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浚《读老子》曰:“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在我得之,谓之德”。

 流星雨刘鑫 2023-07-07 发布于浙江

范浚《读老子》曰:“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在我得之,谓之德”。

范浚《读老子》曰:“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在我得之,谓之德”。

这句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解释其语法语义。

第一部分:“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个起源就是“道”。“万类莫不共由”表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这里使用了“莫不”来表示所有,即没有例外。而“谓之道”中的“谓”可以理解为“定义”,表示这个共同的起源可以被定义为“道”。

从语法上来看,“万类莫不共由”是一个主谓结构,其中“万类”是主语,表示各种事物,“莫不”表示强调,即全部都,而“共由”是谓语,表示共同拥有的起源。而“谓之道”则是一个简单的谓宾结构,其中“谓”是动词,表示定义,而“道”则是被定义的名词,表示这个共同的起源。

第二部分:“在我得之,谓之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在理解、实践这个共同的起源时,可以称之为“德”。“在我得之”表示个人在内心的理解和体会,“之”指的是前文的“道”,而“谓之德”中的“谓”可以理解为“定义”,表示这个理解和实践可以定义为“德”。

从语法上来看,“在我得之”是一个主谓宾结构,其中“我”是主语,“在”表示存在,而“得之”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对“之”(即前文的“道”)的理解和实践。而“谓之德”则是一个简单的谓宾结构,其中“谓”是动词,表示定义,而“德”则是被定义的名词,表示这个理解和实践。

综合来看,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是并列关系,即两个并列的句子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的是万物共同起源的“道”,第二部分讨论的是个人在理解实践这个起源时的“德”。两部分都是通过谓宾结构的方式阐述了对“道”和“德”的定义和解释。

所谓“道”,是指一切事物的总体规律而言,而所谓“理”,则是指“道”的条理而言。所以范浚认为,“道”是万物之所共由的。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评价他人行为的准则。道德,源于古老的人类社会,它是对善良、公正和责任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彼此关系的理解和体谅。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体现尤为明显。每个人都在努力遵循道德的规范,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人们遵守公平原则,不论身份和地位,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人们尊重他人隐私,不传播他人的私人信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尽管匿名,但依然秉持诚实和真实的原则,避免撒谎和欺骗。

然而,尽管道德的准则我们都清楚,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许多人因为一时的私利,而违背了道德的原则。例如,有的商家为了赚钱,故意误导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有的政客为了选票,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来影响选民的决策。这些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利益,但长期来看,却会对他们自身的形象和信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道德的实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我们对他人有深切的同理心,需要我们将他人的感受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也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道德的底线。

总的来说,道德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基石,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道德的力量,它既是我们行为的引导,也是我们评价他人的标准。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实践道德,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