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报告 | 全球细胞治疗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干细胞与外泌体 2023-07-08 发布于广东

细胞治疗作为一种里程碑式的新型治疗手段,细胞治疗突破了传统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局限,为癌症等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和途径。近年来,随着大量优秀的临床数据呈爆发式涌现,细胞治疗的疗效已经获得全面共识。

未来什么产业最有前景?有人说,21世纪将是生物的世纪。

2011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批准了脐带血药物Hemacord,由美国血液中心生产,这也是世界第一个得到批准的造血祖脐带细胞(HPC-C)细胞疗法。

2012年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批准奥西里斯诊疗公司(Osiris)的Prochymal药物用于治疗儿童急性移植抗宿主疾病(GvHD),成为全球首个获准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干细胞药物。

2017年8月31日美国FDA批准了诺华公司的CAR-T细胞产品Kymriah上市,用于治疗用于25岁以下青少年难治或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017年10月18日,美国FDA批准Kite Pharma公司的CAR-T细胞产品Yescarta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两种药物上市标志着全球免疫细胞治疗产业化阶段即将到来。

此外,2019年2月美国国家细胞制造协会(NCMC)宣布了《面向2025年大规模、低成本、可复制、高质量的细胞制造技术路线图》,此路线图以及更新文件对于今后细胞治疗大规模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物经济,万亿级产业赛道

近期,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评选了50家创新中国生物科技参选企业,涵盖了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纳米抗体平台、融合蛋白等。

近年来,亚马逊、沃尔玛、谷歌、阿里等巨头都已经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了布局,未来他们都将会成为某种类型的医疗健康企业。

在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中,生命科学领域被视为投资新趋势。

未来10年至20年,医疗健康将变成一个由细胞、基因和生物工程技术驱动的领域,疾病的早起筛查和治疗将取代传统的渐进式疗法。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聚焦人民群众在“医”“食”“美”“安”领域的更高层次需求,提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四大重点领域。

《规划》明确,发展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推动形成再生医学和精准医学治疗新模式;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开发多联多价疫苗,发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疫苗,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推动中医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鼓励中医药传承创新;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原始创新能力。

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领域和带头学科,生物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生物经济已被视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随着国家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目标的提出,它的发展蓝图也越来越清晰,新一代的生物经济势必会迎来一波茁壮成长,据预计,它将达到40万亿的产业规模,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经济下一个重要增长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为生物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生物经济产业规模可期。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透露,到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其中核心产业总量超过7.5万亿元。

全球细胞治疗行业进入关键时期

细胞治疗作为一种突破性的新型治疗方式,对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资本市场持续升温,全球细胞治疗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

行业调研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12月底,目前全球正在开发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和干细胞治疗分别有836个和892个,其中干细胞治疗产品开发进程较快些,目前已经有28个产品上市,另外还有25个处于注册阶段,12个产品处于预注册阶段,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尽管只有2个产品上市,预注册产品有1个,但处于临床阶段的产品较多,临床Ⅲ期有9个。

商业化发展需要规模化生产和供应

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科技进步、医疗开支上升、鼓励医药创新等新政策不断发展,有望驱动全球细胞治疗市场的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的估测,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将从2020年的60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

另一方面,拥有领先技术的细胞与基因治疗公司加快药物上市速度和降低成本的需求促进了细胞及基因治疗的CMO/CDMO(定制研发和生产)服务的发展。

另一方面,CAR-T疗法及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具有诸多地方又不同于化药和单抗类生物药,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细胞数量和治疗,由于细胞是CAR-T与干细胞疗法的基础,细胞的质量及数量对治疗起决定性作用,一旦细胞数量和质量不能规模化和标准化,将会增加治疗成本和治疗效果;二是细胞的稳定性,在研发与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细胞增殖,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及核型不稳定的情况,影响治疗效果;三是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对于质粒、病毒载体的要求很高;四是细胞与生物制剂在生产、转运、传输、治疗的过程中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细胞活性与治疗效果。

根据2022年J.P摩根大会透露,生产高质量的质粒和病毒载体是细胞和基因治疗商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制造定制病毒的费用占生物技术公司开发预算的1/3,甚至更多,因此,规模化的载体生产能力将是降低研发成本、上市后获得价格优势的关键技术。

因此,随着细胞疗法的发展,创建一个成熟的制造业必不可少,而CMO/CDMO的发展,给细胞制造业的成熟带来了新的契机,CDMO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商业化生产阶段与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等整个供应链体系深度对接,为企业提供创新性的工艺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服务。

全球纷纷布局CMO/CDMO

行业诺华公司的Kymriah 和 Kite Pharma公司的Yescarta的批准上市促使生物技术公司和CMO/CDMO公司共同参与细胞治疗产品开发和生产。

然而,技术挑战仍然存在,细胞治疗需要定制的生产平台,开发成本较高和研发周期较长。然而,目前有限CMO/CDMO服务的供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可能会阻碍细胞治疗行业的发展,同时为CMO/CDMO公司未来更多投资在员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上提供了机会。

细胞治疗行业发展导致了CMO/CDMO合同制造协议的繁荣。如2019年日本富士公司(FujifilmCorp)与再生医学风险公司(Cyfuse Biomedical)签订了CMO/CDMO合同,通过这笔交易,富士将获得CyfuseBiomedical的3D技术,用于制造活细胞到任何形状和3D细胞打印机Regenova®。

2020年10月,日本尼康细胞创新公司(Nikon Cell Innovation)签订了一项协议,为美国 Athersys 制造细胞疗法多功能干细胞的临床用品,这是缺血性中风的候选疗法。

细胞治疗研发的迅猛增长反映了市场的具大发展潜力,且这些创新疗法将把生物制药的发展带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有可能治疗许多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

随着细胞治疗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机构显示对细胞治疗CMO行业的兴趣,其通过创建、收购、投资等方式介入进来。

(1)扩增/创建细胞治疗CMO场地及设备。

随着全球对基因及细胞治疗的兴趣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CMO公司通过扩增或创建细胞治疗CMO场地及设备方式加人该领域。例如,2021年10月美国PCT细胞治疗服务公司(PCT Cell Therapy Services)在 Allendale(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生产基地增加49700平方英尺空间,包括B/ISO7控制环境室、制造开发、质量控制、微生物实验室和器皿空间。

此外,其他地方也有陆续企业建立了细胞治疗CMO生产基地,如2022年9月ACF BioServices公司在美国埃克斯顿建成了一个3400平方英尺的基因和细胞治疗产品生产基地。为了满足确证性临床试验和商业化生产需求,2017年6月科济生物在中国上海开设了一个符合GMP规范的33000平方英尺细胞治疗生产基地。

(2)收购细胞治疗CMO公司。

除了上述的扩增及创建细胞治疗CMO设施或设备方式进入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外,收购CMO公司可以进入该领域的另一种方式。例如,2021年2月KBI Biopharma公司从OpexaTherapeutics(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伍德兰市)收购了占地10200平方英尺的美国休斯顿制造厂的租约,同时从Opexa Therapeutics租赁了一个细胞治疗生产设备,从而使其能够开始提供细胞治疗CMO服务。

(3)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细胞治疗CMO公司。

当前形势的一个更有趣的特点,各国政府作为细胞治疗CMO关键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参与日益增加。例如,在英国,细胞和基因治疗弹射器(英国伦敦)计划于2023年底完工。该设施旨在支持早期企业,符合欧盟标准,并获得临床和商业生产许可。

在政策鼓励下开展区域细胞存储中心和细胞制备中心建设试点,探索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方式;鼓励医疗机构在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探索性的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建议允许医疗机构联合企业共同探索细胞治疗产品的“院内生产”模式,打破生产机构与医疗机构在研发、制造与临床上的机制壁垒;通过政府资金引导调动各类社会资本,为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临床转化提供多元化、持续性的投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