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性味苦寒,能泄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用于脑出血,胃出血,咳血

 15210688335 2023-07-10 发布于北京

大黄性味苦寒,能泄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神农本草经》载:大黄 “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读《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发现,仲景对大黄的运用独具匠心,考《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仲景用大黄者有数方,兹举例如下。



(1)大柴胡汤 此方由大黄、枳实、柴胡、黄芩、芍药、半夏、姜、枣组成,乃和解少阳与泻阳明里实二法之合方,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



证见寒热胁痛、口苦、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2)大陷胸汤 此方由大黄、芒硝、甘遂组成,能泻胸中实邪,使其从二便出。



(3)大黄附子汤 此方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为温下冷结之方。



《金匮要略》用以治腹满寒证,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舌苔白者。



(4)三承气汤 众所周知,三承气汤分别是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及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甘草组成,能泄热和胃,软坚泻下。



《伤寒论》用以治因胃肠燥实,热郁于胃,气滞痞满不甚的阳明胃肠燥实证。



小承气汤由大黄、枳实、厚朴组成,能泄热行气,消痞除胀满。



若燥热郁结肠胃,腑气失通,大便初结,虽硬尚未成燥屎,症以痞、满、实为主,宜此方。



大承气汤由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组成,是三承气汤中泻下能力最强者。



仲景论述大承气汤证有十余条,总为阳明里实,肠中有燥热之邪,见痞、满、燥、实、坚等症,甚则狂妄谵语。



此时当用此方泻之,使邪热去,燥实通。



(5)大黄牡丹皮汤 此方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组成,能泻火解毒,泄瘀热,消痈肿。



《金匮要金匮要略》将其作为治疗肠痈的专用方剂。



(6)三物备急丸 此方由大黄、巴豆、干姜组成,亦为温下之方,主用大黄配巴豆,治疗心火急病、暴病百出。



《金匮要略》用以治卒然心腹胀痛,脘腹胀满凸起,二便不通,甚则痛如锥刺,面青气急,口噤,舌苔白,脉沉紧者。



仲景示人以法,巧用其药。大



黄可走可守,斩关夺将,举例如下。



1.峻下



峻下热结时,大黄常配伍芒硝使用。



大黄、芒硝均为攻下药,二者配伍治疗阳明腑实病证,以涤荡肠胃实热燥结而泄热通便。



大家普遍以为,“痞、满、燥、实、坚” 是使用大承气汤的准则,而余有自己的一套使用标准。



我认为,临床俱见 “痞、满、燥、实、坚” 的患者并不多,但仍有使用大承气汤的机会——如果体质强壮之人,出现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弦滑有力即可使用。



大承气汤也可以急下存阴。



峻下冷积时,大黄常以大黄配伍附子使用。



对于脏腑间沉寒痼冷、夹有积滞而成冷积里实者,下之则阳气亦再度受损,温之则积滞难去,故仲景取大黄、附子,创温下之先河。



如果是老年人,正气本虚,出现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出现弱而沉取弦滑的情况,可用之。



2.活血止血,引血下行



脑出血急性期时,气与血并于上,使人薄厥,当引血下行。



若有大便不快症状,可重用大黄20 ~40g,引痰热下行,腑气一通,急病即缓。



以此思路治疗脑出血效颇佳。



余临证常用三黄泻心汤治疗胃出血;



重用大黄加用三七、白及治疗肺络出血。



大黄,大苦大寒,走而不守,每每用于止血。



每遇支气管扩张,经常反复发作的大咯血,可用生大黄20g 配花蕊石。



另外一组是桑白皮配合欢皮。



第三组是黄芩配仙鹤草,严重者合用十灰散或生地榆,一般用一至两剂,咳血就会停止。



使用技巧是大黄一定用20g,取其火降血下之功,出血最主要的治法就是火降血下。



另外,上消化道大出血,我们常用大黄5g、白及5g,研成细末,每天口服4 次,止血效果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