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3)历史中的少年杜甫真的很萌吗?

 无犀之谈 2023-07-13 发布于北京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第二个基于史实的艺术创作要点,是关于李白、杜甫、高适几人的交往与友谊。
《长安三万里》上映几日以来,好评如潮,但也不乏吐槽,其中比较多的,就集中在电影对于杜甫这个唐代最忧郁的诗人的萌化形象上。
以及,杜甫与高适、李白初次相遇的时间,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严重提前了。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的杜甫形象是一个豁牙子的小朋友,地点同样是在长安,高适屡次碰壁后,竟然去王府跑堂会,表演高家枪法。
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李隆基登基当年。在高适初到长安那年,杜甫仅11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年人,电影中出现在这一年长安城中的少年杜甫形象,似乎还稚嫩了一些。
不过,吐槽杜甫过于萌化的形象,就没有道理了。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心境,都与社会、时代以及本人的遭遇有着极大的关系。
开元十三年,盛世中的盛世,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无忧无虑的美好时代,为什么不能萌呢?
别看中年杜甫的生命中充满着忧虑与惊恐,但在少年时代,他可能还有些晚熟呢。很多年后,杜甫回忆十五岁时的自己:
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五岁的男孩,在古代已经应该很成熟了,但这个年龄的杜甫还跟个孩子一样,蹦蹦跳跳,爬树摘果子,顽皮得很。
历史上的杜甫真正第一次来到长安,应该是在他24岁时首度进京考试。
同样,真实的历史中,李白与杜甫初次相遇的历史名场面,也比电影中的时间点要往后推移很多。
天宝三载(744),这是唐代诗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黄州。
说个题外话,就是在这一年,唐玄宗决定以“载”代“年”,从此,直到他退位三年后,“年”的用法才重新回归。
载制启用的这一年,44岁的李白、41岁的高适,33岁的杜甫,第一次相遇了。
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甚至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开元诗人群像中四位最有才华的代表性诗人中,除了诗佛王维,悉数到场了。
同时,这三个中年男人的身份也完全一样,无官一身轻,这里的轻,可不是轻松的轻,而是轻贱的轻。
他们三个人,都有着一身的才华,都想要报效朝廷,但都报国无门。

李白是被权贵排挤出长安的,高适是四处碰壁找不到敲门砖,杜甫虽然比那二位大哥年龄小一些,但也已经年过而立,期待着通过科举得到功名,却总不能如愿。
唐史研究中有一个说法,认为天宝三载是唐代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年份。公号,无犀之谈
权且不从什么社会、经济、军事的宏观上分析这个问题,仅就这最微观的一个小细节看,当世最有才华的三个人,却没有一点功名,难道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这次的李高杜之会,在电影中(好像)也有表现,但我记忆不是特别清晰了,以后有机会再看时再补上。

无论如何,真实历史上的这次聚会,还是很愉快的,至少从三人中当时名气最小的杜甫的回忆里,是非常愉快的。
当时,三个人先在山东旅行,后来又去开封继续旅行,玩得很尽兴。
杜甫在中晚年时期曾多次在诗中提及这次旅行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杜甫回忆三人在山东单县旅行。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杜甫回忆三人在山东汶上(今山东济宁下辖县)旅行。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杜甫回忆三人游览开封的古吹台
于是,电影中第三个跳出真实历史的创想故事也出现了,那就是李白与高适的友谊。
明天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