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另一种形式的“成功”

 牵着蜗牛狂奔 2023-07-11 发布于河南

乐享读书会第13期第一天,有老师告诉我:席老师,我做不到每天都早起,我真的很累。

说实话,这话让我听了很难受。暑假是老师用来保命的。我却继续像“”周扒皮“一样”挥着鞭子叫嚣着,早起打卡啦,天亮啦,还不开始读书?

我心疼老师。因为我也是从一线教师过来的。老师有多累?不就每天上了两节课吗?

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有开会、巡班、查看清洁区卫生打扫情况、课间操跑步、处理学生纠纷、给家长打电话回复信息、上报班会心理健康课资料等,有时候晚上下班回到家,说是先躺一会儿再做饭,谁知道一觉醒来,一看表23:30,半夜了,用不着做什么饭了,继续睡吧。

有位高中班主任 ,微信运动上显示运动量每天都在2万5千步以上。也许是校园太大,也许是事情多,总之运动量足够了。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假期里,我们能坚持早起。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一个不睡懒觉的人。记忆中,父亲总是天刚蒙蒙亮就下地干活。祖父八十多岁,也从不睡懒觉,中午休息半小时,就起床还能看拿着书看《西游记》。所以每次睡懒觉,我都有一种负罪感。

父辈靠的是勤奋立身,靠的是节俭持家,他们从来没有“躺平”心态。前天中午,我回老家,气温38℃,父亲光着脊背刚从地里回来,拉了一三轮车构树枝条。说是构树上的毛球是药材,每斤0.5元。一车构树小球摘下来,下午送到董村能卖20多元。

虽说是假期保命,但我不敢心安理得的睡懒觉啊。我要给我的孩子做什么榜样呢?

早起,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人需要不断努力。总不能我们这只笨鸟自己不飞,只会下个蛋,孵出小鸟来让他去飞。

第二个层面,一周七天,你做不到天天早起,能早起了五天吗?做不到,那么能早起三天吗?早起三天,每周多出3小时用来读书。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吗?

11期读书会,有一位朋友刚开始不敢写文章,怕同事亲友看见写的差有点尴尬。后来我说,每天写100字就行,即便是我自认为写得还行,其实也也没啥人看,身边的人更不会看。

于是,这位老师开始鼓起勇气写教育随笔,结果5月份她一口气写了20篇,大约1万多字。这个写作数量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年。和别人比,我们可能写的这点文字,算不上什么,文字不优美,理论性不强,没有什么意义和学习价值。这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我们觉醒了,开始行动了。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提升。

我们不追求成名成家,成为作家,成为名师,这是一种奢望。能有几个人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跨越不可能》中说道:要相信万事皆有可能,不要让行动限制了想法,不要让自己的潜力被埋没了。

只有不甘于平凡,总能够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尝试的人,才有可能实现那些年不可能的事。

日拱一卒,敢想敢干,不要太看重成功,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成功”,那就是——不断超越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