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知相惜

 马尔的视觉 2023-07-13 发布于安徽

水街注水后还需时间打磨。曲水、小桥,两侧古装建筑,街道脸对脸;有风情、有妖娆。依托一条老街,展开了水街、南大街,呼应着乾隆湖美景,濉溪古城的大样基本周全了。

泉哥看了很惊喜,此为安徽北部少见的文旅大手笔,有故事、有模样,缺少的只是超越地域局限的名气与人气了。

濉溪老街是古城的质色、底蕴和优势,却也有着它显著的地域情怀与局限。比如“夜经济”火爆,白日里却门可罗雀,就有着老街经济的固有特性。若不打开日夜间的屏蔽,便会陷入本地人自嗨的尴尬。

要把濉溪古城当成内容性平台而非景观来打造,著名特色品牌的引入与入驻非常关键;举手投足,都有着聚集性活动的吸引力与吸附性。

单单靠古城景观或一条石板街来火爆出流量,同质化太多,要鹤立鸡群却也很难。

他举了堂主老沈的东篱书院例子。

若论景观打造,东篱也只是个乡野民宿的底子;但堂主延请八方文化人,以琴茶书画诗酒为媒介,玩出了平台盛名。多少外地人慕名而来,就要一睹东篱文化的风采。

泉哥是《中华工商时报》资深媒体人、知名策划人;他是看朋友圈图文介绍,知道淮北有个东篱山庄好玩的地方,有个奇人叫沈怀远。

老沈转场濉溪,复建出一座百年老书院,泉哥很挂心,连邮寄带亲送,赠书已是三厚摞。这次又特地把老朋友、蚌埠淮河画院冯峰院长带来,看蚌埠与淮北两地的文化平台搭建与主理人,能否衔接出一种紧密的文化联系来。

安徽地界上,除了省城合肥人才荟萃,若论起书画,宿州、淮北都算是大市。有些奇怪的是,各地市之间有意无意都在搞文化封闭,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以书画收藏、展出交流为宗旨的淮河画院之冯院长,竟浑然不知小城几个书画大家名头。

我也和蚌埠文化、蚌埠文化人几乎绝缘,与蚌埠作协原主席金萍姐、蚌埠报老人刘彬彬老师等有交集,却只是隔空对话,从不曾谋面。和我一般个头的冯院长,应该是我第一个面对面交流的蚌埠文化人。

老冯长我两岁,看着显更年轻,也更帅气。

他从小对文艺有着特别的感觉,身上却极少文青的气质。他要喜爱上啥就去学,踏踏实实做,要做就做出样子出来。喜欢书画,就拜蚌埠最有名的大家为老师;欢喜收藏,就本本正正地考国家艺术品鉴定师来。

文青大都想多做少,文艺情怀如同梦游。

任职蚌埠禹会区文化馆馆长多年的老冯,很早就把自己少年时痴迷的皮影戏、花鼓灯当成非遗品牌项目做,主持采录编辑余家皮影戏传统剧目《金兜山》,获文化部全国重点扶持项目;利用学校资源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花鼓灯”引进课堂,先后与高校、中小学合作,设立“花鼓灯培训基地”,开办“花鼓灯特色班”,编辑出版《走进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花鼓灯灯歌、花鼓灯基础教材等。

他这次来古睢书院交流,展厅里瞅一眼就看中了淮师大徐祥民教授展示的淮北农民风貌、风情、风采的巨幅力作,看了一遍又一遍。

泉哥也在朋友圈大赞这几幅名为《唱大戏》的系列,虽然看不到台子上的演出,却从画中的农民各种各样的观看神情,男女老少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乡野大戏的弦外之音和动人神韵。

请老沈引路,炎天酷暑中,老冯和泉哥专程前往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拜会徐祥民教授,冯院长想把花鼓灯的元素,嵌入这一系列中,在淮河画院举办专题展。

都六十五岁的人了,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片刻不肯耽搁。

1978年,冯峰有幸得到陈登科、韩美林、徐子鹤等前辈的指点,开始收藏书画。2014年,他个人筹集2100多万元资金,以自己三四十年的收藏为底牌,创办了“淮河艺术馆”。艺术馆也是淮河画院,由展厅、收藏馆、画室、讲堂组成,五层楼规模三千多平米,装修成古色古香,成为蚌埠文化艺术的地标之一。

2016年7月,淮河画院应世界华人专家会邀请,赴美国洛杉矶举办“马自强先生书画作品展”。

此举为院长老冯的得意之笔。

不知为何,我总能在淮河画院的冯院长身上,看到他与古睢书院沈院长的相通处。热爱文化一心一意,双肩担责,无怨无悔。

不同点在,老冯的每一个步点看似有风险,他总能借力发力,左右寻缘支持,实干却不莽撞;而堂主则是激情所在,一意孤行,撞到南墙慷慨悲歌。

知名文化学者老余说,沈怀远同志堪称淮北文化好人;至今也只是老余那么一说。而早在2010年,经蚌埠市推荐,冯峰同志就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作者相关文章

泉哥来了

我们的八十年代

一人、一街、一屋、一馆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