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惠尧:母亲今年95

 京都闻道阁 2023-07-10 发布于北京

京都闻道阁作者索引总目

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潮汕通往内陆西北方向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区路上,一批批逃难的潮汕人,为躲避日本侵略军残酷杀戕,不得不拖家带口纷纷逃离潮汕地区。
一天,天空乌云密布,天,就要下雨了,在逃难的路上,路上行人稀少,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身穿蓝色土布,身上已沾上尘土,黑黑而蓬乱的头发,遮掩着满眼泪珠,小脚穿着自制的花布鞋上沾满了泥土,一双无力的小腿慢慢向前移动,有气无力不停地用潮汕方言喊:“爸爸”“妈妈”。她满脸疲惫,只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向人求助,看得出来,这女孩已两天没吃饭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行程若从潮汕平原中部出发,到达客家山区少说也走了一百里以上的路程,真不敢相信这是只有五六岁女孩能承受的艰难困苦!
在荒山野岭的山路上,太阳向西边下沉,小女孩又饥又渴,只好坐在路旁,这时候的她,多么希望爸妈突然降临!她多么渴望亲人的呵护!随着夜色即将来临,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万般无奈下,她无能为力,只有听天由命。在昏昏欲睡中被人拉起背在身上,她睡了多久?走了多远?在路边把她捡到,送给兴宁县一大户人家,此人背走小女孩是何目的?他是女孩的恩人?还是图点利益者?她全然不知?在她的一生中许许多多刻骨铭心的事,至今仍然是个谜?
根据小女孩以后的追忆,和逻辑推理,小女孩于1929年9月20日出生在潮汕地区,她依稀记得家乡村前有一口大池塘,一棵大树长在池塘路边,家有父母兄妹,家人和睦,像她此时的年龄仍然在父毋的呵护下幸福的生活。
然而,世事无常,祸福难料。日本侵华战争早有预谋,其战略布置妄图从潮汕地区撕开口子,形成对华南北夹击之势,达到一举并吞、统治中国之目的。日本军队万万没有想到,潮汕守军英勇顽强抵抗,始终难于攻克。日军恼羞成怒,出动海陆空三军轮番狂轰滥炸潮汕地区城乡。据笔者查到的记载,仅1937年9月至39年6月间,日本军队空袭潮汕地区397批次,出动飞机803架次,投弹789次,炸死炸伤我同胞1300多人。还有300万人饿死,17万潮汕人为躲避战争而逃离家乡。

那个吋代,潮汕地区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白骨成丘山,苍山竟何罪。”更令人难于忍受的是“骨肉分离哭断肠,回天无力痛追伤。”小女孩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跟随父母 、兄妹为躲避日军空袭逃难途中失散,造成了终生与亲人不能团聚的遗憾和悲剧。
再接着说小女孩,那位汉子最终将小女孩送至兴宁一大户陈姓人家,自此小女孩好坏有个安身和吃饭之处。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小女孩不认识所有的人,不会讲也不会听客家话,她惊恐地望着陌生人,陈家早两年已收留了好几个女孩,这位小女孩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进来以后还算乖巧,但是,初进陈家几乎天天眼泪汪汪要找爸爸妈妈。有时坐在小板凳上不吃不喝,呆呆地流泪。幸运的是这家大户主陈先生从送人的嘴里大致已知小女孩的遭遇,心生同情,他让其他姐妹好生照顾小女孩。
冬去春来,花开花谢,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女孩慢慢地熟悉了同吃同住在陈家的丫环,一些长工的关心也令她懂得了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并等待机会寻找自己的父母亲,小女孩心情有所好转,在大人的安排下,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主人家和管家、佣人都体谅小女孩年小可怜,安排陪伴主人小子孙,扫扫地,搞卫生等轻松家务。
时光就像小溪流水慢慢流淌,小女孩在陈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过了十多年,小女孩在大人的互相照顾下长大成人,最大的变化是,随着周围环境和人缘的熟悉,她逐步走出与亲人分离的痛苦阴影,在陈家丫环的影响下.学会了人间礼仪、女孩子的打扮梳理,更多的是女孩必须会的针线活儿,以及农田插秧、除草、除虫、施肥、收割,蔬菜、蕃薯、黄豆、花生等的种植与管理,样样农活和家务都能看出她心灵手巧,堪称能工巧匠。
她,一个孤苦怜丁的女孩就是在悲惨与幸运,艰辛与快乐,痛苦与思念的交替中一步一步走过十多年。她,出身卑微,但是,内藏傲骨;她,孤单身薄,但是如梅花傲雪,饱经风霜。十七八岁的她 ,曾经的丑小鸭,一个可怜巴巴的小女孩,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虽不敢说貌若天仙,也算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更令人称赞的是小女孩那种贤妻良母类型的性格、脾气,日常生活中显示聪明伶俐,勤劳吃苦的优秀品质,深得陈家上上下下的喜欢。

话分两头,却说有一位男青年,二十五、六年纪,虽非风流倜傥,身材长相堪称标准,也算当地公子哥,是女孩追寻的对象,男家祖上三代均为书香门第,爷爷的上辈曾经是秀才,家开药辅,悬壶济世,家境殷实,他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人搭桥引线,这位公子哥与陈家小女孩私下相见,没有想到竟然一见钟情,情投意合。然而更没有想到的是,男方家人以女孩出身卑微而极力反对这门婚事。男青年虽然孝顺父母,但他更加懂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对恋人一起商议,女孩表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狐狸满山走”。
已长大的小女孩此时深受主人家的喜爱,她怀着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敬意,自然要投桃报李,临走之前特向主人拜别,感谢当年收留之恩,主人向她赠送了些许银襾,并祝愿她走向幸福之路。
一对深深相爱的恋人,毅然背井离乡,远走高飞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这对恋人,男青年就是我的父亲,从苦难中过来的小女孩便是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父母双双趟水过河,翻山越岭,徒步穿越粤北山区,历尽艰辛终于抵达粤北始兴县,父亲领着母亲拜见住在深山老林的外公外婆后,返回始兴县城,并租房住下,适逢该地解放,人民政府刚刚建立,鼓励民众开展经济建设,父母顺应时代潮流,做起百货生意,从广州进货,始兴县城卖出,当时山里的百姓陆续涌进县城购物,一片盛世。我们兄弟三人先后在此诞生,此后,母亲为照顾兄弟三个成了全职太太,父亲虽是一人操持生意,仍然顺风顺水,父亲在当地,小有名望,政府部门邀请父亲到县百货公司任职,父婉毅然谢绝。据父母说有算命先生称,我们兄弟三人是旺家福星,故深受父母宠爱。

好日子刚开始,父亲接到奶奶和姑母多次来信,称家乡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全民吃饭不用钱,要求全家返乡,1958年底父亲遵循母亲意愿,带着全家踏上返乡归途。
全家一路风尘扑扑,母亲牢记自己刻骨般的遭遇,一路强调父亲挑着行李前面带路,我左肩右斜背着小包紧跟父亲,母亲身背小弟,手紧紧拉着大弟的小手压后,一路除坐车,凡走路都是如此排列,可见母亲护佑全家的良苦用心。
全家连续三天三夜坐火车转乘汽车回到了故乡,出乎意料,家乡的现实给了父母当头一棒,人民食堂因经费和粮食入不敷出而宣告停办,提前进入共产主义是人为吹出的大气泡,为百姓画了个大馅饼,过去的宣传成了美丽的海市蜃楼。由于国际上苏联逼债,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人们生活极其艰难。我家更是首当其冲,掉入仅能维持生存的深渊。
全家五口仅有一间土砖房,开门一看,家徒四壁,没有任何家具,连碗筷瓢盆都得购置,父母亲所带的资金买了生活必需品和粮食后,便无分文了。
母亲对家境突变,嘴无怨言,内心被堵一样难受,婆媳关系矛盾颇深,但母亲始终忍让婆婆偏见、保持识大体姿态,与父亲共渡难关,默默地支撑这个家。父母几乎没休息便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母亲从小就开始做农活,所有活儿都难不了母亲,她每天头戴一顶斗笠,肩扛一把铁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夏顶烈日酷暑,冬冒刺骨寒天,干活从不偷懒,吃苦耐劳,农活做得又快又好,受到社员们的好评。每当生产队收工,母亲还要到山上找干柴烧水做饭,或者在山底下的平地上,开荒种菜、种木薯、地瓜、种花生黄豆狗爪豆等。回到家还没来得及休息马上挑水做饭。一天三餐天天如此。晚上还得烧热水帮我兄弟洗澡。此后还得洗衣服才能上床休息。
1962年小妹诞生,添了人气喜气,但是,也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父亲此时参加梅龙铁路建设,母亲生下小妹三天后就下地干活。母亲天天劳作,吃的是粥水粗粮,米糠野菜,付出的是汗水心血。每天睡得比狗晚,醒得比鸡早,却听不到她的一句怨言。尽管母亲天天为生产队尽心尽力,吃苦耐劳,换来的是每年都是超支户,每人每月平均十几斤稻谷,按此计算仅够维持半年时间的粮食。所以,缺粮严重威胁我们的生活,为此解决粮食短缺成为父母首要难题。

我父母为了孩子,宁肯自己忍受着饥饿,去找野菜,有时外出出卖劳力,每干一天也就六、七角钱,用低微收入换取大米杂粮来保证儿女的不饿肚子。为了省钱,全家穿的内衣内裤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制作。家里谁病了都是母亲找草药自治。那时,我们虽然家境贫寒,母亲从不干偷鸡摸狗、损人利己的勾当。她口中说不出响亮的语言,骨子里充满着不为穷变节,不为钱易志的品质。她平凡得如同田野里的小草,品格却值得儿女们的珍视和仰望。
母亲视儿女健康成长比自己生命重要。母亲没有文化,心里却比镜子还明亮,她懂得很多朴实的道理,对我们讲“生下你们,父母一定负责到底,只要儿女能健康成长,为母吃再大苦也是值得,她认为世道有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穷不生根,富不长苗。我家只要四个儿女争气,十来年一定有走出困境的希望,她认为四个儿女不是负担,是我家的镇家之宝。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母亲常年起早摸黑拼命劳动,她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她一个人靠自己的双腿双手,制出几千块土砖,只请一个师傅,和留在家的大弟,只花几百元钱盖起两间房。别的不说,只要看看她常年不穿鞋的双脚、双手长满厚厚的老茧,任何人看到都会心灵震撼,母亲一步一个脚印,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点一点为家庭创造物质财富。同时,她那心细如发的伟大母爱,时过境迁60年后的今天,仍然让我记忆犹新。1963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父亲在外做工,我家没钱买月饼,母亲煮了几条番薯,蒸了不到半斤米干饭。端到厨房门口的石墩上,每人分一条番薯,然后母亲轮流每人喂一口米饭,母亲一口不吃,眼睛饱含着泪花说:“母亲勤劳吃苦,拼命干活却买不了一块月饼,想想真没用,你们要记住,在农村勤劳不一定能致富,认真读书,读好书才有好的出路,今天埋头读书就是为了明天出头。”并且要我们记住“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我父母很少要求子女做家务,总希望我们多一些时间看书,做作业。另一件小事,让我至今难忘,尽管家境贫寒,每当开学,第一餐父母必做一桌好菜,少不了芹菜、葱炒鸡蛋、蒜苗回锅肉,菜色比过年还好,偶意读书要勤奋,因而从内心感谢充满智慧的父母。母亲用米饭番薯代替月饼,让我深深体会到母爱无私无声,无边无价,点点滴滴都是对儿女的呵护和厚爱。更让我深切感受到的是母爱的付出,在我们兄妹心中树起了顶天立地的丰碑,铸就了一座永远不倒的堡垒。
母亲经常要我们记住“积德人虽无人见,行善人自有天知。”“为人有德天成佑,行善无求福自来。”要求我们不要为了利益出卖良心,不要为了钱财算计他人。朴实善良是做人的品质,谁有困难都愿意帮助,她同情穷人,能帮则帮,从不求回报。母亲正能量的操守,哪怕挑两担泥土修路,这些微小的行为往往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她,是一位很不起眼的中国普通妇女,但她在我们心中更是一位伟大的、一位有钢铁般意志的母亲,她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我们兄妹成长的每一步。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家兄妹长大,我和小弟弃笔从军,家境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善,兄弟各自组建了小家。母亲已子孙满堂,住谁家随她意愿,但是,她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老窝,或许年龄原因,或许不想拖累儿女,喜欢安静独居。我们计划为她盖新房而遭到她的反对而作罢。母亲一生勤俭节约已成习惯,只好将老房翻新,从手机到电视,房间空调到厨房设备全都电器化,母亲自记今年95岁,但是,仍然头脑清醒,所有电器都可以熟练操作。生活自理,谢绝家人照顾,今年五月前每年都还养两三批土鸡给我们。这也许源于她生性豁达、宽容、广阔胸怀令她懂得知足当下,感恩过往。她最常讲的要感谢知冷知热的邻居,感恩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母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她的人生以苦难开场,她所经历的一切似乎是精心安排的戏剧,但是她曲折艰辛的人生从不对人讲述,包括她的下一代,今天笔者将她的经历告诉大家,目的就是在繁华盛世中勿忘国泰才能民安。同时祝愿我亲爱的平凡而伟大母亲晚年是一场完美喜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