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的选择,开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390年乱世

 炫叶楓雪 2023-07-08 发布于广东

面对黄巾已平,为乱朝廷的董卓之乱已靖。为什么当时手握兵权的士族名士们没有复兴东汉王朝,而仅把“匡扶汉室”当作了一句口号,让本有机会重新复兴的王朝走向了灭亡?

外戚与宦官

东汉王朝是个皇帝寿命都很短的朝代,前后12位皇帝(不含前后少帝),除开始两代皇帝寿命还马马虎虎(光武:六十二岁;明帝:四十八岁),其余的寿命都没超过四十岁。

其中,三十岁以上的五位,二十岁以上一位,十岁以下三位,倒是汉献帝四十岁被逼禅位后还活了十四年,终年54岁,成了东汉王朝寿命第二长的皇帝。

东汉皇帝这个寿命已经是“晶帘一片伤心白”,但更让人“我竟无语凝噎”的是,继承“一统江山”皇帝即位时的年龄,不光有刚总角之年的幼儿,还有刚满百日襁褓中的婴儿。

章帝19岁,和帝10岁,殇帝刚满百日,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献帝9岁。

这中间殇、冲、质三帝在位都不满一年。所以陈寅恪先生说,东汉自光武、明、章之后就开始堕落。

因这些皇帝很多都是童年即位,所以就有了太后临朝。那些夭折,绝嗣的皇帝也会从王室旁支挑选继承人,为保证前皇的皇后和大臣利益也都选择幼小的继承人,以方便控制。

外戚和宦官也就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相恨相杀。

东汉外戚和宦官专权自和帝起,到灵帝终。每次的更迭套路基本一样,先是小皇帝即位,母后临朝,开始了外戚专权。

等皇帝大一点后,又利用身边的宦官,一起合谋把外戚铲除。接着皇帝死了,新皇帝上来又开始上演新一轮的更迭。

外戚的出现

汉朝建立后,汉朝的统治者总结了秦朝短命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整个政权中只有皇帝是可以世袭的,和下面没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从而造成个人势力太过单薄,遇到王朝生死危机时就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就搞了个可以世袭的刘姓诸侯王,和功臣列侯模式,形成共同利益的团体。

后来还不放心,又把外戚弄进来帮忙。本来想的是,刘姓王都是自己儿子侄子,功臣列侯又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把兄弟,再搞个媳妇娘家的人,那大汉王朝就可以江山永固,一姓万世。这就形成了,宗室、功臣、外戚三股相互扶持的势力。

估计当时这三伙人天天围着刘邦高唱。“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相知相守到地久天长。”

或许是刘邦年轻时过于游手好闲,后来又忙着造反打仗的原因。对家庭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也可能是对他媳妇了解不够。万万没想到,他那个媳妇是个集“扶弟魔”、“扶妹魔”于一身的“扶娘家魔”。

所以等到刘邦一死,吕雉就捣鼓出了一个“诸吕之乱”,一直“乱”到”她死,才被刘姓婆家人和刘邦那些把兄弟铲平。原本以为,皇帝媳妇一派被踢出去后也该太平了。谁又知道自己的叔伯兄弟也开始不消停。到了文帝时搞了个“七国之乱”后,还好也被镇压了。吓得文帝够呛。

经过“七国之乱”后,汉朝宗室的地位和实力也越来越不行。随着那帮拜把子兄弟(开国功臣)死得差不多。

到了景帝时候,外戚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直到了汉武帝时候,外戚势力达到了顶峰。

汉武帝时的丞相窦婴,田酚,一个是他奶奶的侄子,一个是他老娘的同母异父的弟弟。

还有他媳妇卫皇后这边,卫青,霍去病,霍光都是皇后的娘家人。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权倾朝野,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中间还废了一个昌邑王刘贺。

而灭了西汉王朝的就是个外戚——王莽。就是话说现代人穿越过去的那个主。

相对东汉外戚,西汉的这些外戚还是相对比较有能力,且持心公正、勤劳国家的。

到了西汉,外戚的档次就低了一大截。这些人,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除了荒淫腐败,党同伐异之外,也没啥拿得出手的成绩。

不过,他们对自己家族还是有着非常大的“贡献”的。

就拿以梁冀来说吧,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娶公主三人,其余为官者七十五人。

梁冀把持朝政二十余年,质帝称其为“跋扈将军”,后被梁冀毒杀。

宦官集团的形成

汉制沿袭秦制,秦朝又沿袭部分古代诸侯贵族家庭治理的模式。所以秦汉初年的政府,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规模扩大。

因此,一开始也没把内廷和外朝分得十分清楚。西汉时的三公:宰相,御史大夫,太尉,最早也是王室的私臣。

而宦官,当时的官吏组织里也有宦官存在,普通士人也不歧视这些人。如赵高不仅是秦二世的老师,还是郎中令,司马迁宫刑后仍为中书令。

这些受过宫刑的人,有些本身出身贵族,有些怀有才学,地位高于一般平民。被称之为“宦”,也不是贬义的称谓。

在整个东汉时期,宦官也没能彻底形成一个集团,虽汉武帝时期重用的内朝尚书和中书都用宦官(司马迁就曾做过中书之长)。

直到西汉光武帝时,“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列传·宦者列传》。

自此,为祸西汉一百余年的宦官集团出现了。

党锢之祸

除了这两股势力,还有一股势力也不得不讲。就是当时的“儒生士族”或者说“士大夫”阶层。

士族的政治地位自西汉武帝、宣帝时开始。到了东汉后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原因是,光武帝刘秀本身是王莽时代的太学生。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邓禹是刘秀太学的同学,其他的耿弇、寇恂、冯异、贾复、祭遵等,包括发明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伏波将军马援,也都精通儒术。

既然核心领导是崇儒的,那下面就不用说了,谁还没那个眼力见呢!

由于皇帝的带领,东汉时期,是极端提倡儒学的。自然“士族”的政治地位就水涨船高了。后来也出了很多“士族名士”,这个我们这里就不细讲了。

无论对外戚还是宦官,当时的士族对他们是瞧不上的,最多“瞥”或者“瞄”一眼。因为在士族眼里他们是寄生于王室的附属品、寄生虫。与士族这个代表了正气和希望的精英阶层差太远了。

所以,自始至终,士族对外戚和宦官集团一直是处于互撕的状态。

一开始,士族的撕的主要对象是外戚集团。所以每当一个新皇帝即位,外戚就开始诛杀朝中敢于做对的士族。然后皇帝死了,新皇帝和宦官又诛灭外戚。

虽然因此东汉士大夫屡遭屠戮,但仍不畏强暴,耿耿忠直,他们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等到宦官集团势力的逐步庞大。士族撕的目标开始转向。

事实证明,宦官集团可比外戚集团更难搞多了。因为他们的势力不仅盘踞内廷,他们还利用他们的权势,将家族子弟,亲戚朋友,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家表哥的妹妹家隔壁的老王,都安排到了下面的州郡去做官。那关系盘根错节,跟蜘蛛网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时,因为宦官属于内廷,外朝的士大夫又没权利去处置。所以相比外戚,面对宦官集团这些士大夫是有心无力,掐不死,又打不到,只能在旁边恨的搓手磨牙。

所以有些士大夫就开始和外戚合作,但效果不咋样。比如后来的袁绍和大将军何进合作诛杀“十常侍”。

同时,他们一旦能抓到宦官集团党羽的错误,就使劲往死里整,无论老少能杀就杀。因此引出了两次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的结果是士族被残酷镇压,元气大伤。所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此后,宦官就更肆无忌惮,不仅逼出了黄巾起义,同时使得士族对所依附的忠君思想的价值观也出现了怀疑,对皇帝也开始失望。因为没有了共同拥戴之主,士族的思想也开始多头化。

这就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埋下了祸根。

地方势力的崛起

两汉地方行政长官,是郡太守。地位与九卿差不了多少。做得好了,就有机会到中央出任九卿乃至三公。

郡太守在地方上时,不仅军政财一把抓,还能自己任命下属官员。不光权力大,任职时间还长,除了不能世袭,其他方面比诸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太守有自辟属官的权利,所以郡吏对于太守,名为上下级,实为君臣。而下属官吏也称太守为“府君”。除了任职中央,不然在地方官吏心里只有地方政权,没有中央国家的概念。

甚至出现了就算到中央做了官,仍忠心其旧主的现象。因为这些人的晋升是由地方太守举荐的。这又是察举制的另一弊端。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钱穆先生说的“二重君主的观念””,这种观念造成了他们“中央国家观念”的淡薄,相比较,他们更认同地方的“府君”。

而之后出现的州牧,刺史,其实是同一个官。刺史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督察的。东汉十三州,一州一个。后来随着地方变乱增多,刘焉(刘璋的父亲)在灵帝时建议改刺史为州牧,赋予地方行政职权,以便调动本州人马财物绥靖地方。从此成了一州的军政首长。

后来随着天下越来越乱,太守和州牧手里的军队也越来越多,中央也就失去了控制,到最后就出现了三国初期军阀割据局面。

东汉王朝,由于外戚和宦官集团的轮流专权,不仅造成了天下民不聊生,官逼民反。

同时,也造成和精英阶层士族的隔阂。由于王朝内部为个人利益的持续斗争,并对士族不断的打压和摧残,造成了士大夫阶层信念的坍塌和思想的迷茫,最终和西汉王朝离心离德。

所以当他们在面对最后一个挽救东汉王朝的机会时,士族名士们只是袖手旁观,稍作思考,还是选择了分裂割据。

这种信念的缺失和思想的迷茫,也始终贯穿了魏晋南北朝390余年时间。

如果,当时这些士族名士知道他们的选择导致了中华民族390余年的分裂和乱世。

他们会重新选择复兴东汉王朝吗?

如果您觉着文章还行,烦请点个关注,今后的日子里会更新更多优质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