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 |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低反应性的临床策略

 西风飘雪120 2023-07-13 发布于河北

图片

目前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和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拮抗剂等,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疾病的主要药物。但是临床用药时,因患者对药物反应性低而增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剂量,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

那么抗血小板低反应性患者,该如何选择治疗策略呢?笔者根据共识整理以下内容,以期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性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

01
定义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低反应性:指由于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反应不同,某些患者在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仍较高(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血小板活性抑制不足),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显著增加。

02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低反应性

(1)阿司匹林

早期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低反应性患者,择期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高2.9倍。

(2)氯吡格雷

CYP2C19基因型与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对于确诊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PAD等高危缺血患者或者预后不良的患者,可考虑行基因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给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提供综合参考。

(3)替格瑞洛

研究证实,替格瑞洛可显著抑制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的血小板活性,改善心血管预后。

03
高风险人群的临床筛查

对于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性人群来说,单纯增加药物剂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临床获益,反而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临床上必须重视对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性人群的识别与处理。

(1)血小板功能检测

适用人群:

①复杂介入治疗的患者,如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桥血管病变及弥漫病变需多枚支架重叠放置;

②PCI术中出现夹层、无复流等的患者;

③标准抗血小板治疗下再发血栓事件的患者。

为防止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性的发生,已有研究证实PCI术后患者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下更换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可行性。

(2)基因检测

适用人群:

高危缺血风险或者预后较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行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检测,以作为P2Y12受体抑制剂的选择参考。

04
治疗策略

(1)对于高危缺血风险或预后较差,高出血风险或已经发生出血的冠心病,以及缺血性卒中或PAD患者,可考虑行基因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作为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参考 。

(2)对需要更改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可检测血小板功能以指导P2Y12受体抑制剂的转换。

(3)对于高缺血风险同时又进行了复杂PCI手术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应进行相应基因检测。

(4)阿司匹林低反应性人群可考虑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吲哚布芬或氯吡格雷;当阿司匹林与P2Y12受体抑制剂合用时,即使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治疗反应不佳,也不推荐增加阿司匹林剂量(超过100 mg/d)。

(5)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人群,即对于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无反应或低反应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不推荐首选增加氯吡格雷剂量,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等;如存在出血高危因素,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接受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可换用阿司匹林、吲哚布芬或西洛他唑(非心力衰竭或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参考文献:霍勇,王拥军,谷涌泉,黄恺,徐安定,郑月宏,葛均波,等.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性人群诊疗专家共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5):241-2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