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阳四朱(铢)”古钱币品赏

 天府源泉 2023-07-08 发布于四川

  “宜阳四铢” 《古钱大辞典》有收录,近年有出。该钱圆孔圆钱,面背无内外郭,面文书体界于篆隶之间,穿右竖书“宜阳”,穿左竖书“四朱”。

      这种钱的铸造年代成迷,钱币收藏界有三种说法,但以最后一种说法为主流。

     1、春秋战国时期铸造

     这种观点是基于以下理由。

     因“宜阳”春秋时期系晋国属地,战国时又系韩国“宜阳邑”。韩景侯由宜阳迁都阳翟后,在宜阳建县,延续至今仍设有“宜阳县”,地理位置就在河南省西部。“宜阳四朱”是“圆形,中穿圆孔”的“环钱”,又是有“属地和币值”的钱币。

      而春秋、战国时期多铸有各种圆形圆孔环钱。如在河南辉县发现的在这一地区铸造的环钱“共”钱,其形制就与

“宜阳四铢”相近。则“宜阳四铢”与其同地,同形制。

      另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形制就是圆形方孔钱,不可能在秦之后又走回头路,再去重新铸造圆形圆孔钱!所以,认为“宜阳四铢”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之货币。

      2、南北朝刘宋时期铸造有四铢钱之一种。

      据史书记载,南朝第三位皇帝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430年)十月在建康设立钱署,铸行了“四铢”钱。

     从目前发现的北朝四朱钱来看,钱币文字一般为“四朱”二字加上纪地文字,如“丞相四朱”、“阳丘四朱”、“东阿四朱”等。有纪地文字与“四朱”二字同在一面的四朱钱,如宜阳、下察、淳于、阳丘等四朱钱;有面为“四朱”二字、背为纪地文字的四朱钱,如驺、濮阳、陈、高柳、丞相、吕、安平、东阿、姑幕、定襄等。

      所以,“宜阳四朱”也极可能是北朝所铸。

      但因北朝的四朱钱史籍不载,因此被以前的藏泉家将这些形制奇特的四朱钱列入无考品,或者认为是伪赝品。但这些四铢或四朱钱存世都不多见,均是较为珍贵的钱币,值得收藏和研究。

      3,汉初郡国铸造

      据秦汉史记,《汉书新证,食货志第四下》及以及《古泉大辞典补遗》载:

     吴县蒋伯斧藏有“高抑四铢”、“临蓄四铢”、“阳丘四铢”、“东阿四铢 ”、“宜阳四铢 ”、“姑幕四铢”等八品,皆出于齐地。

      另有《善斋吉金录》著录述,济南出土四铢钱有101个,都是汉初齐国开采铜矿自铸之钱。

      大藏家丁福保在《古钱大辞典》中有基本倾向于“宜阳四铢”系汉初郡国铸币的主张。说当年同时铸行的还有“高柳四铢”、“临菑四铢”、“阳丘四铢”、“驺四铢”、“东阿四铢”、“临朐四铢”、“姑幕四铢”等纪地钱币。所以认定“宜阳四铢”也是汉初所铸。

      但仔细对比”临菑四铢”“高柳四铢”钱,你会发现它们的形制其实与“宜阳四朱”圆形圆孔钱炯异,为方形圆孔的法码钱。




  所以,等同地认为“宜阳四铢”钱也是汉初所铸也存在疑点!

      但我认为,无论它是春秋战国,南北朝或初汉所铸,都从至少公元前202年-前141年至今都跨越辽2000年上下。以它不足小平大小的极小身躯,历经战国,南朝等战乱的影响,颠簸流离,回熔冶炼,又经后朝数载历程,存世量极小,必然极为珍贵。

     假如是真品存世,其悠久的历史痕迹,是展现我大中华古老文明的弥足珍贵的物证,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宝物。

      目前,从网载“宜阳四朱”钱此观察,它的直径在21.5mm左右,厚1.5mm左右,重达3.10克左右。



  (注:这是2017年5月有人在西安挖河道时挖出一枚钱币的实物图及参数)。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为16两,约为现在的250克。一两为24铢,一株约为0.65克,四铢则约合2.6克左右。所以,重量达3.1克的钱应是超标钱。

     笔者倾四十余载收藏之经历,藏有一品。直径23.5mm,最厚处1.5mm,中穿9.2mm,重达3.95克。面文书体篆隶兼之,穿右竖书“宜陽(减笔)”,穿左竖书“四朱”。币文笔画立面虽浅但清晰可辩。



  它通体被自然浓郁的醬铜色掺杂有碧绿色的醇厚包浆包裹,从微微露底处可见金色币体(这种经两千年形成的包浆我不舍得清洗。我判断,如清洗完成后,它必定是金光灿烂之躯)。

     币背平整,币面略有弧度,手感温润可人,折光有反光。圆穿,圆形不规,内壁有毛刺。内穿和外缘均无廓。

      铸造材质待辩(计算铸钱材质比重在12-13g/cm3之间),估计是用低含量的重金属与青铜合金铸成。

         2023年7月8日撰稿于成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