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宗元: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3-07-1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说到孤独,这可是现代“鸡汤”文的热门话题。

失业失恋了会孤独,到缅北“上班”会孤独,小猫小狗丢了也会孤独------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你,生活的本质就是独自地生活、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高级一点的,还有人说,孤独是爱意味深长的馈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更绝:“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听罢,你恍然大悟,还真是的,生死之外都是擦伤,孤独算个球嘛。

第二天一觉醒来,昨天的“鸡汤”已消化殆尽,你睡眼惺忪,就一个人干躺着,好孤独呀,不由地唱起:一个人的孤独要我如何守护,就算借酒一壶也抵不掉的愁-----

孤独当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很会孤独: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酒没人陪,我是多么地孤独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连鸟都不鸟我,我是多么地孤独呀。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生天地间,就我一个人哭,我是多么地孤独呀。

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大半夜的,好冷,只有幽人对孤鸿,我是多么地孤独呀。

-----

但如果要论史上哪首古诗最孤独,广大网友认为,非柳宗元的《江雪》莫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就像拍电影,一个长镜探向远方,千山暮雪,万径如练,鸟人俱无,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镜头再回拉、聚焦,一叶舟,一蓑翁,垂纶而钓。天地仿佛被冻住一般,只有雪还在簌簌地下着,落到江面上,落到蓑衣上,落到眉梢上,落到钓杆上-----

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荒寒寂芜的境界,鸟飞绝,人踪灭,世界似乎没了生命迹象,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一种末世的悲凉色彩涌上心头。

下联笔锋一转,茫茫天地间,一披蓑老翁,江舟独钓,远远看去,不过就是一个小黑点而已,但这个小黑点,又像黑暗中的一豆微弱火苗,顽强地劈开厚重的黑暗,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它孤独,却又凛然而淡定。

这首《江雪》还是首藏头诗,四行诗的第一个字串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和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契合。

清代学者沈德潜评论《江雪》“清峭已绝”。天才如苏轼,对这首诗也是推崇备至:“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

问题来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写出史上最孤独诗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吧?那么,柳宗元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又在什么样背景下创作了《江雪》?

我们知道,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给唐王朝留下三大后遗症: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专权,三是朝内党争。

德宗朝后期已无力征讨藩镇,不得不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这让藩镇更加嚣张跋扈,他们向朝廷秀肌肉竖中指,并和内廷宦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干涉朝政。

德宗重用宦官,并开启了宦官统领禁军之先河。从此这帮鸡飞蛋打身残志奸的家奴,手中握着枪杆子,好像自己也要当一回男人似的,他们为所欲为,在中唐、晚唐宫廷中制造一起又一起血案,弑宰相弑皇帝的事也时有所闻。

为改变这种局面,自然有有识之士站出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应运而生。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二月,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经过25年的漫长蛰伏等待,终以44岁高龄带病登基,是为顺宗。

唐顺宗性格宽仁,富有谋略,甫一即位即下定决心铲除官宦势力、平定作乱藩镇、中兴大唐,并任用自己最为亲近的王叔文主持改革。

而年富力强、仕途上顺风顺水的柳宗元,旋即被王叔文招至麾下,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他和王叔文、王伾、刘禹锡被称作“二王刘柳”,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三十三岁的柳宗元何德何能,能堪此大任,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这要从柳宗元的人生经历说起。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柳宗元的家族为著名的河东柳氏,一个传承百年的高门望族,只是到了柳宗元这里,河东柳氏已经衰落,“五、六世以来,无为朝士者。”柳宗元一生也从未到山西老家去过。

父亲柳镇明经出身,只是一名地方小官,后来到朝廷做过殿中侍御史,官阶从七品上。

柳宗元出生时,距“安史之乱”平定已10个年头了,但天下并不太平,朝廷和藩镇之间的围剿和反围剿斗争日渐激烈,烽火四起,兵戈不息。

在柳宗元出生三年前(770年),大诗人杜甫在饱尝无尽的战乱之苦后,无声无息地逝世于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令后世唏嘘不已。

可以说柳宗元是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身为地方官的父亲肩负保境安民之责,和家人是聚少离多,对柳宗元进行启蒙教育的,是其母卢氏。卢氏也出身士族家庭,知书识礼。

待年岁稍长,柳宗元就跟随在做官的父亲身边,辗转游学于武昌、南昌等地。得到学力深厚的父亲指点,柳宗元在学业上突飞猛进,名噪一时,“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

柳镇虽然官小,但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因得罪权臣被陷害贬官,柳镇不屈服不妥协,他对柳宗元说:“吾目无涕”。

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柳宗元,柳宗元最终也成为一个忠耿正直、不畏权贵、心系万民的好官。

785年,“泾师兵变”后的藩将李怀光发动军事叛乱,被围剿,李怀光在河中府被困身死。

正在南方游学的柳宗元,代崔中丞写了《贺平李怀光表》上奏皇帝,此《表》系用骈文写成,措词练达,对仗工整,气势充沛,是今天可以见到的柳宗元最早作品,这时的柳宗元年仅十三岁。

柳宗元在十三岁就有人请他给皇帝写奏章,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在古代“神童”级别才子那里实属正常,杜甫七岁作诗,韩愈七岁属文,李白十五岁“作赋凌相如”等等。

柳宗元年少成名,与柳宗元同时代的文学大家韩愈,盛赞柳宗元“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贞元九年(793年)二月,21岁的柳宗元在长安进士及第,与他同榜的还有22岁的刘禹锡,而和刘禹锡同龄的白居易则是7年后才考中进士,29岁的他傲娇地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柳宗元@白居易:乐天哥,沉住气,我考中进士后说过什么吗?

唐代举子考中进士后,并不能像宋代那样马上授官,还需要通过吏部考试。考试对于才子柳宗元来说,那是so easy。只是,就在柳宗元紧锣密鼓准备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时,父亲柳镇突然病故,柳宗元不得不终止考试,为父守孝三年。

798年,26岁柳宗元博学宏词科及第。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柳宗元年长5岁的老大哥韩愈,进士考试考了四次、博学宏词科也考了四次,前前后后考了15年,在长安苦苦奔走十年之久,竟不能谋得一官半职,直到34岁时才被授官国子监四门博士。

柳宗元博学宏词科及第后不久,授官任集贤殿书院正字,负责校对经籍,管理皇家图书,相当于国家图书管理员。众所周知,图书管理员岗位潜力无限,前途可大可小,一切皆有可能。

只是不幸的是,柳宗元任集贤殿书院正字第二年,和他结婚不到四年的夫人杨氏病逝,且没有子嗣,柳宗元此后也终身未娶妻(纳过妾)。

和韩愈相比,柳宗元的仁途则顺遂多了,他从集贤殿书院到蓝田县尉,再到监察御史,总共不到五年。接着监察御史也只做了两年,又升任礼部员外郎,从六品上,他的父亲在官场上奋斗一辈子,也不如他现在的官职高。

值得说一下的是,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县尉后,因才高名显,被京兆尹韦夏卿借调到身边当秘书。

这韦夏卿有个女儿叫韦丛,20岁时嫁给了尚未取得功名的诗人元稹。韦丛英年早逝,元稹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悼念亡妻,没想到这两句诗一不小心流传到现在,成了千古名句,可以说人人都会说会用。

柳宗元任监察御史后,历史上最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他的死党刘禹锡、老大哥韩愈也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结果三人在同一部门上班,这下好了,这三铁哥们天天胡搞在一块,人称“三角铁”,这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奇观。

当然他们三人在一起不仅仅讨论文学问题,在政治上,他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藩镇割据、宦官干政、朝内党争等国家存在的弊端进行了热烈讨论,强烈地表达了革新决心。

他们一腔热血,心理上盼望着建功立业,强烈的功名心又促使他们急于把仁政救国的理想付诸行动,使国家早日再现初唐盛象。

柳宗元提出的“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仁政民本”等思想,在朝野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获得广泛关注。

接上文②,柳宗元年少成名才华崩溢、仕途上顺风顺水,特别是他的革新决心和理念,成功地引起了王叔文的注意,从而得以进入权力中枢,和王叔文、王伾、刘禹锡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主政改革。

改革光有核心当然不行,还需精英人才的加入,更需要朝中元老重臣支持。革新集团又吸引了如韦执谊、韩泰、陈谏、程异等一批才干加入。

不过王叔文的改革集团人员组成,以御史台和六部中下级官员为主,声名时望尚不足以折服群臣。于是王叔文又将德宗朝因直言而遭贬斥的名臣,如陆贽、姜公辅、郑余庆等人,召回朝廷再充高位。

新政在顺宗支持下轰轰烈烈展开了,减赋税,遣宫女,惩贪官,罢宫市,放逐五坊小儿-----这些新政举措迅速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虽然这些举措赢得了民众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宦势力,但对于改革的核心——军权却还牢牢掌握在官宦手中,这也是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值此改革紧要关头,顺宗不顺,带病上岗的顺宗病情突然加重,已不能理事。再加上革新集团内部又发生严重内讧,王叔文掌掴宰相韦执谊,韦宰相差点被打哭,这才叫“扇”人泪下。

宦官趁机勾结藩镇及朝中保守势力逼宫,扶持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宪宗。

唐宪宗对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深恶痛绝,很快下诏,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贬王伾为开州司马。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至此,持续仅146天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第二年王叔文即被下诏赐死,王伾也死于贬所。

当王叔文失势几乎已成定局的时候,柳宗元完全有机会和革新集团分割脱离,甚至反戈一击,就像历史上那些善于看风使舵的投机者一样。

就在很多人纷纷开脱和王叔文关系的时候,“死心眼”的柳宗元却逆向而行,称与王叔文“亲善”,仰慕他的才能,还说提拔自己做礼部员外郎的就是王叔文等等。

这等于公开向朝廷叫板,王叔文做的没错,自己做的也没错,参加革新集团是为了实现仁政救国的理想,是为了中兴大唐。

在理想信念面前,“性又倨野,不能摧折”的柳宗元,纵然受尽百般冤屈打压,也绝不会向权贵妥协低头,就像当年他父亲被人陷害贬官时说的那样,“吾目无涕”。

旋起旋灭的“永贞革新”,不过就是时代的一粒灰,但当它落到失败者头上的时候,那就是一座山了。

人生如梦,似幻不真。昨日还是朝廷新贵、革新功臣,人人追捧,今天就“群言沸议,鬼神交怒”、“名益恶”,人人追打,沦为朝廷罪臣,贬逐永州。

柳宗元作为家中独子,两个姐姐也已病故,他不得不带着年迈的老母亲踏上漫漫贬途。

永州远离京城,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还有蛇虫野兽出没,属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是唐朝放逐贬官的地方。

初到永州的柳宗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好寄宿寺庙。老母亲受不了永州炎热潮湿气候,加上缺医少药,第二年五月不幸去世。

这是柳宗元到永州后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如果不是受自己贬官牵连,母亲也不会到永州这地方,她应该在长安安享晚年。每每念及此事,柳宗元悲痛不已,心中充满深深的内疚。

而在母亲去世四年后,柳宗元还未从悲痛中走出,十岁的女儿和娘也在永州夭折。

柳宗元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对永州也是水土不服,加上亲人的离世、贬官的郁闷,万千愁绪消沉度日,柳宗元大病一场,三十多岁的他未老先衰憔悴支离,牙齿稀疏松动、两鬓斑白,看了直叫人心疼。

屋漏偏逢连夜雨。806年八月,宪宗下诏:左降官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作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柳宗元有着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不愿轻易退出政治舞台,不愿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他在政治上狠狠地栽了一个大跟头,但他还是存着一份念想,渴望有一天能够重回长安东山再起。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相当于给他判了个无期、伤口上又撒了把盐,性格不算开朗、情感比较内向的柳宗元,更加郁结不发了。

对古代士人来说,写诗赋文从来都不是职业,做官才是。柳宗元年少得志,在长安文坛是名副其实的红人。但对柳宗元来说,他的人生理想是“修齐治平”,是要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写诗赋文只是工具而已。

而今,被贬永州,不能从政,过的是非官非民近于囚徒的生活,看不到任何被重新启用的希望,政治理想几近破灭,“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又该何去何从?

历史无数事实一再证明,一个个文雄诗杰,无不是在苦难中涅槃重生。他们的成名作无不是“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春秋》、《离骚》、《史记》等等。正如欧阳修所说“殆穷者而后工也。”

前文提到的杜甫,在饱尝战乱、历尽人间艰辛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下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不朽篇章,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

柳宗元也像苏轼被贬黄州时一样,于诗文中寻求与命运和解,在文学上迎来自己的创作高潮,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作于永州十年。“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政治理想的幻灭,他从追求事功转向从事著作。

在永州,“闷即出游”的柳宗元,和朋友游山玩水,借以排解胸中块垒,并用散文来描写自然风物,结果无心插柳,他写的山水游记取得空前成功,获得广泛好评。

柳宗元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山水游记作家,并为今后山水题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他所写的游记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永州八记》,其中的《小石潭记》因入选教科书更为我们所熟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青葱岁月的学生时代,朗朗的读书声,荡起了满满的青春记忆,青涩的你,同桌的她,还有留着蘑菇头的班主任-----

当然柳宗元写这类游记并不是徐霞客式的游记,你读《小石潭记》只看到它所谓的美,那是肤浅的,这“美”的背后,那颗孤独的灵魂才更应该被关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怎么也读不出美来。

柳宗元在永州还写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如《蝜蝂传》、《罴说》、《黔之驴》等。

柳宗元写这些寓言故事,本意当然也不是讲给小朋友们听的,还是属于他个人的“吐槽泄愤”。他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些动物形象,如虎、驴、蝜蝂(一种小虫子)、麋等等,通俗流畅、寓意深刻,鞭挞了现实中丑恶的人情事态,并对政界腐习陋俗进行批评。

柳宗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寓言作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大于诗,他在永州创作的《江雪》一诗,说孤篇盖全唐那有点过,但它的确在唐诗坛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称得上“最孤独的诗”。

图片

柳宗元在永州除了游山玩水外,还与刘禹锡、韩愈等人展开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这让他的生活充实了不少。

大唐诗坛盛产“Cp”,盛唐有“李杜”、“王孟”,中唐有“元白”、“刘柳”等。这“刘柳”指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这对好基友的人生经历简直要雷同了,以至于在写这两个人的人物志时,很多内容直接copy,省了探花郎不少事,哈哈。

柳、刘二人都出生于中小官僚家庭,都年少成名,都是家中独子,一起考中了进士,一起参加工作,甚至还在同一部门任职。二人政治理念相近,一同参与“永贞革新”,一同被贬,一同复职,再一同被贬-----

就像网上所说,“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xxx,一起分过赃。”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长德),二地相距还不算太远,二人书信往来频繁,除了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勉励外,学术探讨则为主要内容,当然还有他们的老大哥韩愈也经常参与讨论。

我们知道,柳宗元不但是文学家、思想家,他还是哲学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论者。

柳宗元著有《天说》、《天对》,对天命论展开批评,反对“天人相应”论,认为天不过是一种自然物,没有意识、没有意志。

刘禹锡赞成柳宗元的“天人相分”论,但他又和柳宗元有所不同,他写有《天论》,坚持“天人相分”论的同时,又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观点,柳宗元坚决不同意,为此,二人你来我往争论不休。

而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对佛教深恶痛绝,连佛骨都敢烧的韩愈,却主张“天人相应”论,认为天是人间的主宰,它在暗中主宰和决定着人间的命运。

韩愈的有神论主张,当然遭到柳宗元、刘禹锡的一致痛批。

而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柳宗元又和佛教很亲近,对佛教迷信采取谅解容忍的态度,这又多么令人费解。在如何对待佛教上,柳宗元和韩愈可以说观点完全相反,二人免不了又要开撕。

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三人关于天人问题的论战、柳宗元和韩愈关于佛教和儒学关系的论战,彼此言辞激烈、“出言不逊”,丝豪不给对方留面子,颇有魏晋“清谈”的味道,但这只是限于学术上的讨论,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君子之交。

柳宗元临终托孤,最先想到的人就是刘禹锡和韩愈。

柳宗元和韩愈虽然在对待佛教的问题上意见相左,但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二人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是并肩奋斗的领袖。

所谓古文,指的是先秦和西汉的散文,因为先秦和西汉的书面语是散文,只是自东汉开始,经魏、晋、宋、齐、梁、陈、隋共八个朝代数百年间,在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骈文。

后来,苏轼称颂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这八代就是上面提到的八代。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骈四俪六,形式僵化、内容空洞,严重阻碍了文章的表情达意和思想情感交流。

为扩大文章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韩愈率先“揭竿而起”,在中唐掀起了古文运动,提出了“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主张。

作文中唐文坛中流砥柱的柳宗元,积极响应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了“文者以明道”,这就是后来宋人所说的“文以载道”。

古文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它既是文学运动,也是思想运动,这次运动中产生的思想,最终形成了宋代的理学,即新儒学。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柳宗元并非只“领导”不干活,他率先创作了丰富的优秀作品,除了上边说到山水游记、寓言故事外,还有大量的论说类杂文,如《贞符》、《封建论》、《时令论》、《断刑论》等等。

柳宗元、韩愈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中国最大的散文家。柳宗元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唐宪宗自己打脸,对“永贞革新”中被贬骨干所说的“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失效,下诏召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回朝待命。

唐宪宗之所以改变初衷,主要原因是一些主持公道的贤臣劝谏,八司马毕竟是国家栋梁之材,在远州为官十年实属不易。

饮冰十年,热血已冷。屏居永州十年的柳宗元,怆然孤寂,政治热情消褪殆尽,幸好还有一只笔、还有刘禹锡、韩愈这些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朋友,温暖抚慰着他那颗冰冷的心。

收到返京诏书的那一刻,柳宗元还是禁不住哭了,回长安不敢奢求政治上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能回到长安故里的老宅足矣,那里是他出生的地方,那里有他童年的记忆,那里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曾经的热血青年、伟大的青春梦想,如同狂风扬沙,不知所踪。经过十年风雨淋打,人还在江湖,却早已褪去了年少的锋芒。但能回长安总归是希望,柳宗元兴奋地写下了《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希望来了,绝望还会远吗?对柳宗元来说,希望有多大,绝望就有多大。

回到长安不到一个月,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官员因刘禹锡的一首桃花诗——《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被政敌诬告“无悔过之心”,再遭贬放。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宪宗就像打高尔夫,规则是能打多远就打多远,把他们一个个又抡向了更加遥远而荒凉的岭南。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虽然升官了,但离京城更偏更远了,“官虽进而地益远”。

谁是真正的朋友,只有在你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出来。刘禹锡写桃花诗“惹祸”,柳宗元非但没有半句抱怨,还主动替刘禹锡着想。

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比柳宗元的柳州更远条件更艰苦,柳宗元担心刘禹锡的老母亲受不了这番长途折腾,他上书朝廷,请求和刘禹锡对调,以柳易播。

虽然朝廷未准,但将刘禹锡调到条件稍好的连州任职,这显然是柳宗元上书发挥的作用。其实柳宗元自己身体也不好,但他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刘禹锡的八十岁老母。人生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后来韩愈也为柳宗元的义举点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因柳宗元、刘禹锡同时被贬岭南,一个柳州一个连州,这对难兄难弟结伴南行,这是他们二人难得的相聚时光,快乐自不待言。

只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到了衡阳后,必须分手了,二位老友洒泪而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柳宗元挥笔写下了《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日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晚岁当为邻舍翁”,等咱老哥俩退休了,一块买房做邻居好不好?只是这个稀松平凡的小愿望,柳宗元却永远无法实现了。这次分手,不曾想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尘事茫茫,每一次离别,都有可能是永别,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所有相聚的时光。

初到柳州,作为刺史的柳宗元,在僚属的陪同下登上了柳州城,举目四望,茫茫沙野,想到和自己一同被贬放的刘禹锡等四位同道好友,如今又天南地北星散四方,何时能再见再叙“袍泽”之情?

柳宗元慨叹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我们喜欢一个文化名人,大都是始于才华,终于德行,最后征服我们的还是他的德行,往小讲看他是如何对待朋友的,往大讲看他是如何对待人民的。

历史上有才无德的小人何其多也,李斯、宋之问、蔡京、秦桧-----就像拉稀,滴滴拉拉绵绵不尽。

柳宗元能名留青史,他的文学思想哲学成就只是其一,更重要是他的忧国忧民、他的“仁政民本”思想。他在“永贞革新”前就讲过,“致大康于民”、“心乎生民而已”、“无忘生人之患”。

且看他在柳州的政绩:

一是废除奴俗,解放奴婢。唐朝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极其讲究门第出身。虽说唐朝是封建经济发达的社会,但还存在着古代奴隶制的残余,奴婢就是其中一种。

远离帝国中心的柳州,奴婢盛行,地位低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且奴婢是终身制的,一人奴婢,他的子子孙孙都是奴婢。

拥有奴婢的大多是豪强地主,他们蛮霸一方,欺压百姓。柳宗元不畏权贵,规定奴婢可以用钱或通过做工来赎身,赎身后变为良人,禁止贩卖良人作奴婢,从而在事实上否定了奴婢的终身制。柳宗元这一壮举,获得后世史书热情称颂。

二是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生活。通过种柑橘、种竹、种柳、在城里打井等举措,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三是兴办学校,恢复“府学”,提倡文化教育,在帝国僻远地区,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破除用鸡占卜和杀牲口祭神等迷信陋习,提倡医学,推广验方。

柳宗元在柳州四年,作为官员,他缺少的是奴颜和婢骨,有的只是精于州务,勤政为民。在有限的为官经历中,将他的民本思想发挥到了极限。

他始终站在人民一边,抨击苛政为民发声,就像他在永州时写的《捕蛇者说》,那句“苛政猛于虎”的鞭挞声言犹在耳。

柳宗元去世后,柳州各族人民都自发地怀念他,宋代建有“思柳亭”,清代重建的“思柳轩”到今还座落柳州市柳侯公园内。

到柳州后,柳宗元的健康状况愈来愈差了,几乎是百病缠身,可他宁愿自己受折磨受委屈,也不愿辜负人民,“许国不为身谋”,拖着病体,操劳政务。

在政治上,唐宪宗对“永贞革新”中的“罪臣”一直耿耿于怀,加上反对派从中阻挠中伤,柳宗元重回长安变得遥遥无期。“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官场失意、羁旅他乡的忧思一同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却像寒秋一样,叫人意绪迷乱。

百花盛开,满园春色,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摧残了百花,榕叶满庭瓢零,黄莺乱飞凄鸣。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病痛折磨、政治失意,让他忧愁万分、心烦意乱,这又加剧了他的乡愁,我这白发“老人”时日不多了,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

我的愁肠呀,只能用海畔那些如剑尖山来收割。我要化作千千万万个我,散落到各个峰头,去眺望我的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元和十四年(819年),预感时日不多的柳宗元,从容地料理后事,他将自己整理好的作品寄到连州刘禹锡,让他帮忙成集;再将四个未成年的子女托付给刘禹锡、韩愈。

在长安的吴武陵、裴度等人,此时也在四处活动,为柳宗元说情,要求把柳宗元调回长安。只是还没来得及调用,柳宗元就在柳州病逝,凄苦半生,年仅四十七岁。

连州任上的刘禹锡,正在从连州扶母亲灵柩回洛阳,途经衡阳时,他听到柳宗元去世的消息,“惊号大哭,如得狂病”。

四年前我们在衡阳分手,如今却再也见不到你了,“千里江蓠春,故人不可见。”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子厚呀,我们不是约好退休后做邻居的吗?你怎么可以爽约呢?你才47岁,不应该这么早走呀-----

柳宗元为官一生,却清贫如洗,死后连丧葬费都付不起,后来靠桂管观察使裴行立、老友刘禹锡等人的帮助,灵柩才得以回归长安故里。

刘禹锡料理完母亲、柳宗元后事后,将柳宗元几个孩子接到身边,视同己出、悉心教养。多年后,受刘禹锡言传身教的柳宗元儿子柳周六,与韩愈之孙韩绾中同榜进士,再谱老一辈的仕林佳话。

而刘禹锡受柳宗元生前所托,历时五年,终将三十通柳宗元文集整理完毕,即《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能拜读柳宗元诸多好文,理应感谢知情知谊的先贤——刘禹锡!

韩愈也为柳宗元写了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评其文“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赞其品“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柳宗元是十分不幸的政治家,仕途起落落落-----他也是有争议的思想家,他更是声望昭扬的文学家。

“因政治斗争的失败,使他始终玉洁的人格,蒙受了千年污蔑。”(黄云眉语)

吹尽狂沙始到金。正义永远不会缺席,历史终不会辜负每一位伟大付出者。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今天,不仅仅是柳宗元的作品进入到千家万户,更重要的是,他襟怀天下一心为民的道德操守,深深地感染着教育着每一个人,正如韩愈所说:“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诚哉斯言。

<>

如果喜欢,就请你给个转发,谢谢。图片

参考资料:《柳宗元传》刘光裕 杨慧文 著

作者:探花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