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常见句式(一)

 读写侠 2023-07-08 发布于广西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基本形式:“……者,……也”,“……,……者”,“……,……也”等;另外,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还有不用判断词,根据上下文判断。

(一)“……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二)“……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五)“……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六)“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七)“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八)“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九)“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吟鞭东指即天涯。

(十)“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十一)“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思上隐含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2.“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3.“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固定结构格式

包括:“不亦……乎” “如……何”“有……者”“得无……乎” “奈……何”“然则……”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何以战。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一)省略主语

(我)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师傅)处。

(村里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二)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之”指前面提到的木头)。

(四)省略介词“为”“与”“以”后面的宾语,多省略的是“之”

有志矣,不可随以(之)止也。

投(之)以骨。

君与(之)俱来。

(五)省略介词“于”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林尽(于)水源。

急湍甚(于)箭。

(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摘自《语文一本通》第十六章“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

《语文一本通》还未正式出版,不能在淘宝上售卖。有需要进一步了解或购买的,请添加QQ号“读写侠”(3614841742)。

请大家放心,我们苦心撰写《语文一本通》,为语文学习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绝不会为骗钱而自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