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豪刘禹锡晚年一首非常励志的诗

 凤凰山居士 2023-07-10 发布于江西

2023-07-09 05:00

  若论诗词界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无疑是词作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我最钦佩的人,刘禹锡当之无愧是诗作界的杰出代表人物,同样是我十分钦佩的人。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其豁达豪迈世所公认。最早给出其“诗豪”评价的人,是其一生挚友白居易。白居易当时的评价大致是:刘禹锡是诗人中的豪杰啊,他的诗锋芒严密,当今很少有人能与他媲美。确实如此,刘禹锡的诗歌以精炼含蓄著称,据相关资料统计,刘禹锡流传至今的诗词一共有800多首,其诗风格多豪迈之气,即使在多年贬谪生涯中起落的人生,却始终乐观、豁达,潇洒过一生,尽显古时儒士威武不屈,百折不挠的气节和精神,因而被后世之人誉为“诗豪”。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两人又是诗坛宿将,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老矣,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对于老病,白居易有时很通达,有时也不免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刘禹锡便写了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作为答诗。诗作原文如下: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谁能没有顾虑,担心自己要衰老。老了不要紧,关键是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越来越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经历过太多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刘禹锡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一首即事感怀的五言律诗。整首诗阐明了他自己旗帜鲜明的观点,他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但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老病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经历大半生贬谪流离,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在那个人均寿命极短的年代,这已经是大半截身子入土了,但面对白居易抱怨伤老时,刘禹锡却写下这首豪迈积极的诗篇。刘禹锡觉得,老是老了,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比如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不要过份的忧老唉叹。特别是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很有警策意义,也是豪情万丈。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就不如坦然面对。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关键在于个人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了年纪的人,都要面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习刘禹锡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现并发扬自己的年龄优势,少一些哀叹和忧伤,多一些淡然和豁达,惯看秋月春风,笑对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