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阶段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

 中小学知识学堂 2023-07-13 发布于云南

阶段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

1202110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入选,夏商时期有10项入选,两周时期有15项入选,秦汉至明清时期有37项入选。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兼容并包

C.多元一体                                      D.以中原为中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夏商时期直至明清时期,都有考古发现入选,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排除C项;以中原为中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2022·淮安高三期中)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

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

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

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答案 A

解析 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是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A项正确;材料与对百家思想研究不足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C项;战国后期诸子百家关系呈现多元到一统趋势,法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推崇,但不能说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排除D项。

3(2022·丹东一模)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2010 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  )

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

B.《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

C.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

D.《仪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仪礼·聘礼》篇所记载的诸多礼仪环节与霸伯盂的记录相互印证,说明《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金文所记内容也需要考证,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排除C项;材料强调《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2022·滨州高三期中)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墨子提出统治者要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  )

A.儒家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B.各学派思想逐渐融合

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孟子还是墨子和管子等其他诸子学派都强调民众应该获得相应的生活、生产资料,这可以说明当时富民利民的观念在当时颇受诸子重视,C项正确;以民为本强调的是统治者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诸子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诸子提倡富民利民,无法说明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重农,支持农业发展,排除D项。

5.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秦始皇下令从内陆迁往北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3万户农民,约10余万人口,并给迁移民户赐爵一级。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拓展了秦朝统治疆域                    D.增强了边疆防御力量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北部边疆地区迁徙农户,并授予爵位,主要是为了充实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D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该项措施是在秦朝统治疆域范围内推行的,排除C项。

6(2022·大连高三期中)汉哀帝时,丞相孔光和大司农何武等人提出:“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此举旨在(  )

A.确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防止豪强地主侵吞土地

C.维护世家大族既得利益

D.限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等信息提炼出政府的措施是限制土地兼并,其根本目的是稳定秩序维护统治,D项正确;确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维护世家大族既得利益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古代政府的措施并不能有效防止豪强地主侵吞土地,排除B项。

7.下图是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河鼓三星)。石左下角四星相连成房子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此画像石(  )

A.体现了汉代绘画注重写实

B.凸显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

D.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成就

答案 D

解析 材料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体现的是当时人们对天文学的朴素认识,D项正确;牛郎织女是神话中的人物,写实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牛郎织女是神话中的人物,并不真实,排除C项。

8(2022·滨州高三期中)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阗塞,莫可殚述。”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庶族地主取代士族地主

B.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C.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

D.门第族望不再是择偶标准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从南北朝至唐代,在婚姻价值取向上发生变化,由士庶不婚变成新科进士受到欢迎,这反映了在科举制的影响下,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士族地主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婚姻问题,不能说明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排除B项;门第族望不再是唐代择偶标准,说法错误,排除D项。

9.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其中常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进士又作“士林华选”,对于缙绅而言,“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说明,唐代“进士及第”(  )

A.不利社会阶层流动                        B.考核标准严格苛刻

C.重视士家大族利益                        D.受到社会广泛推崇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知,缙绅渴望得到进士的称号,说明社会各界重视进士及第的名声,D项正确;科举制利于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考核标准,排除B项;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地位逐渐衰落,排除C项。

10.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C.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D.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路、州、县可知是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这种制度是针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故宋代的地方机构设置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故选D项。

11.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判断,图中第一个长方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儒道佛三教合流的趋势,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时期,唐朝达到繁荣,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思想融入儒学,形成理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工出国,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排除C项。

12.观察图一《西夏文写本佛经卷首版画》与图二《西夏文铜马面具》,可基本确认西夏(  )

图一 西夏文写本佛经卷首版画

图二 西夏文铜马面具

A.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繁荣

B.战争与宗教成为活动中心

C.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

D.文字成熟广泛运用于生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西夏文写本佛经卷首版画”“西夏文铜马面具可知,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西夏文化繁荣,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夏是战争与宗教活动中心,排除B项;西夏文字成熟广泛运用于生活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13(2022·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元朝初期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春猎秋狝”活动。1312年,元仁宗颁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

B.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

C.确立了以农立国的治国策略

D.放弃了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的狩猎活动春猎秋逐渐减少,反而关心百姓的收成,这说明统治者受农耕文明影响加深,A项正确;封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元朝的治国策略,排除C项;元朝推行四等人制,并未放弃民族分化政策,排除D项。

14(2022·大连高三期中)明代自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从景泰时起,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员就不断要求收回内陆镇守中官。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废除。这说明明代(  )

A.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B.专制体制成熟稳定

C.宦官专权现象严重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答案 B

解析 宦官集团包括镇守中官在内,只是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受着其他各种力量的有效制约,这也说明明代专制体制的稳定性和成熟性,B项正确;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宦官权力受到制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地方权力被中央收回,排除D项。

15.乾隆时期,《襄阳府志》提到“春末夏初,(玉米)即成蛀秕,不可久贮耳”,所以玉米除保留基本的口粮外,大多被人们用来换取盐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状况(  )

A.阻碍了玉米种植的推广

B.缓解了市场上粮食危机

C.加剧了市场粮价的暴涨

D.助推了粮食商品化发展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当时玉米不易贮存,除保留口粮外,大部分被农民用来进行交换必需品,这推动了粮食商品化的发展,D项正确;玉米可作为粮食出售,这利于玉米在全国的推广种植,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是否存在粮食危机无关,排除B项;大量玉米进入市场,会导致粮价下跌,而不是暴涨,排除C项。

16.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这种现象(  )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

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

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可知京剧脸谱对民间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固化导向性,故选C项;京剧艺术会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呈现艺术效果,但是基本历史事实依然会遵循,排除A项;京剧艺术属于市民文化,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主导,排除B项;不同的戏曲艺术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52)

17(14)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 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了中国……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日本在78世纪仿照唐代风格建造的一些佛寺至今完好,还能使我们对当时讲求简洁、均衡的建筑风格多少有些认识……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 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在整个第七、第八和第九世纪, 中国是世界上最稳定、最文明的国家……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当欧洲和中亚人口锐减,人们居住在简陋的小屋,有围墙的小城市或压抑的强盗堡垒里时,几百万中国人却过着秩序井然、优雅而惬意的生活。当西方人的精神被神学的黑暗蒙蔽时, 中国人的精神却充满着开放、包容和探索的欲望。——[]威尔斯《世界简史》

(1)结合所学指出隋唐在政治制度和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依据材料一, 概括唐朝对世界文明的影响。(6)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说明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稳定、最文明的国家”。(8)

答案 (1)进展: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或发明火药)。影响: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某些文明成果被一些亚洲国家所效仿。

(2)79世纪,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欧洲中古早期,西欧、东亚一些地区刚进入封建社会,经济落后,“西方人的精神被神学的黑暗蒙蔽”;而隋唐时期的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盛世局面接连出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采取开放政策,兼容并包,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先进而富庶强大的中国,是当时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隋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18(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 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

类别

引文

富儿更替做

经济谣

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

政治谣

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

社会谣

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8)

答案 (1)材料一属于史学研究成果,建立在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其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为研究宋代社会阶层变化提供比较的视角。

材料二属于民间流传的谣谚,对多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具有主观性。

(说明:若从史料类型及其价值角度作答,且具体联系本研究主题,言之有理则可得分。)

(2)兴趣小组的结论合理。政治上,宋代重文轻武,重视科举,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跻身官僚统治阶层。经济上,宋代实行比较宽松的商业政策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思想观念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在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方面,官府对百姓的限制更为松弛。上述史实表明宋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推动社会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

19(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华民族发展史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增多,通过战争和生产、生活等方式交往,民族认同感增强,为民族间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各族人民在强大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交往增多,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东汉后期,五族内迁,各民族长期交往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增强,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创造了条件,推进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和封建盛世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各民族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结构性联系不断深化,推动了回族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综上,中华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为民族交流和交融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不断深化。

20(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 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 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 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3)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6)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

答案 (1)表现:出现许多地区性商业都会;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商业中心南移。

(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原因:政治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3)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