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青少年心理治疗的相关思考(一)

 新用户21623770 2023-07-09 发布于重庆

许多人说心理咨询没啥用,只是聊聊天,谈谈话,作为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什么样的反思呢?

怎么样能使咨询或治疗,真正发挥出它的效用呢?

人本积淀与心理咨询


许多治疗没有实现的一个原因是,没有进入人本的思维里面去。


共情接纳

许多咨询还仅停留在给来访者很多的共情,或接纳上,但共情与接纳是要切入到点的。

当来访者走到咨询室时呢,如果只是被动的在跟他共情和接纳,没有真实的人本感受,有效的治疗,是很难发生的。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而哭,你站在门外,便不能知道他在里面的感受,就只能从上到下不停的目测打量,或者站在门外拼命的给共情,拼命的给接纳,来稳定局势,自然就会延长治疗时间。

或者有可能根本摸不到头脑和方向,只是给了一双聆听的耳朵,然后不停的听,给一些共情的话,有时候共情的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能不能说到点上,所以不敢说,就是以听为主,不停的在听,这就拉长了治疗的时长。”


清理

共情接纳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来访者宣泄出来了以后呢,紧跟着需要非常关键的第二步——清理。


怎么进行清理呢?就是你要跟他认同,认同的同时,要发展出来另外一双眼睛。比如说,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他,就只会责备他,要求他,那当你接纳完了这些说法,便要让孩子看见他们的父母在哪里,他的位置在哪里?这个看见的过程一定要有。

咨询师其实是在中间,起一个双向看见的作用。咨询师是一个双面的窗户,一面打开来,把孩子的情况给父母亲看见,另一面打开来,把父母亲的情况给孩子们看见。

一般为了安全起见,经常是先让父母亲看见孩子,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亲是看护者,他在力量上跟父母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 所以呢,一般是先要求父母亲对青少年有一个接纳,清楚地看见他们的世界在哪里?他们为什么觉得自己受伤了?为什么父母亲不在意的一句话,青少年们就受伤了?为什么温暖的话语,对孩子如此重要?比食物和衣服都还要重要,一顿饭不吃,不会饿死,但没有这些温暖的话语,却可能会死掉,会精神崩溃,会抑郁。

等到父母亲对孩子有一定看见之后,然后,即是孩子愿意看父母的时候,这时,我们拉开半个帘子,在孩子的忍受力空间里让他看,也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他看,让他去看他能看的那一部分,尤其对于青少年,我这里特指对青少年的治疗。

总的来说,咨询师在跟孩子对话的时候,越能走进孩子所在的孤岛,就越好。

越能够完整地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也就越能听明白这个哭声背后的缘由,他为什么而哭,他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支持温暖,还是一些其它东西?他是因为害怕哭,还是因为被夹痛了而哭,还是因为饿了哭?因为渴了哭?

当对这个症结有了根源上的认识,就能够切入,共情也能切入到关键点,切入到点的共情,就可以缩短时间,清理的过程也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性,有效的治疗,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咨询师的人本积淀,是抵达孩子所处的孤岛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是薄弱的,有效的治疗便像是没了基石。
 

Image

咨询师的人本积淀,人本思维非常重要,像是空气和水一般的存在,怎么样可以有更深厚的人本积淀呢?

如何有人本积淀


如果咨询师是在足具人文环境的背景下长大,被真正的爱过,在友好呵护的环境下长大下,被温柔的对待过,那么他会自发的具有一些人本气息。

这是在一种无声的熏陶下,对心性的自然唤醒,他会自然的知道怎么去对待来访者,会带着人本的感受,进入来访者的情境中,重新编写和排序。

通过自我的个人体验,个人在自我觉知上感受到更丰富更细致的体验,也可以加深积淀

  • 对自己的情绪有随时的关照,随时的知道

    “比如我现在是很烦,我现在是没有耐心,我现在对他有愤怒,随时随刻的自我觉察,慢慢的不断提升自我觉察力。

    你对自己的感知非常清晰后,你就能够感受到了,能够以人为本,感受到个案的感受,能够对个案情绪有敏锐的感知。
    你就会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感知在哪里,他的世界在哪里,你就知道,哦,他是饿了,哦,他是愤怒了,他是渴了,你的滋养就会是有针对性的了。”
    正如罗杰斯说过的: 你越多的看见自己,越广泛的接纳自己,也就会越清楚的看见对方,也就会越清楚明白如何接纳对方

  • 真正的去跟大师们有一种融合,跟他们去拥抱,跟他们相融在一起,让他们真的成为你身边的一个人

    虽然他们在书里。不管这个人是来自于父母,还是督导师,还是其他,都是你的人本滋养者。

    然后你就可以随时的关照你自己,然后就懂得去关照对方,你的感知力便会被慢慢激活出来。

所有这些过程,如果都没有,你猛然进入咨询或治疗阶段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况。有效治疗的实现,也自然重重受阻。

Image



督导应该是获得人本滋养的一个有效来源,而不是抹杀感知力的权威

 呵护感知力 

如果督导是更权威性的,而不是人本性的

  • 最大的一点是会关闭你的感受力

    你不敢感受,你怕你的感受不符合规范,本来就已经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了,权威告诉你什么,那一定要拿笔、拿纸记好,下次就按照这个做。

    如果这样去学习,会不知如何开始,你会容易混乱

    因为督导讲的个案,可能与你面临的个案不是一个,当个案一变的时候,所有的维度都在改变

    人的感知和情绪是千变万化的,同样的场合下,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感知都会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疼痛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有从一到十的级别感知,更何况是人的情绪呢?

    我们每个人对一件事的接受度,即忍受力空间都是不一样的,更别提感受了


“你如果观察过孩子们学滑冰的场景,就会发现,有些孩子穿上冰鞋走上冰的时候,他就开始发抖,因为他站不稳,就会害怕摔倒,吓得想哭了。

有的就干脆趴在地上,这样最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不行动,就也不用承担后果,也不会摔跤。有的却觉得摔跤很好玩儿,越挫越勇,很开心,这是完全不同的反应,对吗?”

回到我们手上拿的个案,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是既然到了我们手上,那么他肯定不会是摔下去就很开心的,无非是这样几种:

趴在地上不起来的,站在冰上,浑身发抖不敢行动的,勉强行动就开始浑身冒汗,感觉压力山大的,还没摔倒就开始哭的等形式的。

所以,督导往往只能听你的故事,给予方向性的带领,但是感知力,你始终要相信你自己的,不要抹杀在咨询中你自己的感知力,感知力往往是打开有效治疗的钥匙。

Image
总结

关于当今中国青少年心理治疗的相关思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角度:

1.切入到点的倾听共情是第一步,具有方向性或针对性的清理是第二步。目前许多咨询所面临的阻碍是,拼命的给倾听与共情,但不能切入到点,然后就是缺乏第二步对的清理与看见,止步于此了。

2.不论是第一步的倾听共情,还是第二步的清理看见,都需要深厚的人本积淀作为基石。铺好这个基石的路径有身处富有滋养的人本环境,提升自我情绪的觉知力,与大师相融在一起,去寻找你的人本滋养者。

3.权威性督导,可以给出方向性的带领或指引,但也有个弊端,就是关闭掉你自己的感受力,而你的感受应该倍受呵护,它是通向有效治疗的一把重要钥匙。


Image

许蓓老师是一位拥有二十多年丰富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她一直致力于开拓当今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实践,并最终综合运用多种心理疗法的优势,立足于中国“家文化”的本土特性,探索出一条有效的疗愈之路。

本文是一位年轻的咨询师,怀着一颗深切的求教之心,针对当前“心理咨询无用论”的普遍印象,心理咨询从业道路上的道阻且艰,每个咨询师渴望使治疗真正实现的热愿,而发出的一些请教。 


The End

作者:许蓓

出品:许蓓心理工作室-心旅之航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