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是“制科”出身,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黑龙江波涛 2023-07-10 发布于黑龙江

苏轼苏辙兄弟决定抓住机遇,专心备考,争取在制科考试一举夺魁。

嘉祐六年(1061)七月即为应试之期。

苏氏兄弟要参加考试,首先是要解决推荐人的问题。这个不难,毕竟此时的他们已名震京师,作为对苏氏兄弟极为赏识、进士考试时又是他们座师的欧阳修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推荐人。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名气已经到了有官员反过来求当推荐人的地步。苏辙在去吏部报道时,遇到了一位叫杨畋的吏部官员,他主动向苏辙提出了当他们兄弟推荐人的请求。毕竟苏家兄弟已是众人眼中的明日之星,作为他们推荐人倒也是青史留名的机会。

同是“制科”出身,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清平乐》剧照

还有一条记载也很有意思,据说这次制科考试的消息出来后,很多进士争相报考,一时竟多达33人。宰相韩琦一看人这么多,便忍不住吐槽了一句,说现在年轻人真没有自知之明,明明知道苏轼、苏辙在此,竟然还有这么多人跑来竞争。没想到韩琦这话一传出来,人数竟然散去大半,毕竟与大红人苏轼同场竞技,基本等于陪跑。

苏家兄弟的实力名不虚传,缴进辞业,50篇策论是过去一年在怀远驿就仔细斟酌打磨好的,很快就通过第一关。接下来是难度系数最大的第二关,嘉祐六年(1061)八月十七日,秘阁正式开考,考官为吴奎、杨畋、王畴、王安石。这次“秘阁六论”考题为《王者不治夷狄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刘恺丁鸿孰贤论》《礼以养人为本论》《既醉备五福论》和《形势不如德论》。六论之考点如同前文苏轼自己所说,毫无范围,无所不问,但有一点要求明确,就是所用典故必须明确出处。这是一次落榜率极高的考试,最终报名的进士中只有三人合格,即苏轼、苏辙和王介。苏轼的六论中,只有《形势不如德论》一篇因交代出处不够明确,被判不合格,其余皆通过。这也能看出秘阁考试之严苛,不能像以前那样拿《后汉书·孔融传》的典故来“活用”就能想当然。相比之下,弟弟苏辙的六论虽然文采稍逊于苏轼,但交代之出处无一出错,作为一份答卷而言显然更为合格。

同是“制科”出身,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苏轼像

无论如何,兄弟二人都顺利通过了这座千军万马争夺的独木桥。八月二十五日,苏氏兄弟与同样通过秘阁考试的王介一起进入崇政殿,进行最后一关“御试对策”。宋仁宗亲自莅临现场主持,考官有胡宿、沈遘、司马光、范镇、蔡襄,由考官胡宿起草《策问》,根据当时的时局、政治、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提问,让考生们一一加以回答,相当于政策建议,而后串联成文提交。这次苏轼果然不负众望,被考官们一致通过,推为第三等。大宋开国以来,只有景祐元年(1034)吴育一人获得过第三等,因而这次苏轼再获第三等评定,可以说取得了显耀当世之成就,说他是大宋第一考霸,大概没有人敢不服。

同是“制科”出身,苏轼得了状元级别官职,苏辙为何辞官不赴?

相对而言,弟弟苏辙的等级评定就较为曲折。主要是因为苏辙对策中对朝廷批评较为犀利,司马光非常欣赏这位年轻人的锐气,认为他“最为切直”,将他考为第三等。但范镇和蔡襄等人以为不妥,商议后将苏辙考为第四等。胡宿反对得更为激烈,他认为苏辙之文策语不逊,应该打入第五等,也就是不合格。不同考官之间意见分歧如此之大,一度争执不休,旷日持久,最终闹到仁宗皇帝面前,由皇帝亲自定夺。好在此时杨畋出来为苏辙说情,他把话说得很巧妙,认为苏辙如此激烈的批判仁宗皇帝都能包容,这是明君所谓,应该让史官记录下来。这么一说仁宗也不好意思让苏辙不合格了,最后与王介一样,考入第四等。

通过制科考试后,苏轼已是“制科”出身,接下来自然要改授官职。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理评事为阶官(从八品下) ,凤翔府判官是具体差遣的职务。这个待遇在北宋前期进士科只有状元郎才能得到,可以说非常优厚。相比之下,苏辙在评级、制词等扯皮了很久之后才通过,最后授予的“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也比苏轼差很多。这令苏辙非常介怀,于是以“养亲”为名义,辞官不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