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规律实际上是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的运用。在我看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发展自身的过程。这些问题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理论自身内部的问题,另一类是理论运用于实践时所产生的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前一类问题解决的是理论所存在的逻辑矛盾;后一类问题解决的是理论所面临的现实矛盾。通过解决一个个矛盾,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得以完善,逐渐地趋于成熟,并提高了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但是,任何一门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都不是万能的,都存在局限性,这即是说,它们都面临着一些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的矛盾,而只有新的理论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这就出现了新旧理论相互竞争的局面。而解决二者究竟谁更科学的问题,根本上要靠哪一个对问题有更好的解决能力。 鉴于任何理论都存在着自我防护的机制,都有可能貌似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就需要对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界定。在我看来,哪一个理论更具解决问题的简便性,更具预测能力,对另一个理论更具包容性,哪一个理论就更具解释力,就更为科学。 当然,也会出现两种或多种理论都能部分解释其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的情况,于是乎就出现了两种或多种理论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恐怕要等到更好更新的理论出现才能够结束。在哲学社会科学中,迄今为止,我们经常遇到的就是两种或多种理论并存争雄的情况,且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这与自然科学无疑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照。 ![]()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由宗派性向人民性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它不中立于价值判断,而是内蕴着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具体体现为对人性、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在阶级社会中又自觉不自觉地特别表现为一种阶级立场。 这种价值判断是在立论的前提中体现出来的,而在具体的推论中则经常表现出不偏不倚、冷静客观的属性。但是,正是由于在立论的前提中体现着价值判断,例如,经济人假设就体现着价值判断,因而,哲学社会科学就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价值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列宁认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的社会科学的。” ![]() 正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价值属性,因而就出现了为各自集团、阶层、阶级服务的各种各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进而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它们相互攻讦,彼此论战,呈现出明显的党派性。 但是,我们也要同时看到,科学之为科学,其首要的标志就是客观性或科学性。在铁的事实面前,在解决社会矛盾的需要面前,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性要受到科学性的制约。而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相互作用,其必然的走势就是价值性越来越走向人民性,其宗派性将越来越弱化,其解释力将越来越具有普遍性。 当然,目前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外,别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体现得还不够,但其人民性的一面也总体上在不断地彰显出来,由此也使得它们的科学性不断地得以增强。这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一个事实。 我相信,只有各门哲学社会科学都站在人民性的立场上开展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这一天从世界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状况来讲还没有到来,但总有一天会到来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四条规律外,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转移规律和不平衡发展规律也是应当注意的。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规律也需要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