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雁黎老师《胡希恕附子剂经验三则》

 胡杨树v81an2em 2023-07-08 发布于新疆

本文为第十四届全国经方论坛陈雁黎老师讲座(2023年6月24日),《胡希恕附子剂经验三则》原稿

胡希恕附子剂经验三则

2023  陈雁黎

/附子简介

图片

1.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主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又称侧根)。草本乌头的主根(母根)块茎叫乌头。四川栽培者称川乌,草乌为野生乌头。一般言乌头,实际上是指川乌。草木乌头为不长附子的独根,长年成长,不长附子,细而长者叫天雄。实际上,附子、乌头、天雄同出一物。生附子用胆巴水浸漂至舌舔不麻为度,再经水煮熟,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成不同的产品。过去附子产地(主要是四川江油中坝)的加工品种很多,有:黑顺片、黄附片、淡附片、卦附片、生附片、白附片、炮附片、盐附子、蒸附片、炒附片、熟附片、刨附片、泥附子、炮天雄等,使人眼花缭乱。不是内行难辨其优劣真伪。《中国药典·2005年版》载附子条,只记载了淡附片、炮附片及炮制方法。还专门注明: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编《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附子条载其成品只列出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淡附片四种。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只介绍了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三种。目前,多数公立医院中药房只有黑顺片、白附片两种。

我去过四川江油两次,见到当地的附子加工作坊和制药厂非常多,有传统的,也有新兴的。近些年,经过国家整治已逐渐规范化。但由于利益驱动,也有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我在这强调一定要从国家正规渠道进货,否则多了一层危险。如果碰上了不合格的“毒附子”,任你是国手神医有天大的本事,能不倒大霉吗?

附子是中医药史运用最早的中草药之一,《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肘后方》都有大量记载,介绍附子的临床应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附子者有36方,66条,所占比例很大。应用乌头者有5方。应用天雄者仅有1方。可知附子是经方系列中应用最广、最重要的药物之一。明·张景岳更将附子、人参、地黄、大黄尊为“药中四维”(又称中药之四大金刚)。清·郑钦安应用附子炉火纯青,创立中医扶阳学派(即火神派)。

图片

/附子的性味与功用

《神农本草经》附子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瘕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高校教材《中药学》辛、甘、大热,有毒。功效: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仲景应用附子方剂相当广泛,主要治疗:太阳病变证、少阴病本病及变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霍乱、中风、虚劳、心痛、腹满痛的寒饮证寒实证、水气病、便血虚脱证、肠痈虚证以及产后病等。

胡希恕先生认为附子有亢奋作用,凡机能沉衰、小便失禁、心衰汗多者,皆可用之。其次,附子是温药能散寒祛湿,能治疗风湿痛。白术、附子同用,祛表湿,逐水气。炮附子回表阳作用大,生附子回里阳作用大,即有强心作用。

使用附子的指征,以舌脉最为关键。①附子证:神疲,面色晄白,嗜卧,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膝以下清冷,尿清,便溏等。②附子脉:脉微细,沉伏,细弱,脉浮大而空软无力。③附子舌: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或白腻,舌边有齿痕,舌暗质较嫩。

/附子的用量

高校教材《中药学》《中国药典·2010年版》均标明,附子用量为3-15克。

仲景附子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剂量为二枚,最多用三枚。有炮附子和生附子两种。一枚附子按20-30克计算,最大剂量为90克。生附子的药效是炮附子药效的2-3倍。如此计算,仲景的附子用量已达200克左右。但是仲景处方只给一剂。

近代“火神派”的附子用量,多在100克到300克之间。著名老中医李可善用附子:轻症为阳虚,附子用量10克,小儿酌减为3-5克;稍重为阳衰,附子用量为15-30克;重证为格阳、戴阳,附子用量为30克;甚者为为亡阳心衰,附子用量为45-90克;病急心衰垂死者,附子用量可达100-200克,面对此危证,没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不可学也。

胡老的附子用量为3-9克。印会河教授给我班讲《中医内科学》时谓:“我用附子的最大剂量是,30克封顶。”

张仲景至郑钦安时期,国内没有西医,附子剂虽为中医急救绝招,但病死率仍很高,《伤寒论》有死证22条,还有难治证、误治后死证十余条。胡老诊病时期,正值全民抗日战争。胡老在北京中医学院附院上班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老百姓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的病人为多,又加上当时肝炎流行(甲肝、营养不良的肝炎)。故胡老的附子用量较小。李可所治的危重患者,现在都住进了抢救室或ICU。若遇危重病人,会诊处方,抓药煎好,需要一定的时间。老百姓的急症病危,首选西医诊断抢救,等“十八般武艺”用完之后,仍不见好转,才来请中医回阳救逆,我不敢上阵。那时,“有人看笑话”“病人找麻烦”,咋办!

现在广大的医疗单位,中医大夫基本上是坐门诊。我的意见:附子的用量还是依据《药典》《教材》的3-15克为妥。

/附子先煎的问题

张仲景用附子无先煎,胡老用附子也没有先煎。教材《中药学》附子先煎30-60分钟。《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子没有先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编《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附子没有先煎。《中国药典·2010年版》新增附子先煎、久煎,但未说明先煎的时间。

据研究,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新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塔拉弟碱等,有毒。炮制后降低了其毒性,增强了其治疗作用,并且符合了国家药典标准,这比当年张仲景所用附子要好很多。若先煎时间长了,可能降低疗效。

我的意见是:附子用量6克,与方中草药同煎,不必先煎。用量6-10克,先煎10分钟。用量超过10克,每增加1克,先煎加时1分钟。门诊病人,附子用量20克封顶,先煎20分钟为妥。若按教材先煎30-60分钟,那肯定要用很多水,以备蒸发消耗。

据研究,仲景附子剂,绝大多数是用附子配伍干姜和炙甘草,既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又可增强其疗效。故仲景用附子,无须先煎。

/附子反半夏的问题

仲景无附子反半夏之说,《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中,附子与半夏同用可以证明。中药的“十八反”,最早见于金·张子和所著的《儒门事亲》(成书于1228年)。时至今日,“中药十八反”已成为中医中药届的一条戒律,神圣不可触及。“半蒌贝蔹芨攻乌”歌诀里有了乌头,“理所当然,也包括附子。”

已故名医何绍奇认为附子与乌头毕竟是两种药物,而且功效作用及主治范围有明显的差别。若相提并论,同等对待,恐有“株连”之疑。当代名医姜春华、朱良春、颜德馨诸先生都有与何氏相同的看法。

仲景用乌头,必用蜜煎,服药后,“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驱风止痛作用强。仲景用附子,炮制多于生用,而无蜜煎,有温阳扶正逐寒之功效。说明附子的毒副作用,比乌头的毒力要小很多。

胡希恕先生临证经验

图片

1.桂枝汤合真武汤治疗痹证

病案1.桂枝汤合真武汤治下肢酸痛麻木

耿玉山,男,40岁 ,病历号017061.

1959年12月24日初诊:下肢痠痛麻木,一年来未愈,头晕阵痛,手指发胀,恶寒,口中和,脉弦沉迟,寒湿之象。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二钱  大枣四枚  川附子四钱  苍术三钱   茯苓五钱   炙甘草二钱  

二付

12月26日二诊:头晕痛稍减,余证未已,舌黄白苔,再照上方加量附子为五钱三付。

12月29日三诊:下肢痠麻,指胀,头晕,恶寒均见轻,原方三付。

1960年1月12日四诊,下肢麻木已除,受凉后唯有疼痛感,手足尚感麻胀,上方附子增为六钱,白芍增为四钱。

1月19日五诊:药后麻木已根除,唯时尚感痠,再为依上法加减治之。

按:下肢疼痛麻木,头晕恶寒,口中和,脉沉迟,寒湿所致。治以调营卫,扶阳气,祛风湿。胡老常以桂枝汤合真武汤为治。

病案2.桂枝汤合真武汤加大黄治痹证

率占琴,女,20岁,病历号106593.

1963年7月15日初诊:左侧上下肢麻木而痛,活动不便,已半年余未愈,时呕吐,常噫气,食欲不振,少气,大便干,小便正,舌滑黄苔,脉沉缓。但半身不遂者,此为痹。呕吐便干胃亦不和,舌滑苔黄,脉沉而缓,当有阴证阳虚之象,为行温下法。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炙甘草二钱 炮附子三钱 苍术三钱 茯苓三钱 

大黄三钱   

三付

7月22日复诊:药后呕吐已,噫气、上下肢麻木而痛依然未解,但原有少腹硬已减轻很多,再以上方加减。

柴胡四钱   白芍四钱 枳实三钱 桂枝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苍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炮附子三钱 大黄二钱 炙甘草二钱  

三付

7月29日三诊:上肢已不痛,下肢已有减轻,但未已,效不更方,再予原方三付。

按:寒湿痹症,胡老常用桂枝汤合真武汤,若一侧偏痛或大便干,再加生大黄。胡老常讲: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散寒松动寒邪,茯苓利湿,苍术燥湿,再用大黄将湿邪排出。

病案3. 桂枝汤合真武汤加大黄治面瘫后遗症

周承基,男,36岁,病历号096841。住空军招待所。1963年1月30日初诊:1957年患口眼歪斜(左侧),经住院及针灸治疗好转,现饮纳时流涎、恶风、头晕,左半身汗出多,无痰,语言尚不流利。苔黄腻,舌布裂纹,脉沉滑带弦。中络之症,和络化痰。

方一:川芎一钱 菊花二钱 钩藤三钱     清半夏二钱 天麻一钱半 菖蒲一钱 炙远志一钱半 炙僵蚕三钱 桑寄生三钱 陈皮一钱半

三剂

方二:红花一钱半 菊花二钱 桑枝一钱半 藁本二钱 白芷一钱

煎汤煮水洗患处 (秦伯未)


以下胡希恕诊治

1963年8月10日:左侧颜面时跳动且痒,语言时感不自如,流涎,同时左半身汗出多,已五、六年未解。

生黄芪五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木防己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炙甘草二钱

苍术三钱

三剂

8月14日:药后跳痒反觉剧,余证同前未解,再为调营卫兼去寒湿为法,方用之。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苍术三钱 茯苓三钱   川附子三钱  大黄二钱

炙甘草二钱

三剂

8月18日:药后跳痒有减轻,但未已,故仍与原方再行观察,三剂。

8月23日:颜面跳痒感遂有减轻,效不更方,故再与三剂,以消息之。

8月30日:颜面尚时跳动而痛,然该部活动已有好转,以有事必须回南京,嘱开常用方剂,以便与当地医生参考治疗,为拟以下二方。

方一: 柴胡四钱 白芍四钱  枳实四钱  桂枝三钱

桃仁三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三钱

方二:仍服8月14日原方。以上二方可交互服用。

10月14日:据述上二方服有30剂,颜面活动有好转,跳动痛痒之感亦有减轻,脉按之细弱,再行桂枝汤加减治之。

桂枝三钱   白芍四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川附子三钱 细辛一钱    大黄二钱半   苍术四钱 

茯苓五钱   炙甘草二钱   

三剂 

10月17日:颜面活动已有好转,语言较前流利,跳动痛亦逐差,方既有效,仍宜原方加减治之,上方增细辛为一钱半,三剂。

10月21日:颜面部症状好转,语言较前流利,痛已无,惟有些发紧,脉细,仍以上方细辛加至二钱半,三剂。

12月12日:据述上方连服三十余剂,颜面活动逐渐好转,跳动大有减少,语言口歪亦无明显不适。本病自1957年迁延至今,屡治无效,今服上方有验,大出意外。故仍宜依法加减消息之。

桂枝三钱 白芍四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川附子三钱 细辛二钱 大黄二钱半 苍术三钱

生苡仁五钱 炙甘草二钱

三剂

12月24日:服上方六剂,未感任何不适,为证大致解除,为求固定其治,仍宜上方去苡仁加茯苓三钱,续服三剂。

按:口眼歪斜后遗症,秦伯未诊为中络,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胡老诊为营卫不和兼寒湿。先予桂枝汤合真武汤加大黄,后以桂枝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为治,取效。细辛用之二钱半,细辛不过钱,值得商榷。当时药房无白术,胡老常以苍术代之。胡老用药遵仲景法,附子不用先煎,大黄无须后下。

病案4.桂枝汤合真武汤治腕管综合征

李建刚,男,52岁,玛纳斯县林坊工人。2017年10月2日初诊:双上肢疼痛无力,活动缓慢,右上肢不能抬起,继而右手不能用筷子吃饭,严重时须别人喂饭。县医院治疗无效,于是前往乌市医学院一附院住院治疗,血沉45m.m/h,诊断:1.腕管综合征 2.尺神经损伤 3.类风湿病。住院费1万5千余元。

患者木匠出身,体质尚好,全身怕冷,双手发凉,右手疼痛且动作很慢,有时手麻无法用力,右手无握力,脉沉弦苔薄白,诊为太阳少阴合病,给桂技合真武汤方:

桂枝10g 炒白芍12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炙甘草6g 附子15g(先煎15分钟) 

生姜三大片 红小枣6枚。

三个月内服本方约50剂,效不更方,最后查血沉5m.m/h,右手已能吃饭,握力大增。

图片
2.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生石膏治痹证风湿热
病案1.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跟骨骨质增生

徐某,男,19岁。1966年2月15日初诊:左足肿痛已五六年,近2年加重。经摄X线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痛,怕冷,走路则痛甚,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风湿属太阳少阴合病,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桂枝四钱 麻黄二钱    白芍三钱  知母四钱

生姜五钱 川附子二钱  防风四钱  苍术四钱

炙甘草二钱

七付

结果:上药服 7剂,左足跟痛减,走路后仍痛,休息后较治疗前恢复快。增川附子为三钱继服,1个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己不明显。

病案2.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脚气病

陈公议,女,46岁,病历号102062。

1963年4月23日初诊:患脚气病,在中医研究院服中药40余付未已。现症:手足肿扪之有低热感,已二月余,西医诊断为风湿热病,但久治无效。食欲不振,心烦,时恶心,血压高,舌绛无苔,脉浮数。外感风邪,内有停湿,邪困湿恋而致浮肿郁热之证。

麻黄二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知母三钱 

细辛一钱 白芍三钱 苍术四钱 生姜二钱 

炙甘草二钱   

二付

4月26日二诊:药后病情无变化,诸证如前,上方细辛增为二钱 加生石膏一两半 三付。

三诊:诸证减轻,手足早上已不肿,仅晚上有低烧,上方细辛增为二钱半,三付。

按:风湿热证,外感风邪,内有停湿。因有低烧,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去附子加细辛。药后无效仍守原方,增加细辛用量为二钱半,因手足肿,再加生石膏一两半,取越婢加术意而取效。胡老讲:治脚气风湿热者,可加生石膏一两半。

《国医圣手·胡希恕》谓:“本方多用于慢性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呈现太阳少阴合病,尤其是见关节肿大变形而伴见气冲呕逆者。若风湿热,关节红肿热明显者,可加生石膏。”

病案3.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生石膏治痹证风湿热

陈体详,男,64岁,住乌市天津北路40号,经学生李跃海介绍而来诊。2016年4月21日初诊:患者元月11日起,每日下午有低热38度左右,双下肢关节有僵硬感,右膝关节隐痛,继而双足踝疼痛肿胀明显,饮食二便正常。曾于同年元月和3月两次住医学院一附院住院治疗。类风湿因子75单位,血沉62 m.m/h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服用激素药,症情减轻,因拒继续服激素而出院,两次住院费用1万7千多元。4月21日来诊时,双足踝部肿痛如脱,走路缓慢, 时有低热38℃,脉沉细而数,舌胖质淡苔薄白,饮食二便正常,精神好,给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10g 炒白芍12g   知母12g    炒白术12g   

炙麻黄6g 防风12g     附子12g(先煎12分钟)  

生姜三大片 炙甘草 6g 生石膏30g  

水煎服,因路远给本方10剂。

4月30日复诊:双足肿痛明显减轻,血沉12 m.m/h.患者甚喜,给原方14剂。

5月19日三诊:全身已无明显不适,无低热,双足踝疼肿已全消失,血沉10 m.m/h类风湿因子60单位。效不更方,给原方7剂,嘱隔日煎服1剂,巩固疗效。

3.附子粳米汤治疗肠鸣腹痛(肠结核)

笔者退休前治一病案:男,45岁,维吾尔族,铁匠。患肠结核多年,经过多日抗痨药物治疗,时好时犯。因腹痛明显,肠鸣气多,大便溏2-3次来诊,腹诊按之如发面样,右下腹痛明显但无压痛,饮食尚好,脉弦细苔白腻。按胡希恕老师讲课,给附子粳米汤原方加枳壳,附子15g(先煎15分钟) 清半夏10g 炙甘草6g 枳壳15g 大枣5枚 粳米1汤勺 5剂,药后腹痛明显减轻,无不良反应。此后三个月断续服药,每次5剂,共服30余剂,病除,发面肚子消失。患者铁匠手艺很高,打了一把斧头送来面谢。

图片

青春献礼

图片

砥砺奋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