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弥勒印象

 昵称45109175 2023-07-08 发布于浙江

未见弥勒前,我已通过自己的想像,自以为是的认定她是一座与信仰和宗教有关的高原小城。这里有青灯古佛和静宓幽深的峡谷,这里生活恬淡、平静悠闲。这里草木葳蕤(wēi ruí)、生意盎然,牧童吹着悠扬的竹笛,驱赶着成群的牛羊。红河水汹涌澎湃,穿过高山峡谷、越过浅丘……

但当我们一行八人,在2023年6月29日抵达弥勒之后,才发现自己闹了天大的笑话。原来“弥勒”在宋朝南诏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东爨(cuàn)分为三十七部,该地为“弥勒部”所居,于是“弥勒”演化为城市域名。现在的“弥勒市”,归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人的母亲河名叫甸溪河,而非红河。

解开了心中的谜团,我们一行八人在美女团长雯雯和艳子率领下,正式开启了弥勒的探秘之旅。

一、红河水乡

经过一天的休整,我们于2023年7月1日打卡弥勒之行的第一站——红河水乡生态园。

红河水乡位于弥勒市的东南部,是一处由明清商业街环绕的湿地公园。因为长期的都市生活,对钢筋水泥心生厌倦,一眼望见中式的古典园林,脑海中顿时有了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画卷。于是我们一行八人,首先穿过厚重的钱王门,映入眼帘的是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再往前行,则是如茵的草坪和一排排威武的参天古树。我们站在树荫之下,阵阵凉风扑面而来,顿觉暑气全消、神清气爽。

随后便见一湖碧水,映衬亭台楼阁、廊桥水榭。在波光粼粼的生态湖中央,数十只翩跹的白鹭时而展翅高飞,时而停在树梢,令人产生无限暇想。不由在心中感概,这里不愧是彩云之南,高原上的江南。

我们雀跃着汇入游览的人流,悠闲的徜徉于亭台之间,或杵足远眺,看白鹭飞翔、野鸭戏水;又不时拍照留影,记录下美好瞬间;长久积累的疲惫,都在这美丽的风景中烟消云散。

二、令人惊喜的“东风韵”

7月2日,是我们来到弥勒的第四天。看了天气预报的我们,头晚还在担心下雨,但一早便见天清气朗,云舒漫卷,竟是个出游的好日子。

当我们抵达大名鼎鼎的“东风韵”时,既被景区大门前那一组如酒樽样的银灰色建筑吸引。只听相机“咔嚓”不停地闪烁之后,那伫立在熏衣草花田中央的红色酒樽和红色印章,就如同被太阳镶了金边般格外耀眼。

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首先来到了红色印章前,却发现这是一组没有任何钉子、榫铆,全部由粘土、红砖砌成的参差小屋。或许建造者们早就知道,这里会吸引如潮客人、成为网红打卡之地,于是主人们早早准备好酒水饮料和各类旅游商品,让游客们在口干舌燥之后稍作停留。

我们也毫不例外的在红色印章前吃了一根冰棍儿。满足了口欲之后,远处那红组猩红色的酒樽,又毫无悬念地勾住了我们的双腿、攥紧了我们的心脏。我们穿过浓密的林荫小道,屏蔽掉沿途饭店飘出的浓浓饭香,迅速接近了红色酒樽。到了近前,才发现它是如此庞大,犹如一座威严的红色城堡。我们站在城堡的下方,感觉自己如蝼蚁般眇小。我小心靠近,伸出手指触摸这组庞然大物,感知它的温度,感叹它的美丽,却从未想过它为何伫立在此?

当我们在这组巨大的红色建筑前拍照留影后,想要离开时,那建筑入口处一组“1958”的银白数字却令我为之一愣。

为何是1958?而不是1968、1978、1988……还有那伫立的柴火垛、残破的拖拉机、兀立的烟筒……他们和这组如童话般诗意的建筑是如此不同,如此不协调,却为何在此?

我的双脚像被强力胶粘牢了一般,我必须为这谜一样的存在寻找答案。

(一)解秘“东风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清末名臣林则徐的座佑铭,也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份子、艺术家们献给新中国的誓词。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上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最高指示。于是在1958年2月,由云南省直机关、学校、文艺团体精简下放的一千多名干部和知识份子,成为了“东风农场”的第一批拓荒者。

这些看似“五谷不分”的干部、书生、艺术家们,面对“百无一用”的质疑,用青春和热血,用勇敢者和拓荒牛的精神,书写着“东风农场”的历史。他们修桥铺路、开山造田,种植柑橘、稻谷、葡萄,在甸溪河建设水电站……随着旋桨式涡轮发电机组在甸溪河上亮相,东风农场开启了弥勒地区水力发电的先河。

眨眼到了1968年,我国从上至下、从南到北,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于是一批批城市青年,怀抱着“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理想,汇聚到东风农场改天换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努力建设东风农场、努力改变这里只有基础农业的现状……

当一条昼夜不息的石灰生产流水线,在东风农场辖地的驼龙山麓登场,那条被叫做“梭梭窑”的“长龙”,终于让方圆百里的百姓们闻到了一丝“现代工业”的气息;弥勒人醒悟,发出了震天感慨——“东风不得了啦!”

随着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高歌猛进。独具慧眼的企业家们,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并引进国外红酒生产线,从而让云南的红酒制造业异军突起,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一张名片,不但拉动了当地经济高速发展,还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品牌。于是,那代表着弥勒的三元素——红壤、红葡萄酒、东风魂,便通过上百万块红砖镶嵌在了这块红色的大地上,成为了弥勒的历史记录,凝固的雕塑……

(二)设计大师的眼里的艺术

据说“东风韵”的设计师罗旭是云南人,其“东风韵”系列作品的灵感则来源于孩子的涂鸦。当我看到“东风韵”伫立的旷野中的成品时,我信了。那建筑所用的粗糙红砖,正是东风农场所独有的大地的色彩;那时而左倾、时而右斜;时而笔直、时而歪扭的弧线,恍若孩童们手抖时画出的涂鸦;那一个个园形的柱子,就像当年的谷仓;而那大肚歪脖的酒瓶,则是孩童用泥巴捏出的酒瓶,那是献给父亲的厚礼……

看到这里,我更深地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永远高于生活”所蕴涵的哲理。正因如此,这些伫立于旷野中的庞然大物,在我们眼里是如此亲切,又是如此奇妙。原来,作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而是藏在岁月里的某段历史和我们灵魂深处隐藏的记忆。

(三)真正的艺术,永远历久弥新

阳光的金线从东方指向了东南,又从东南转向了西南;风,也从北方吹向东方。我们八个远到的异乡人,也在东风农场那片曾经的热土上,留下了我们或轻快、或沉重的脚印。

我们既将结束“东风韵”的旅行,但“东风韵”的红色建筑,却像一只只红色的印章,将印迹狠狠地烙进了我们的脑海,刻进心里。我想,既使过了若干年,这份印迹都会如新印盖上的红色戳记般历久弥新……

尾声

弥勒虽小,但它冬暖夏凉、资源多样、物产丰富。高树小草四季葱郁,无论寒冬还是酷暑,这里都繁花似锦。

既便我们离开了弥勒,我们仍会时常怀念。我会向每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讲述弥勒的山、弥勒的水,弥勒的人、弥勒丰富的物产和美食……我们会时不时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告诉人们,她是如此美好,如此令人向往。

或许在某一天,我们还会再来弥勒,那时我们可能又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令人惊讶的她……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