,仲景治胸痹有用到,栝萎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枳橘姜汤,范老经常融合此三方来使用。不论气塞短气,气结气痞,或在心下,或在胁旁,凡偏于阴寒上乘,胸阳不舒之胸痹脘痛,倶可用之。俾上焦之寒得宣,三焦之痹自蠲。

25、防风的解毒作用

解芫花之毒:

一人误服芫花15克,急下日80余次,初便后皆血,腹中绞痛。急延余救治。余亦甚急,一时无解救之法。忽忆及《池上草堂笔记》中记载:防风可解芫花之毒,用防风30克,研细末,开水吞下。如法服之,甫咽下,觉咽喉中如麦粘住,作痒。而泻下、绞痛即止。奇矣。

解信石(砒)之毒:

某患疥,全家同然,全身皆疥癞,臭不可近。诸医用硫横等治之,更甚,于是邀余至其家。余见其水缸盖上,多晒制信石,不知做何药用。予问曰:汝全家皆饮此缸中之水乎?答曰:然。余以防风9克独味煎汤服,全家每人均服此方。10日再复诊。并嘱其将水缸之水统统去尽,洗缸换水再用。告以此疾即是信石之毒所致,惟防风可解。半月后果以此方得愈。

书中按:防风解芫花中毒,历来医药书有记载的不少,如《千金方》、《池上草堂笔记》等。防风解信石毒,可能从读《万氏积庆堂方》“解诸药毒已死,只要心间温暖者,乃是热物犯之。只用防风一味,擂冰水灌之”而悟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