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夏邑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7-13 发布于山东

       远在战国时期,取名下邑,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到了金朝,女真族对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原大地反抗民族压迫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传说当时下邑北是刘楼村,有个农民叫刘华夏,他看到金人对中原人民残暴的奴役和残杀,便聚众数十人揭竿而起,十日之内发展到三千余人。他们在刘华夏的带领下,杀死女真族统治者,攻克下邑县城,以下邑为据点,四出打击女真官兵。同时,为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改"下邑"为"夏邑"。700余年来,夏邑的名字相传至今。

夏属豫州。商属虞国,称栗。周成王三年(前1052)封微子启于宋,地属宋国栗邑。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齐灭宋,与楚、魏共分宋地,属楚。秦置栗县。同期在栗邑地(今杨集镇)置祁乡县,与栗县同属砀郡。汉初在境西南置建平县,与栗、祁乡3县皆为侯国,同属沛郡。三国属魏。东晋隆安元年(397)在境西南置马头郡,治建平城。北魏孝昌二年(526)栗废,改称下邑。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属宋州。唐、宋属归德府。金明昌三年(1192)下邑县改称夏邑县。定兴五年(1221)改属永州(今永城)。元至清末均属归德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改属开封道。1931年属河南省。1934年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商丘)。1949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改属开封专区。1961年复属商丘专区。1997年商丘撤地设市,属商丘市。

       夏邑栗城故址位于今县城西南,四面八水,湖光环抱。史载:夏邑商代名栗,周为宋域,为孔氏之采邑。汉置栗侯国。明嘉靖《夏邑县志》记载:夏邑旧城为"战国时所筑,周围五里余",城湖为"取土筑城,因以为池"。由于不断修整鱼塘,开发城湖,出土了一大批文物。1983年,城里之西部湖中,在修鱼塘时,曾发现了一批宋、明、清时期的文物。宋代文物有:影青瓷碗,白釉黑花瓷碗、瓷盘十数件,青石"鱼龙"砚一方,玉印章一枚,大铜盆一件及火葬骨殖盆等,还有明代绿釉陶塑天王像十几尊,明清青花瓷碗等。1992年在大规模开发城湖时,又出土了一些宋代白釉黑花瓷碗、瓷瓶、瓷盘,在东湖中发现一元代砖室墓等。由此可见,城湖中尚有文物藏于湖底下。现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