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魂”赵治海

 tweedle 2023-07-12 发布于浙江


作者:范世辉 秦婧

整理:刘晶瑶

张家口

一座气候特殊、土壤贫瘠的塞外山城

谁能想到

在这里诞生了一项农业科研的奇迹

一位农民的儿子带领他的团队

突破“杂交谷子”的世纪难题

创下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这位农民的儿子,就是赵治海

因突出贡献

业界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之说

图片

赵治海(左三)和团队成员交流科研试验情况。(受访者供图)

别人争搞“大作物”

他却偏爱“小谷子”

赵治海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

他是河北省杂交谷子创新技术中心主任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

从青年起步,到年近古稀

他半生与“谷”结缘

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

不走“寻常路”,一生只为“谷”

“家人给我起名'治海’

我哪里能治得了海?

所以,我的人生不会轻松

注定必须坚持做事情”

长期在田间地头的赵治海

皮肤黝黑,一脸笑容,幽默风趣

图片2023年3月,赵治海在“张杂谷”育种试验田。(受访者供图)

出生在张家口怀来农家

赵治海吃小米饭长大

从小看着父辈们掰手指头算

要种多少亩地,打多少斤粮

才能养活一家人

“那时我就想,多打点粮食咱就富了

这个想法激励我走上谷子研究的道路

这一路走来,已是41年”

谷子古称粟,曾是北方的主要粮食

果实去皮后俗称小米

主产区多为干旱少雨的贫困地区

产量低是困扰谷子生产的最大难题

过去,山区农民祖祖辈辈

种着亩产不足70公斤的谷子

经常为温饱发愁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组成了攻关组

由20多个省区市、30多家单位参与

试图研究谷子不育系的培育等难题

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

多数单位放弃了研究

1982年,赵治海从河北农大毕业

他主动要求回张家口工作,

来到位于沙岭子的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

在农科所,一般人们争做的是小麦、玉米这样的“大作物”

但赵治海认为,小作物同样要有人干

恰逢谷子研究室需要人

他就这样与谷子“结了缘”

图片

2013年8月25日赵治海在“张杂谷”育种材料试验田。(受访者供图)
农业科研是一个周期漫长的工作
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
需要对成千上万个种质材料
进行选配、杂交、组合
还要经过几代的筛选、考验、培育

隆冬时节,当地滴水成冰
白天零下十七八摄氏度
晚上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
温室内的温度却高达二十多摄氏度
大量工作要在温室进行
赵治海经常是
一身寒气进去,满头大汗出来
长期冷热交替工作,感冒成了家常便饭
他和一些同事患上了严重的湿疹和关节炎

为了进一步加快育种工作进程
赵治海团队把部分试验放到了海南
每年冬季便开始候鸟一样的迁徙生活
一走就是半年
为了让他安心搞育种试验
妻子杨少青默默承担
她也是农科院的技术骨干,需要下乡出差
有时孩子就托养在朋友、同事家
忆起童年,赵治海的女儿赵悦说
“小时候爸爸经常不在家
当看到妈妈也要出差
我就总会问:
这次把我又寄存到哪个奶奶家?”

对于家人,赵治海心中满是愧疚
他幼年丧母
是父亲、祖母和外祖母将其抚育长大
1983年、1984年和1985年
均在2月间,家中三位老人相继去世
彼时赵治海正在海南育种
妻子代他给老人送终
每想到此,赵治海心中都满是酸楚

几十年来,赵治海很少能休节假日
他说,在北方自己最怕过“五一”“十一”两个假期
“五一”是播种的季节
“十一”是收获的季节
他们都不能休息
多年在田间风里来雨里去
冬季温室的高温高湿
让赵治海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
然而,他几次都拒绝了手术

“不行,我不能做手术
我觉得杂交谷子研究太迫切了
如果让我
在寿命与杂交谷子事业之间做选择
我宁可选择杂交谷子
我就是为它而生的”


抛开惯用方法
独辟蹊径研究

研究杂交谷子
只靠热情和奉献不行
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法。
“谷子有谷子的特性
一味照搬研究肯定要失败
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赵治海抛开国内已沿用20多年的研究方法
独辟蹊径,大胆采用光温敏两系法
20多亩试验田,几十万株谷穗
他一株一株地看,一株一株地比较
经过8年的努力
团队终于发现了第一个光温敏雄性不育株

失败,实践;再失败,再实践
有一句话赵治海常常挂在嘴边:
“对科技工作者来说
一个科研项目越有难度
也越有动力,越有希望。”


经过团队持续攻关
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
它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
最高亩产突破了1200斤
世界上经30年久攻不破的研究课题
被赵治海团队攻破
创造了谷子育种史上的奇迹

“谷子杂交种具备高产和节水双重特性
对中国这样
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较大的国家来说
尤为珍贵。”
在赵治海看来
杂交谷子的种植
对粮食安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但“张杂谷1号”培育出来后
并没有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原因是成本太高
按当时的培育方法
一斤谷种光生产成本就要三四十元
相对于当时2元多一斤的普通谷种
无疑是天价
同时由于谷子管理费时费力
不少农民在本来适合种谷子的坡旱地里
随便种上点别的,或干脆撂荒
看到农民不愿种杂交谷子
赵治海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他只有一个信念:
我不但要让农民喜欢杂交谷
而且要种得起杂交谷子


谷子繁制种技术和抗除草剂技术
这两大难关,成为赵治海的着力重点
赵治海团队成员宋国亮介绍
课题组一般每年做上千个组合
这项工作是在三伏天进行
人必须猫着腰或单腿跪地
任凭烈日当头,汗水流进眼里

功夫有成,时光不负
随着谷子不育系繁种产量
由每亩30斤提高到100斤
制种产量由每亩40斤提高到200至300斤
谷子杂交种成本大大降低
2004年,世界上首个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
“张杂谷2号”培育成功
“张杂谷3号、5号、8号、9号、10号”
相继问世
其中“张杂谷3号”品种
将旱地谷子的亩产提高到1000斤
“张杂谷5号”最高亩产突破了1620斤
“张杂谷8号”与玉米产量相同,效益翻番
与棉花有同等效益,但省工一半

“认命”不攀高
一心只为“谷”

攻克了“张杂谷”
赵治海的生活开始泛起波澜
鲜花和掌声来了
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橄榄枝”也来了
很多人劝赵治海:
“'树挪死,人挪活’
还是动动地方,谋个好点的单位。”
然而,赵治海不为所动

他说,“我是为杂交谷子而生的
这是我的命,一旦离开
研究很可能就会断档”
为了让乡亲们相信科技、多种谷子
这些年赵治海不知辗转了多少田间地头
每到谷子授粉的关键时期
乡亲们一打电话
他就赶紧骑摩托车过去给大家指导
有的村路远,来回得100多公里

图片2013年8月25日赵治海在“张杂谷”育种材料试验田。(受访者供图)

“我的电话簿里存了四五百位这样的乡亲
他们拿我当兄长、当亲人
这让我特别幸福”
经年累月的技术咨询、讲课培训
乡亲们打消了顾虑,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
“张杂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赵治海并不满足
他要让优质高产的谷子
出现在更多百姓的餐桌上

发掘谷子产业新的发展前景
作为杂粮之首
在饲草中添加谷草,增强牛羊的抗病性
减少使用抗生素,能使肉质更加鲜美。
利用贫瘠的土地生产出优质的肉、奶
相当于把干旱地区生产的粮食
储存在牲畜中,也就是“藏粮于畜

图片
2019年9月29日,赵治海与谷子专家在山西省应县“张杂谷”高产示范田组织现场实收测产。(受访者供图)

在国内种植成功后
赵治海心里的“小九九”更多了
能不能让谷子走出国门
为未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家提供服务
2008年5月
跟随河北农业部门
赵治海第一次去了非洲
他用小米做成爆米花给当地民众品尝
受到了称赞与认可
他在埃塞俄比亚一高粱研究所
开始了谷子试种,并获得了成功
亩产达300公斤
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

图片“张杂谷”制种田。(受访者供图)

这也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
2009年以来,
“张杂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援非项目
也是“南南合作”项目之一
如今,非洲部分国家已引种杂交谷子
赵治海说,非洲的自然条件并不差
气温高、光照足,一年能种三季
如果解决了非洲吃饭的问题
就解决了世界吃饭的大问题

“人的一生总要有不懈追求的东西
路程或许'歪歪扭扭’
但必定敌不过坚定信念
谷子是我的梦,在这条路上
我永远会以百分之百的信念
去尝试百分之一的可能”

监制:卢刚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张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