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那段难忘的岁月

 平型关杂志 2023-07-11 发布于山西




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在宣传部的日子(三)

文/冯覣

  1986年秋,为了孩子们上学,家进了城,寻了间一堂两屋和房东走一个地的一间房。那是一个当年的二进院,后来成了大杂院,我住在正房的东间。除了我都是矛盾丛生的原住户。房东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住西间,和大部分人家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立足其中,每天出出进进,一不小心就会涉足他们的是是非非之中。许多人私下都说我住不了几天。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这里住过的人,时间最长的不超过一年。不是和房东没处好,就是涉足大院里的是是非非住不下去。那时老同学宏荣给妻子找了个临时营生,每天早出晚归,两个孩子上学的接送和中午饭都靠我打理。好在我在单人学校有过自己做饭的经历,还能应付的了。单位家里,工作家务,像座无形的大山一起压来。

早上全院子七八家人家,我们起得最早,每天都是举灯做饭,妻子给我们弄好饭,顾不上吃就匆匆忙忙去上班;我和孩子们吃完饭,送他们上学后再上班。中午妻子不回来,我下班后赶紧弄中午饭。一间小屋,既做饭又睡觉,每到夏天就像住在蒸笼里。经房东同意,在院子一角自己垒了个用木屑做燃料的小锅台,每次用完后再填好木屑压实封火,再用时捅开即可,大大减轻了负担。你还别说,就是这个小锅台,院子里好几家都忘了和房东老太太的过节,蹭做过饭。

房东老太太与一女儿在一起,那时没有自来水,两家的吃水都是我到其它有压水井的院去担。每天担满缸至少要三担水,遇上排队的人多每天都需一小时。战斗的早晨,名符其实。

就这样,累着,也快乐着!

在这里我住了三年,房东和七八家邻居都接受了我们。节假日,我有时还拎个小凳在街头树荫下和他们侃新闻拉家常。也结识了许多人,目睹了城镇百姓的市井生活,近距离地感受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许多事许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我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

1989年王龙文老师有两间房让我去住,我粉刷了家,拉去了烧火用的一平车纸箱。一切安顿好后,告诉了房东老太太。老太太问我是嫌房租多,还是对她有意见,我说都不是。她一听,说什么也不让搬。搬还是不搬?我权衡再三,只好作罢,这样又住了下来,直到张世清部长给我从文化局找了两间公房。

至今,每当我从那条街走过,总要多望望那个大院……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