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医术高明的师父终于发现了徒弟的秘密

 云舒品生活 2023-07-07 发布于黑龙江

从前,在中原地区,有个非常著名的中医姓董,人称董神医。

他曾师从华佗,熟读医典,医术高明,德高望重。

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基本都能看个七七八八,有的人甚至不远千里,从很远的地方来求医、拜师,他带出去的学生也很多,遍布神州各地。

唯一遗憾的是,董老膝下无子,于是,他年纪渐高时,就收了个关门弟子,打算留在医馆里,做为传承人培养。

关门弟子叫唐兰宁,这唐兰宁性格也象他的名字一样,人很安静祥和,给人一种很安心的感觉。

唐兰宁在师父的医馆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抓药和配药,后来师父为了锻炼他,就让他上手诊脉看病。

他也确实没让师父失望,每个病号都诊得很细。

渐渐的董老就放手让唐兰宁独自接诊了。

如此又过了三年,董老刚好有个病号要去京城诊治一段时间。

他就把医馆交给唐兰宁了,半年后他重回医馆,和唐兰宁同时接诊,只是他们在不同的诊堂。

医馆已然如从前一样,门庭若市。

只是有个细微的差别,在董老这边排队的人,远没有唐兰宁那边多。

起初董老也没在意,可是几天过去后,他发现自己比唐兰宁轻松得多,他一天接诊10来个患者,大约一上午就完事了。

而唐兰宁几乎天天忙到天黑,患者推不开搡不开的,怎么说也得有30往上。

董老可就坐不住了,不应该呀!唐兰宁也才出道几年,竟然这么受欢迎了?

虽然说“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件好事也是必然结果,但是,落在老师的身上,心里还是有点落差。

这天下午,董老没事,就偷偷从后门踱进了弟子的诊堂。

隔着窗户,暗中察看弟子诊病情况。

只见唐兰宁始终言语温和,面带微笑,认真听取病人的诉说,时而点头,时而应声,时而向病人解释病因。

那情景感觉他和病人得了同一种病一样,完全感同身受。

每一个被他看过的病人,要么精神振作,要么完全信赖,要么连声道谢,为他竖起大拇指。

董老不禁多看了几眼。

一个孩子肚子疼得哇哇直叫,大人忙得满头大汗,孩子怎么抱都不行。

唐兰宁把孩子接过来,轻声地安抚他,然后手掌在孩子的腹部三推两推,孩子就安静了。

孩子父母当即就说:“唉呀神医呀神医!”

还有一群人,抱孩子来看病,那孩子粉雕玉琢的,穿戴也都是绫罗绸缎,大人也纤尘不染,一看就是达官贵人家。

可孩子白净的嘴巴上总是流着哈喇子,孩子也恹恹的。

唐兰宁没急着开药,而是和那一群家长说,让那丫鬟把孩子放下来,和自家的小儿子去玩会。

丫鬟为难地瞅瞅家主,家主看是医生发话了,就让她去了,这边唐兰宁又给别人诊病。

约摸过去了一个时辰,那孩子满头大汗跑回来,说是要便便。

排泄完了,唐兰宁就对那些家长们说:

“小孩子,不要保护得太好,不要扼杀他的天性,得让他接触花草泥土,有利于他的成长,以后,每天让他玩土玩沙子,不要怕脏。”

大人们面面相觑,这也是看病?接着又问

“大夫,那要开点什么药?我们有钱,啥贵来啥!”

“你先回去按我说的来,半个月后复诊。”

就这样,唐兰宁一个一个给病人诊病。

董老转身回到自己的诊堂,想想自己诊病的过程。

病人一照面,他基本就能看个大概,再一切脉,一问诊,基本八九不离十,然后开方抓药,一气呵成。

看病嘛,病人需要知道那么多吗?只要把他病治好不就结了吗?

更何况,他医术高明,药到病除。

可今天看了徒弟诊病的过程,他大受启发。

唐兰宁,很好地诠释了“医者仁心”。

他不仅仅是诊了病人身上的病,更重要的是诊的病人心里上的病。

不仅仅治疗了病体,还安抚了病人的情绪。

不以牟利为首任,而是以治病为己任。

看到这些,董老亲自设宴招待唐兰宁。

“兰宁,我给人看了一辈子病,如今,你给我上了一课呀!”

“老师您这可折煞学生了!何出此言?”

“我已经观察了好几天,为什么你的病人总是比我的多。”

唐兰宁尴尬了,不知道老师要说什么:

“老师,您有错觉,我是个慢性子,看的慢,所以……”

“不不,兰宁,你这不仅仅是个郎中,还很有道!”

“老师何出此言?”

“你给我上了一课,你呢把病人乃至病人生活的环境,当做一个整体去看,而不仅仅去关注那个病灶!这样一来,不仅仅治了病,还治了人!高明!高明呀!”

“老师,这不是您教我的吗?我们看不是人生的病,而是看的生病的人呀!”

“可是,为师我没有你悟得通透啊!甘拜下风!

兰宁,以后的医馆呢,你就是掌门人了!不要推迟,为师我没看错人!来,干杯!”

“老师在上!弟子一定把中医发扬光大!不辱门庭!”

唐兰宁赶紧诚惶诚恐地表态。

果然,从此后:中医,医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生的病,这句话就在中医界传开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