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如何面对抑郁症?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实例化抑郁症

 大牛忙 2023-07-07 发布于山东

本文委托一位同事姐姐所写,6400字,逐次递推,实例化讲一讲离很多人并不遥远的抑郁症。

为了成文风格,我稍加整理。如果太枯燥,直接看最后2000字,可以试着了解一下这位“席内大心理师”想要表达的想法……

几日前,一条热点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回忆与惋惜。

歌手李玟去世,据说生前最后时刻仍饱受抑郁症摧残。

消息一出,权威大媒亲自上场转发,播放《想你的365天》、《刀马旦》等李玟的歌曲,众星悼念,网友惋惜。

其隐含逻辑显而易见,这是盖棺定论式的追述。

李玟在华语乐坛上的贡献与成就得到了权威的认可,这类认可在其他已故明星身上并不多见。

作为一名出生在农村的经典80后,年轻时我也爱追星。

那个年代的物质感简单而淳朴,手里有几张明星的小贴画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在我不完全的印象中,有2位风格相近的女歌手,一个是李玟,一个是“张某妹”。二人定位相似,歌曲风格相似,其火辣的热舞、热情奔放的形象给很多人的青春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李玟去世后,网友们扼腕惋惜的同时也难以理解,如此乐观向上、热情奔放、思想豁达的人,难道还有想不开的事?衣食不缺,后生无忧,这种条件怎么可能得上抑郁症?

关于抑郁症,更是有人不解,难道抑郁症真有这么可怕吗?

客观说,抑郁症不一定可怕,可怕只是重度抑郁症。

可怕之处在于,它与经典生活场的一般行为逻辑完全脱节,以致于抑郁的世界里没有一丝阳光,也没有“可怕”这个概念!其表现出的心理逻辑千奇百怪,症状并不固定,这恰是重度抑郁症的典型特征。

生活有无数种可能,人生万难,爱恨悲苦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只要还有一种活下去的选择,没有人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在乐观与豁达面前,人生没有真正扛不过去的苦难,昂首抬头便遇晴天。然而很多人却因抑郁“直接或间接”提前结束了生命,这是重度抑郁最可怕的直观后果。

在典型抑郁实例中,个人的行为逻辑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成就、身份。仅取决于精神世界中的自我价值认同,以及精神剧烈内耗的损伤程度。

以最简单线性心理映射来表述其逻辑:人各有志,是人就有志向,有志向的人才有希望,没有希望活着就是痛苦的过程。

志向”到希望”的顺序通常不可逆,一旦长时逆转,便表现出典型的“逆反心理特征”,看什么都不顺眼。慢慢与经典生活场逻辑脱节,进而陷入倾向于悲观厌世的混沌态,此后的行为逻辑再也不能以寻常心理逻辑推测。

因而,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人生过程是由“志向”引导、拓展“希望”的过程。

反过来说不成立,我们不能说人生是由“希望”带来的“志向”取舍的过程。

在经典生活场中,“志向”是生命的底层核心,而“希望”是“志向”的映射。“志向”是一切心内逻辑的“内因”,“希望”只是外部的“结果”。

“内因”通常排在“结果”的前面,否则就是逆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总结来说,“志向”是“希望”的前提而非结果,是一切心理逻辑推导的原始起点,记住这一句话就能理解后面的体系逻辑。

那么,为什么很多看起来志向饱满,精神乐观的人会得抑郁症呢?

很可能是因为你看走了眼,或是认知还未达到与其共情的地步。

在经典生活场中,我们仅凭直观印象所认定的诸如“张三乐观豁达”、“李四热情奔放”的结论只适用于经典生活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无法完整涵盖“逆反心理”的特征。

经典与逆反恰好相悖,因而“乐观豁达”、“热情奔放”等等表象不一定是其“志向”的“因”,也许只是逆反之下唯一一个无法回避的“果”。

如果你觉得太绕,可以试着这样实例化理解:在生活困难面前不愿服输的人,生活越困难,他们越会让自己表现得自强与乐观。这里的自强与乐观不一定代表他们真正强大,但一定代表着其不愿服输、渴望强大的态度。

通常来说,那些外表看起来比较乐观豁达的人,其心理承受力反而很脆弱。越是外表刚强、要强的人,其自尊心通常越是不堪一击。因为在乎的事情多,精神内耗便会加重,这是必然的。

一道心坎跨不过去,眼神飘无定所,精神急速内耗,价值判断力折损的同时,心智趋向空白化,导致自我价值认同的崩塌,从而毁掉所有的“志向”,于是就没了“希望”。

乍一听,你可能认为这也不过如此,我的志向多得是,那是因为你没经历过这种事。

过去十几年,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仅有明星大咖,更有数不清的普通人。有人提前结束生命得以解脱,有人大彻大悟出家为僧、为尼、为道,还有人继续在痛苦中挣扎,比如某冰冰,某星星等等暂时还不为人所知的抑郁者。

以经典生活场论,多数抑郁实例的主体原因是相似的。除少数器质性的病因之外,抑郁症的通常逻辑源于生活中的挫折事件堆叠之后所导致的“志向”与“希望”的本末倒置,或是共同消亡。

严格说,只要“志向”无法引导“希望”,人人都有走向抑郁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取决于个体是否拥有完整的价值认知去对抗、包容负面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太兴奋”、“太高兴”、“太激动”等等心理逻辑词也是负面情绪。因此,不仅困难容易让人抑郁,人生太顺利了也会抑郁。只是第二种十分罕见,需要特定场景,不多提。

这就表明,其实抑郁症离普通人(比如优柔寡断的人、太过于要强的人)的生活并不遥远。

过去十几年,我接触到的抑郁者数不胜数,高墙大院里比较多,其中不乏极端个例。

翠翠委托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就酝酿过该怎么通俗地写出来,仅以我的理解简单说一说关于“传统心学”中“通俗抑郁症”的一些“必然逻辑”的根本原因。在允许的范围内由浅入深,逐次递推,读者试着理解一下不算吃亏。

从概念上说,如今抑郁症的提法多种多样,界定方法有流派之分,流派与流派各异,甚至是互不认同。个体表现形式为一体一样,一样一例,例例不同。

任意两个抑郁实例,其行为特征往往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既是说,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抑郁症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病症”,它只是某些“心理问题”综合表象背后的“内因”的统称。

同样的行为表象特征,有人可以称之为抑郁症患者,有人也许并不是抑郁症患者,并且抑郁症没有绝对相同的特征,必然是一样一例。如果你遇到了连这个基本概念都不理解的所谓的心理咨询师,最好连他们的标点符号也不要相信。

举例,张三想打别人,李四只想打自己,若两者行为都是由包括“心理逆反”等一些列心理原因所引起的“不得不为”的行为,那么张三李四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行为逻辑都叫抑郁。

若抽象出抑郁症的“内因”,其心理导向特征往往又有相似之处,皆由不受自我控制的精神内耗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映射的综合表达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不仅仅指向精神问题。即便是浅层抑郁,也通常代表着植物神经功能暂时受到了干扰。如果有心理咨询师说那只是精神问题,通常你会被他们的判断耽误。

举例说说这类“干扰”的特征,张三经常莫名发呆,李四夜深疲惫时吞咽口水困难、某人经常拧脑袋、某人情绪紧张时脖子两侧发紧、某人脑中时不时“轰隆”一声、某人梦中无悲伤却总是落泪等等。

并非他们刻意这样做,只因其精神损耗严重,行为受意识控制力度减弱所致。所以他们“不得不”这样表达行为,以此释放压力。这是本能映射的过程,和冬天不由自主发抖的逻辑相似。

如何自我判断精神是否饱满?给你支个招,实例化。

张三李四一起喝白酒,第一瓶酒喝完,两个人越聊越有精神。第二瓶酒喝到一半,张三的话更多,更有精神,李四的情况却急转直下,趴桌上呼呼大睡。

若二人体质相似,可以认定李四比张三疲惫,操心的事情多,生活比较苦,精神内耗严重。他没能力像张三那样抵御酒精,不得不以睡眠缓解压力,这种“困意”是身不由己的。

如果你喝醉就犯困,以致于眼皮都抬不起来,也许你酒力不行,也许你太累了,一定要注意休息。不然一旦器官功能失调,各种身不由己的情况都会慢慢发生,你会更累。

这类情况可以自我判断,仅此一提,继续说抑郁症。

再说深层抑郁,它不仅体现在意外的行为表象之上,更体现在失衡的心智逻辑之上。

心智失衡的常见现象,比如判断力失准,情智受损,怨气上头,行动力受限,意志力消沉,莫名悲观,以至于轻生厌世,行为上进一步身不由己。

客观上说,不到轻生厌世这一步,都算不上重度抑郁,都能快速调回来。一旦达到重度,那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即便你遇到再好的心理师,通常也只能在指点下自己硬扛。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有个共通的深层逻辑,以下举几个简单形象的例子,请试着理解一下文本背后的潜在的意思。

大自然中的麻雀都认识吧?

如果成年麻雀单个体被你抓住,你几乎不可能养活它。形象的说法是,它会把自己活活气死,宁愿把自己气死也不做你的宠物。哪怕你对它再好,它也不会感恩。

从其行为逻辑分析,麻雀的这种身不由己的选择,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人类重度抑郁的经典映射。

老鼠大家也都认识吧?

如果野外从未见过人类的老鼠被你抓住,当它发现无法逃脱后,它会情绪失控,有机会它会攻击同样被你抓住的同伴,甚至还会自己撕咬自己,有些能把自己咬死。在实验室中,动物自己咬自己的行为很常见。

自己咬自己,难道不疼吗?

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已经进化得很完善,它们当然能感觉到疼,但它们不得不咬,越咬越疼,越疼越想咬。

从行为逻辑上推导,这个“不得不咬”同样似于人类抑郁症的映射。

在该行为中,它们意识不到这是一种伤害。其内在逻辑难以用正常道理推导,只因这类行为与经典生活场无关。

动物没有太高级的逻辑判断力,更不懂什么叫生气。所以麻雀不是被“气死”的,老鼠也并非想自己咬死自己。

唯一原因在于,那一刻它们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中。

不仅以人类为代表的灵长类有抑郁症现象,绝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有此类现象。只需找到一个合适的引子,就能立马激活这种现象。比如成双成对的大雁,若是死了一只,另一只也活不久。

有人说这是殉情,因为它们相信爱情。其实科学客观来说,这恰是抑郁症的真实写照,大雁的情智还达不到对爱情认知的地步。

当然了,为了维护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想象,我们可以认为大雁在殉情。这里只是顺带一提,可以搁置,没必要争论。

不同物种的重度抑郁抽象特征是相似的,其逻辑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种精神内耗之后的“最优选择”。

在几千万乃至上亿年的进化中,动物的基因里早就刻下了“择优”的逻辑,人类也一样。动物智商越高越容易精神内耗,极致时可以疯狂,但它们意识不到疯狂。

有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呈现出族谱分布特征,其含义不言而喻,这里不能多说。

但这也并非说明,亲人中没有抑郁症,你就不会得抑郁。更不能说明亲人中有抑郁,你就会抑郁,主要还与个体经历、认知、心态有关。

再举一个曾经在工作大讨论中被铺开的关于群体生存法则的例子。

非洲草原的角马群声势浩大,若它们排成队冲锋,连大象都要躲避它们。这么厉害的角马群,为什么会被狮子、鬣狗等捕食者当成猎物?

你想过这个逻辑吗?

如果角马们团结起来,誓死拯救被狮群攻击的同伴,那么任何狮群都不可能威胁到角马。从此,狮子的菜谱中再也不会有角马。

为什么角马不团结呢?难道它们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吗?

来自远古的基因印记带着最优的生存逻辑,这个逻辑告诉角马,它们不去救同伴暗合自然法则。

如果它们真的团结起来,没有天敌的角马群必然导致食物链失衡。角马繁殖力惊人,草原上的小草数量是有限的,对于任意角马个体来说,个别同伴被捕食的危害远低于整体挨饿、灭绝的危害。

如果角马真懂得团结,世界上也就没有了角马。

此上的例子旨在用实例叙述个体行为逻辑中那些“不可控”的核心原因。

不要以为自己毅力强就不怕抑郁,一旦你有想不开的事,毅力越强越抑郁,这才是抑郁症的可怕之处。

当它可怕到极致时,就如麻雀一样,明明想活着,却偏偏走向了死。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发生了。

用更直观的话讲,重度抑郁症中的行为逻辑暗合着“择优选择”。即便区别仅在于一个度,这仍然是一个令人悲观的事实。

那么人们应该怎么避免抑郁(仅指重度抑郁)呢?

最简单的办法是养成乐观豁达的心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感受世界的善念。工作再忙也要培养兴趣爱好,提前发现不合逻辑的情绪变化,早预防,早规避。

那么如果已经抑郁了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要确定是不是真抑郁,前文已讲,同样的现象不一定代表都有抑郁,自己综合判断即可有结果。

若是真抑郁,先确定是不是因为腺体器质性病变。

如果都正常,立马丢掉不愿意去做的工作,忘掉不愿去想的事情。若能改观就继续坚持,若不能改观就需要介入了,虽然效果不大,但有胜于无,不能拖。

下面这一段不适合我来说,原则问题我尽量不去碰,也不解答任何问题。

提点一下,“疯人病”是少有的可以完整“覆盖”抑郁映射的实例之一。如果你身边有重度抑郁者,让其见一见“鬼”,惊吓几次或许有奇效,不过普通人最好不要尝试。

除此之外还有人间真情可克制抑郁,比如爱情,真正的爱情是一种神圣的信仰。在心理活动中,信仰可以摧毁一切负面情绪。前提是,爱情这种事不能自己骗自己。

此段就讲这么多。

总结来说,无论什么样的人生局,顺风或逆风,只要始终保持远大的“志向”,生活就会一直有“希望”。

在行为处事上,绝不可以反过来用“大希望”的视角去评价曾经“小志向”的短浅。

既是说,无论目前生活怎样,你都不要用后来的眼光去否定曾经的选择。因为这是自我否定,这种本末倒置的逆反一定得不偿失。

从个体生存意义的角度来客观评价,重度抑郁症最后的决绝选择(比如死),算得上是“最优选择”方向上的一种绝对的精神解脱。

对于个体而言,在抑郁的痛苦中找到一条解脱的出路本身就是很仁慈、幸运的一件事,即便是死,也是向死而生,那一刻他们是幸福的。

但是在经典生活场中,我们不能强调这层关系,因为它的能量不正。

万事两边看,个体的状态不单是个体自己的事情,还牵扯着多层次的社会学关系。

比如,小明重度抑郁,他的行为逻辑显示,他“认为”活着已经没意义。

可是对于在乎小明的家人们来说,哪怕小明有1亿个理由,家人也不希望他走这一步。因而,外人的看法以及家人的态度对于小明重度抑郁的缓解至关重要。

所以,别人的不幸我们应该去试着理解,而不能站在自己狭隘的角度上一味地说人家脆弱,更不能说人家愚蠢。

前些天有个年轻人跳楼上了热搜,一个老人在楼下大喊,你跳啊,不跳不是人,此话引来众人哈哈大笑。最后这个年轻人真跳了,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毫无疑问,在最后那一刻,这个年轻人一定被抑郁缠身。

此事可推导,在这个老年人贫瘠有限且的认知中,他的内心世界必然是阴暗刻薄的。其有色的眼光带有对世界本善的固有偏见,这种偏见关键时刻可让人万劫不复,也会给他自己带来不好的因果。

因而,面对真正的抑郁者,有能力的人应该施以援手。若没能力施以援手,那就保持沉默,不要嘲讽,不要笑话。

生活中,那些你暂时看不懂或者难以理解的心理现象,经历过的人都有深刻的体会。

若实在不能以共情的方式去换位思考,那就应该选择以理解的方式去沉默面对。在奋斗的征程上,人人都不容易。

最后说一个我认为的小道理,这也是翠翠委托我写的总结,我就以她的风格试一试。

生活磕磕绊绊砥砺前行,各有精彩,各有悲哀。许多人追求了大半辈子,才在挫折后恍惚发现,这一生最简单的道理竟然是平凡与朴素地活着。余生精简梦想,抛去杂念,眼前的世界真真切切,花有花的色彩,小草有小草的芬芳,这就值得。

在照顾好家人,维持好工作,践行好使命的同时,若还有多余的精力,应该弘扬正能量,让人们感受到这个世界还有爱。即便个人的力量再渺小,对于个别苦难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生的希望。

这种希望可以暂时脱离“志向”的引导,这是博爱的外溢,是人与人理解认同的气度与胸襟,也是自我修养的必然历练。

愿看完的读者生活幸福,人生豁达,以理智的心态处理理智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没理由不爱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忘了说,我去读过翠翠以往的几篇婚姻案例,我认为她写法很巧妙,正反能量始终平衡。能看懂背后隐藏逻辑的人,应该不会得抑郁症。就写到这里,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