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初年, 孔孟之乡新式学堂新式教育的艰难起步

 龙庵绎 2023-07-08 发布于山东

                                                           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民国那些年,县立小学、省立中学、国立大学,私立新学也出现,而在孔孟之乡废旧学、兴新学,要艰难得多、困难得多!

董锡蕃,孟子故里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北关人,晚清举人,邹县近代教育的开拓者,邹县高等小学堂、邹县师范讲习所是邹县新式教育的发轫,都出自董老先生之手。邹县田黄籍进步人士张丕矩曾在其家乡创办过田黄乡大同小学、田黄乡辛庄蚕种学校,而中学堂需到兖州、曲阜、济宁才有。民国时期济宁先建省立第十二中学,后改为省立第七中学。那时候的教育普及率极低。

1932年,梁漱溟在山东乡村建设实验的新风吹到邹鲁,乡贤刘昭汉在家乡开办了“莫亭实验小学”,创立“邹县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后因日军侵华毁弃)。在香城镇区,刘昭汉是走出邹鲁看中国的民国第一人,但却没有第二人,而刘昭汉先是就读于张丕矩创办的田黄乡辛庄蚕种学校,后又追随邹鲁名人靳云鹏(两度出任民国总理)兄弟起家。

祖父出生在1904年,家中财力所限,爷爷和他的二弟早早就挑起了耕田种地的重担。三爷爷出生在民国。曾祖父倾全家之资专供三爷爷一人读书,仍坚持读私塾。新学渐兴,私塾并没有停办。三爷爷私塾上到二十多岁,大清朝都亡了,科举闱场关门闭市了,三奶奶都进门啦!三爷爷还在读书。家乡地处邹东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别说跳出邹鲁看中国,就连跳出香城看山东都做不到。三爷爷学问没得说,十里八乡名气很响,只可惜读的是旧式私塾,培养的是旧式文人,勉强度己,难以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