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远去的汽笛声·66】初江为母寻亲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3-07-12 发布于河南


音频

初江在研究所挂个经济顾问闲职,平时无所事事,种花玩鸟、拉拉二胡,倒是逍遥自在。

现在终于有了时间和精力,于是,他又开始继续“文革”中一度中断了的为老母亲寻亲的工作。

初江的小本子上记录着当年母亲提供的线索:带她出去的人到过“天堂”,见过“大海”,而且离家乡都不遥远。

家里吃的是玉米,菜肴口味是甜的。村子的名字可能叫“蛇眼睛”。父亲说过,母亲原来只有小名“喜妹”,她是老家第一个把干货海鲜当作菜调料的佣人。

根据这些极其有限的线索,初江开始到图书馆查阅地方志、风土民俗等文字资料,慢慢,范围逐步缩小:江浙,杭州湾,山区。于是,他开始通过民政部门向杭州以及附近的地方民政部门求助。

没想到,亲还没有寻到、却先找到了一位老同学,这位杭州市民政局接待自己的老同志,居然就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同学!

有了老同学的帮忙,进展自然是快了许多。在老同学把目标锁定到了仙居地区的几个村落后,力邀初江到杭州来住几天,然后一同到仙居去实地访察。

初江向单位请了长假,一人奔杭州而去。

很快,有一家人找到民政部门,说他们家就是要找的人家。初江和老同学马上跟民政局的人赶到那一家。

接待的是个小伙子。他指着一同坐着的一位老人说:“这是我爷爷,爷爷说你们要找的就是他的姐姐。我们家姓靳,我爷爷今年七十五了,他说有个比他大一岁的姐姐,在五岁多的时候,被人拐跑了。

爷爷对那个姐姐没有什么具体印象,但爷爷的母亲经常跟他絮叨这件事,所以他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他的姐姐不叫喜妹,叫七妹。”

初江好奇地问靳爷爷:“是排行老七吗?”

靳爷爷说:“哪里啊,我父亲兄弟四个,我父亲是老三。他们四兄弟的子女都一起排大小的,也就按这个起的名。

我们家一母兄弟姐妹四个,我那个姐姐是老三,我最小啦。现在几个哥哥也都去世了,这辈人也就剩下我了。”

这靳爷爷一说话,初江信服了:这老爷子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跟自己那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简直是像极了。

民政局的人问道:“你姐姐是被拐走的呀?不是说是逃荒走的吗?”

靳爷爷说:“我的母亲说了,是我们同村子的一个远房亲戚,叫红妹的,隔三岔五地跑到城里谋生,带坏了村里的不少丫头呢!就是这个红妹拐走我姐姐的,后来我的母亲经常到他们家去讨人呢!”

民政局的人又问:“那找到这个红妹没有啊?”

靳爷爷说:“没呀,她也和我姐姐一起失踪了。”

初江问民政局的人:“这个村叫什么名呀?”

民政局的人说:“叫石岩大队,刚刚改为石岩村。”

初江说:“那不对呀。靳爷,这里原来叫什么村?”

靳爷爷说:“原来叫石碾村。”

初江说:“还早呢?或者附近有没有一个叫'蛇眼睛村’的?”

靳爷爷摇头:“没有,没有。”

靳家的那位大孙子笑道:“'蛇眼睛村’,好难听的名字啊!”

初江的同学用当地话琢磨着:“蛇眼睛,蛇眼睛,蛇眼睛村……”

靳爷爷看着初江的同学,说道:“嗨!我晓得了,你说的不是什么'蛇眼睛村’,说的是'石碾靳家’。当年我们家有个大石碾子,不光村里人,还有外村的人都到我们家来加工打粮食,所以喊我们家叫'石碾靳家’。这'石碾靳家’用本地话说,听起来就像'蛇眼睛村’啊!”

初江恍然大悟:“哦,原来不是说这里的人都是小眼睛,所以叫'蛇眼睛村’啊!”

靳家大孙子笑了起来:“你们再往海边走,过了台州看看,海边的人每天海风吹着,有几个像你们北方人似的瞪着个大眼睛。”

大家都大笑起来。

初江说:“不瞒您说,我是为我的母亲来寻亲的,最后一定还要我的母亲亲自来确认。不管怎么说,我相信了,我先认您这个舅舅。”说完,初江给靳爷爷鞠了个躬:“舅舅!”

靳爷爷高兴地说:“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啊!快,去告诉村长,我们家明天要摆流水席!”

元梅看着初江寄回来的照片,说:“是的,这就是我的老家。这个大树还在,这个小溪边的石级还在,我在这里洗过碗。

这个弟弟我还看得出小时候的模样,你看,他的这个额头上有一条疤痕,是跟我到河边的时候摔的,为了这事,我妈妈还狠狠地打过我呢!”

初胜说:“真不容易,小哥居然找到了姆妈的家!什么时候陪您家到老家去探亲?”

元梅说:“我哪里还走得了这么远的路哟!要不,你去把你舅舅接过来住几天?”

初胜答应着:“好呀,这件事就交给我办。”

姬家的几个兄妹听说母亲找到了家里人,都为母亲感到高兴。同时,也对这个哥哥敬重得不得了。

初睿知道后,内心里为当年自己对这个哥哥的态度感到内疚。和徐明堂谈了一个晚上后,决定以夫妻俩的名义给初江去封信,为当年的行为道歉,并真挚地邀请哥哥到襄樊家里来住几天。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