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闻思如是录》:生态建设我见

 惟虫能天 2023-07-08 发布于河北

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六和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之间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要树木,先树人。树人主要是树文化,主要是转变观念。环保最重要的是心灵环保。森林首先应该栽植在“心地”上,特别是栽植在地方决策者的“心地”上。如果领导者不重视,没有愿望、蓝图和决心,这个地方的环境建设不会好到哪里去。只有从文化层面上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领导者对绿化建设的认识,森林建设才能真正拥有永续的动力,城市建设才会永久保持特色和魅力。

以人为本,应该坚持生态优先。人固然是本,但人是天地所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这棵树上结出的果实,是大自然这个伟大作家的一件得意作品。人必须清醒一点,认请自己的位置。我认为,人类从总体上还处于幼年时期,对自然、宇宙以及自身的认识仍然比较无知,好象一个“爱捣乱的孩子”,时常给 “母亲”弄点乱子,而大自然这个“母亲”通过各种方式在警策我们。如果人类不吸取教训的话,她应该还有更严厉的教育方式。历史上许多因森林消失、气候变化而导致人类迁移甚至国家衰亡的例证并不鲜见,这些都充分地警示我们,人类必须重新认识大自然,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念,培育森林文化,尽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本质的文化回归,否则人类将走上一条逐影而奔、饮鸩止渴、漏脯疗饥的不归之路。

中国自古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保护自然的朴素思想,强调孝敬为先。这种孝敬不只是孝敬父母、祖先,包括敬天孝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每个人身与心的和谐。三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可以归纳为“合天人、同人我、一内外”。其中“合天人”是基础和前提,而“同人我、一内外”也可抽象为“合天人”的范畴。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认识生态的重要,像保护身体一样爱惜她,像对待父母一样孝敬她。自然界是人身体的外展和延伸,破坏环境、破坏大自然就是在破坏人类自己,就是在破坏我们的身体。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倡导生态文化,把征服自然、猎夺自然,转为尊畏自然、爱护自然、奉养自然,否则人类将不如“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动物。我们不仅要保护环境不受破坏,而且要恢复自然生态,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荣。

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有了好的生长环境,树木自有积极性;有了好的生态环境,生物自有多样性。天宝才能物华,地不灵何谈人杰。为什么现在很难涌现出更多贯通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我认为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无关系。唐诗中描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色,将越来越难找到,类似这样千古传诵的诗句,今后产生出来也将越来越难。洋洋五千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核心就是古人对自然生态的哲学认识。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把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价值观的核心,但决不意味着奉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人类作为迄今为止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主体,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协调阴阳,顺应自然,保持和谐。

(2007年7月17日记)

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