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从些什么、怎么写、写作和修改支架的搭建,都符合传统教学设计。本课在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的探索方向:一、重构学习资源。本课习作与单元的人文主题不统一、读写关联不紧密。单要努力做到统一人文主题和读写编排也呈现一致性。第一统一人文主题。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是和写信的对象汇报、交流、分享本单元学习主题下自己的学习。收获每一个孩子都做了“感动中国百年人物”的海报,以此就统一了人的主题。其二,因为读写不关联,但在这个单元前几天课的学习之后,教师都发给了学生一封信。《古诗三首》之后学生读的信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秦国士兵的一封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同学们读的是周恩来在欧洲求学时写给自己表兄的一封家书。学了《梅兰芳》一课之后,学生读的家书是梅兰芳的徒弟陈世芳写给他的信。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读了曾经在在延安学习过革命英烈张路平的一封信。这样单元的读写都打通了通道,进行了学习资源的重构,让原本学习内容、形式成为大单元教学的分任务:看我如何表达英烈故事。 二、创设真实的情境。这里说的真实情境分为两类情境:第一是认知情境,也就是单元的主题情境“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做一个感动中国百年人物主题展”。写信的内容是学习这个单元后的认知收获。第二是生活情境。这篇习作就是真实的书写交际情境。书信的礼仪、格式规范、在书信表达交流中的隔空对话的交流感、问候、祝福都融入这个情境中。当认知情境和生活情境一交融后学生的学习,就是以真实情境的创设推动语文实践为主线,导向写信任务,指向学生在真实语用中学习写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用任务驱动学习活动。任务是学习内容和目标的描述。本课的家教学目标指向“写信的实用性价值和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写信知识点的渗透,但并不是知识逐点分解,技能的逐项机械训练。而是努力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追求指向理解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中学生聊为什么写作、聊书写的格式、聊如何修改,都是以任务为导向明白“见字如面”“纸短情长”努力打通了学习知识和生活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