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漫的故事(二):让画动起来

 盐心Jaffe 2023-07-10 发布于四川

现在的小孩子喜欢动漫。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缩写,1998年后这个叫法才开始在中国传开。

按这种说法,中国动漫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兴起的一图一文的连环图和四格漫画。

关于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什么,则一直众说纷纭。但无论说到哪一部,都离不开一个城市——上海,还有20世纪20年代的万家兄弟。

1925年,一部广告片性质的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在上海诞生,这大概算是中国影像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动画片吧。

那个年代的上海,早已开埠,是中国最洋气和热闹的地方。有了无轨电车,商业街繁华。宽阔马路的两边,商店琳琅满目,顾客摩肩接踵,几乎集中了国内最著名的所有商号。

这一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也有说是国光影片公司,找人制作广告片。有四位兄弟经人介绍,接下了这个活。

这四位兄弟来自南京,分别叫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万古蟾和万籁鸣是孪生兄弟。万籁鸣,日后拍出了我们幼时最喜欢的那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据说,四位兄弟从小就有共同爱好,画画。当他们来到上海工作时,看了迪士尼的动画片,开始有了自己创作的念头。他们找各种机会,学习和研究美国的动画制作技术。可惜,关于四兄弟个人经历的资料极少。

经过多次试验,这部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制作了出来,但并不理想。片中人固定在纸上,动画背景也不能显示。所以,只算是打开了制作技术的大门。

这时,长城画片公司的经理梅雪俦,在美国学过一点“卡通”制作,邀请他们加入,很快他们就为长城公司拍出《大闹画室》,这是中国第一部人画合演的动画电影。

1961年,以齐白石画为蓝本,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电影里讲到一位画家(万籁鸣饰),在画室作画,从墨水瓶里跳出来一个纸人跟他捣乱,在画室大闹一通。

情节简单,但实拍时遇到难题不少,不是该动的地方不动,就是不该动的地方却乱动,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成了。

然后,又制作了《一封书信寄回来》,内容是小纸人把画家寄出去的信的地址改了,信寄了回来,弄得画家哭笑不得。

两部最原始的动画片在上海上映后,引起关注,他们开始接到制片商的邀约,先后为联华公司和明星公司绘制了一批短片。

在明星公司,他们还尝试在故事片中穿插动画,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里面的斗剑和法术镜头,就是他们用动画制作的。还有后来的《香草美人》,电通公司的《都市风光》,文化影片公司的《父母子女》,都有他们的动画镜头。1935年的《骆驼献舞》,是第一部有声动画。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们制作了近20部短片,但这些短片的造型、动作,模仿美国的痕迹很明显。万古蟾在《闲话卡通》一文中,也检讨了这个缺点。可惜,他们还未来得及实现自己的艺术改造,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了。

老四万涤寰选择留在上海,转行经营照相业务,其他三兄弟去了武汉,又转至重庆,这个时期,他们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制作各种动画版的抗日救国宣传片。

二十世纪中期,中国动画电影大量借用画家的风格和作品。

代意义上的漫画,在我国不足百年历史,沿着连环画和四格漫画这两条轨迹而来。

最早推至清朝末年,陈师曾在上海《太平洋报》上的即兴随意之作,可惜因战火,刊物散失,幸得鲁迅、郑振铎所辑《北京笺谱》内,搜集有类似陈师曾的漫画作品,尚能一睹初期漫画的余韵。 

到了,准确地说到了1925年,丰子恺有画刊于《文学周报》,编者特称之为“漫画”,漫画之名始见于大众。

而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已有了把画面连接起来表述事情的作品,据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公元10世纪画工顾闳中的组画《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他用5个连续画面,向后主李煜汇报权臣韩熙载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 图源网络

到了明代,印刷术的应用,让美女故事为题材的《飞燕外传图》《会真记图》这些早期类漫画出版物得以流传至今。 

漫画,叙事之绘画。漫字,大概和漫笔、漫谈意思相似。漫笔、漫谈在文体中是随笔、小品,漫画则是画中之随笔、之小品。

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系列“连环图画”《三国志》《水浒》《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和《红楼梦》6部,用一文一图,上文下图的形式。每部又分多集,这套规模浩大的连环图画,明白宣称它“男女者幼,娱乐大众”。

这一大众文化定位,让连环画在十年间迅速兴盛。后来又改称为连环图,文图的位置改为上图下文。 

后来,不断有名画家加入连环画创作,让连环画的艺术性提高。

到1981年,《连环画报》月刊创下发行纪录,每期销售110万份。一些青年画家改变了单线勾勒的传统方式,在构图、形象上更为艺术,比如,画家何多苓创作的《阁楼上的房子》等。 

一图一文的连环画,历百年兴衰,数次起伏,最终退出了大众文化的行列。但在近现代绘画史上,依然有一席地位。

四格漫画图差不多和连环画同时起步。1928年,叶浅予的《王先生》在《上海漫图》杂志上连载,随后是《小陈留京外史》。

两部作品连载了10年,是用喜剧的方式调侃市民生活和官场,在中国漫画史上很有名。

1937年,冯棣在《银线画报》上发表《老白薯》,1941年在《天津画报》上连载《老夫子》。50年代,王泽接着创作《老夫子》,让老夫子和老白薯(大番薯)流行到海外。

1935年,张乐平的流浪儿三毛在《小晨报》上出现,接着是《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

这个流浪儿的故事打动了几代读者,成了影视明星。在这之后,四格漫画依旧,但再也没有那种影响力的漫画人物了。

1940年,无事可做的万籁鸣和万古蟾,从重庆返回上海“孤岛”,美国卡通片《白雪公主》正在上海放映,片子非常成功,上座率历久不衰,这事对两兄弟震动很大。

他们几经考虑后,打算把《西游记》里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片断,做成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新华公司的经理张善垠觉得有利可图,决定投资,后又有上元银公司盛丕华的支持和投资,《铁扇公主》终于开工。但经费、人员、技术多方受限,二万的许多创作设想,都没得到实施。

1964年,以李可染水墨画《牧笛》为蓝本,创作的同名动画

100多人参与绘制,绘出近两万张画稿,纸张就用了400多令。经过一年半苦战,出来毛片1.8万余尺,最后成片7600余尺,可放映80分钟。名演员白虹、严月玲、姜明、韩兰根、殷秀岑都参与了配音。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铁扇公主的各种妖法,在电影里活灵活现,中国的山水画被他们搬上银幕,静止的山水首次动了起来。

在世界电影史上,《铁扇公主》是紧跟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

《铁扇公主》的卖座,让投资方有了续拍新片的打算,二万订出了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拍摄计划。但此时,日军进驻租界,只得搁置了。

1949年后,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三兄弟都进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美影厂的同事们尊称他们为三万老。

《大闹天宫》的动画梦,可以继续了。(未完待续)(参考资料:《中国漫画史》等)

END


2023年/第178期2023/7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本版图为林风眠作品

相关文章:

动漫的故事(一):画戏曲的脸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